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0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菩薩五個大位,大位就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每一個大位裏面又有十個位次,五十個位次,加上等覺是五十一個位。每一個大位裏面,第九都是法師位,十信位九信菩薩是法師,十住位九住位是法師。這裏講到九地,「九爲法師,見無邊法」,教化衆生。所以經文上說,『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』。法師不親近佛,你這個法怎麼來?所以真正成爲名副其實的大法師,不能不求生淨土。即使是功夫差一點,往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,也行,這樣地位往生到極樂世界,還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圓滿的加持,你的神通道力、智慧光明跟阿惟越致菩薩相等,阿惟越致菩薩是八地菩薩。但是你要知道,不是你自己修得的,阿彌陀佛加持你,使你得到,這個時候你有能力隨時隨意參訪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如來,你有這個能力。

  

  你去參訪諸佛如來,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看到這些菩薩一樣,一定先對佛致敬行禮,然後供養,這是修福;聽佛說法,這是修慧,福慧雙修,永遠不會間斷。我們人要聰明,不能糊塗,真聰明專心幹這樁事情。我要學無量無邊法門,我要見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趕緊到極樂世界去。你要專心幹這樁事情,現前要是搞經教,打閑岔了,把你這個大好因緣堵住。爲什麼?我們在這個世間、在這個環境裏頭,在我們這樣年齡又沒有根基,經教肯定是搞不通的,死路一條!我不害大家,你要搞經教,要有搞經教的條件。條件是什麼?第一是悟性,第二是記性,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,然後還要持戒,你才能成就。

  

  我初學跟章嘉大師,叁年當中他給我講戒律很重要,講了幾十遍,總算把我喚醒了。我在初接觸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非常羨慕佛經的理論方法,沒有把戒律看在眼裏。自己有個錯誤觀念,認爲戒律是生活規範,是釋迦牟尼佛訂的,那是給印度人訂的,我們不是印度人,我們生活習慣跟他不一樣。他是叁千年前訂的,是那個社會,叁千年之後整個世界都變了,所以年輕時我有這個觀念。我們看戒律,是看叁千年前他們的生活方式,當作曆史文物來看,沒有想學的念頭。大師了解我,善巧方便,每一次去輕描淡寫提一下,讓我落印象。他往生之後這個印象最深刻,才想到他提出這一句話,一定非常重要,認真的找戒律的書來看。爲什麼?戒律沒人講、沒人教,沒有地方學,只有自己看自己學習。老師提示給我,你看懂一條,你做一條。做到了,這一條戒你就得了,絕對不是形式。我最早聽到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,章嘉大師給我講的;第二次是前年,新加坡納丹總統,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,他給我提的這一句話。我很驚訝,章嘉大師圓寂之後,我再沒有聽到人講這句話。他給我講的,他是印度教徒,他說:「我在所有宗教裏頭最佩服的是佛教,最尊重。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。」我聽了都呆了,這人內行,不是外行,很值得我們尊敬。

  

  要作法師,法師不像佛,怎麼能成爲法師?所以要想學法師,先要學作佛;先學作佛,就是我們的形象要像佛的樣子。形象要像佛的樣子,佛的樣子就是戒律、就是威儀。戒律是骨幹、是精神,威儀是外表,表現在外面,所以戒律是內心裏頭的事。不殺生,我常常講對一切衆生、蚊蟲螞蟻蜎飛軟動的小蟲,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,何況是人?不論他是善人是惡人、是我的親人還是我的死對頭,都不能有絲毫傷害的念頭,你這不殺生戒就圓滿了。不但是沒有傷害衆生的行爲,要沒有傷害衆生的念頭,令一切衆生生煩惱我們都有過失。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大乘經上常講的,佛說的,我們如果不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我們已經有了過失。不偷盜那一條我也常講,不能有絲毫占別人便宜的念頭。我們念念當中要修布施供養,怎麼可以有占別人便宜的念頭?怎麼可以有占別人便宜的行爲?

  

  所以持戒要從心地上用功夫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樣才能夠養成自己的戒德,戒德放光。這個光顯示在你自己的色相,你的相貌會改變,你的體質會改變,戒德端嚴,端正莊嚴,這是法師的形象。然後充實自己的學問,因爲你要接引廣大衆生,一切衆生根性不相同、希求不相同、愛好不相同,你不能用一個法門度衆生,法師廣學多聞,普度衆生。要做到廣學多聞有方法,一門深入。李老師教給我的,至誠感通,「一門深入,至誠感通」,你學東西就學得快了。但是諸位一定要記清楚,德行在前,學問在後。四弘誓願諸位都會念,都能說得出來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那是德行,那一條就是戒律的成就,戒律成就煩惱斷盡了。

  

  