..續本文上一頁是因。沒有因,哪裏來的果?古往今來,哪一個衆生不希望大家都能和睦相處?所以和平是全世界一切衆生共同的希求。求了千萬年,和平沒有到來。什麼原因?大家疏忽了,平等疏忽了,一切時一切處總覺得我比別人高一點,這就是傲慢。傲慢從哪裏生的?「我」生的,只要執著一個我,我總比別人強一點,彼此都有這個錯誤觀念,互不相讓,于是就産生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哪來的和平?佛法裏面的典籍實在講就是和平這一門功課的教科書,最好的教科書。怎麼說?佛法根本的原理原則:性相一如,一如就平等了;理事不二,不二就平等了。對于自分修行來講,一心,一心就平等了,二心就不平等。對于境界來說,一真,一真就平等;十法界不平等,它有高下。佛與法身菩薩住一真法界,什麼叫一真?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離妄想分別執著,平等就現前。這是平等課程基本的原理原則。
昆士蘭大學來找我,給他們談談和平、怎樣能夠落實和平。佛法裏頭尤其是《華嚴》,展開來真的是每一篇每一章都是講到怎樣把和平落實。所以要落實和平,課天天要上。爲什麼?凡夫煩惱習氣太重,就是不平的習氣太重。爲什麼人跟人見面沒有笑面孔,板著面孔,態度都不好看,他不平。爲什麼不平?他有我慢。末那識我見,我見就是執著我,就是我執,我愛、我癡、我慢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四大煩惱不是學的,與生俱來的,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帶來的習氣。所以後天要不教,他怎麼會覺悟?他怎麼會知道他這是錯誤?後天的教學不能間斷、要密集,天天要講、天天要學,哪能中斷?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弟子當中那麼多人修行證果的,什麼原因?沒有別的,四十九年天天教、天天學。說個實在的話,我們今天的人不比釋迦牟尼佛當年弟子愚鈍,如果我們有這個機會,四十九年不間斷,每天八個鍾點上課,我們也證果、我們也開悟,確實是這樣的。
往年李老師教我,在一個地方常年講經,因爲我過去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弘揚佛法,幾乎是哪裏有請我都會去,我一個人帶一個小行李,李老師給我說這個話,然後給我說出一個原因,他說:「你想想,什麼人能夠聽一部經就開悟、就證果?」他這個話是對我說的,我很清楚、我很明了,爲什麼不能住一個地方?我沒有地方住,緣不成熟。所以在那個階段當中我到處走,我有我的一個想法:自己現在沒有固定的地方,廣結法緣,我做的沒有錯。今天我有這麼一個地方,我可以不要動了,我可以像遠公大師不下山。過去跟許許多多地區大衆結的緣起了作用,他們來支持我,常常寄一點錢給這個道場,這個道場維持就容易了。我們絕不拉信徒,絕不問信徒要一分錢。錢從哪裏來?從全世界各個地方寄來的。爲什麼會寄?過去結的法緣。要沒有這幾十年這樣深廣的基礎,我們哪裏會有福報?所以這個福報是往昔弘法四十多年的累積,不是偶然的。這個根深,所以自他當中的障礙少了,我們不能說沒有,佛菩薩他是真的沒有了,我們減少了,我們知道怎樣處理人事上的糾紛,我們學會要忍讓。我們相信命裏頭有的肯定是有,丟不掉;命裏頭沒有的,怎樣爭也爭不到,所以心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。放棄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成見,隨順佛陀的教誨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沒有錯了。
佛能「與世爲明導」,是一切世間的導師,我們隨順佛陀的教誨,做出佛弟子真正學佛的一個好的形象,做出來給人看,「佛陀教誨是這個樣子!」現在看這個機緣好象逐漸成熟了,成熟之後我們應當做的是住在這個地方不能動。到處走,李老師講的,對自己沒有妨害,對成熟衆生有妨害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第一首偈:
【如來甚深智,普入于法界,能隨叁世轉,與世爲明導。】
這首偈頌含義深廣無盡,我們要怎樣去學習,而不是念了就算了。前一堂課特別強調「平等」,那是一切衆生和睦相處真正的因素。『能隨叁世轉』,這是妙觀察智,必有平等性,我們與一切衆生相處才沒有障礙。《華嚴》是無障礙的法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爲什麼?真正得到平等了。只要稍稍有不平,那就稍稍有障礙;顯著的不平就有顯著的障礙,極端的不平就有極端的障礙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如何把這些障礙平息,這個難,爲什麼?你在果上搞很難,要在因上下手。怎樣平息衆生妄想分別執著,不平的心、不平的念頭?要從這裏下手。這個諸位想想,除了教育之外,還有什麼辦法能做到?
中國古聖先賢他們有智慧、有經驗,所以才說「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」。建立一個政權、建立一個國家,統治人民、領導人民,什麼最重要?教學。這是從大的說,小的是家庭,今天誰知道?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上有幾個是幸福家庭?至少一半以上,甚至百分之八十、九十,家庭都出了問題。爲什麼會出問題?出問題是肯定的,它沒有教學。《學記》裏頭這兩句話我們要是把它換一下,換一個說法大家就明白,「成家立業,教學爲先」。如果大家懂得這個道理,從這上下手,什麼問題都解決,哪裏還會有這麼多災難?今天年輕男女成家立業,不懂教學,所以才造成現在這個社會現象,天下大亂。在過去成家立業教學爲先,雖然沒有說這句話,全做到了,你看看年輕的夫婦生了小孩,他就教了,他教小孩也教自己,教學相長。從什麼時候開始教育?從胎教,知道懷孕那天他就開始教小孩,起心動念要善良、要端正。爲什麼?念頭影響胎兒。你不要認爲他無知,會影響他,所以一舉一動端正祥和。小孩出生之後,眼睛一睜開他就看大人,大人言談舉止在小孩面前都要謹慎。爲什麼?那是他的榜樣,他就從這個地方奠定他一生的模型。古人懂,現在人不懂了,我才這麼說法,古人都做到了。我現在提醒大家、勸導大家,世出世間一切法「教學爲先」。
開一個店你當老板,你雇些員工,什麼最重要?教學爲先。不管是幹哪一個行業,要記住,人活到老學到老,學不了。佛法裏面更是教導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天天在學,沒有一天把「學」這個字放下。成了佛,你的修學圓滿,畢業了,還要不要學?要教學。可見得那個「學」是永遠沒有中斷,成了佛之後就是教別人學,自己要做出學的樣子給別人看。我們真正能懂得這個道理、懂得這個方法,依教奉行,家庭和睦,你的事業興旺,社會祥和,世界和平。中國人講天下太平,哪有做不到的?你不曉得這個道理的時候你做不到,你曉得這個道理的時候,知道是可以做得到的。從哪裏做起?從我自己本人做起,本人不做要求別人做,那是永遠做不到的;一定要本人做,感化別人。還不能感化別人,我做得還不夠,我做得達到一定的水平,自然能感動人,自自然然有向往和平的人,希求和平的人就來了。《論語》講的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,那個朋是什麼?我們想法、看法相接近,「人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,志同道合自自然然他就來了。這就是『與世爲明導』,在佛法裏面講善導,是以智慧光明來教導世間的衆生,開發一切衆生的真實智慧,那就是幫助衆生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你自己要先轉過來,人家才相信,人家才肯跟著你學;你自己轉不過來,你怎麼能幫助別人?第二首:
【諸佛同法身,無依無差別,隨諸衆生意,令見佛色形。】
這首偈是贊法身,我們要明了,這叁首偈我們要把它背誦得很熟,可以修正我們基本上的錯誤觀念。『諸佛同法身』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的,這裏頭兩個意思,第一個是「本性法身體同」,這是沒有話說的。諸佛、叁世諸佛,過去諸佛、現在諸佛、未來諸佛,未來諸佛包括你我在內一切有情衆生。我們現在講動物都有佛性,將來都會成佛。你不要看輕蚊蟲、螞蟻,說不定它將來成佛在我之前,怎麼可以輕視它?它什麼時候一念覺悟,它就成佛了。它現在迷得比我們深,說不定將來覺悟得比我們快,很難講,怎麼可以小看它?怎麼可以虐待它?在理上講、在體上講,「共同一法身」,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剎土衆生是一體。這一體叫做「我」,這是真我,這不是假我。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是我,是我身,這個身就是法身。我在講席說過很多次,虛空法界是我心、是我心性,剎土衆生是我身。我爲什麼要爲一切衆生服務?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你還會有疑問嗎?自自然然盡心盡力爲一切衆生服務,全心全力照顧一切苦難衆生。照顧裏頭有高度的智慧、高度的藝術,現在人講高度藝術,佛法裏面講「善巧方便」;善巧方便就是前面講的「與世爲明導」,是成所作智。高度的智慧就是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,高度的藝術就是成所作智,你所作所爲圓滿成就。這個事情不上課怎麼行?你缺課你怎麼能學得出來?如何能夠契入?實在講就在這一首偈,而這一首偈是關鍵:「普入于法界」,「普」就是平等;不平等,就不普了。
第二首頭一句把這個理說出來,虛空法界剎土衆生同一個法身。法身到底是什麼?真如本性的相分叫法身,真如本性沒有相,但它能現相,它所現的相就叫法身。如果這個話諸位一下還會不過來,我們還用作夢來做比喻,夢是意識所變現的,現在一般學科學的都這麼說,我們也就這麼說吧!管他是真是假、是對是錯,只要大家好懂。夢是意識變現的,意識在哪裏?沒有形相,找不到。意識變成夢境,那就有形相。我們作夢醒過來,夢中那個境界還很清楚,記得很清楚,都能說得出來。你要問,你的意識在哪裏?意識什麼樣子?整個夢中境界不就是意識嗎?意識現的相分。你要問,我們的真心在哪裏?我們的本性在哪裏?真心本性就像意識,它沒有形相,但是它會現相。現相在哪裏?我們今天看的山河大地、虛空、一切萬事萬物,是我們心性現的相分。那要問,哪一樣不是自性?全是!自性才是真我,禅宗裏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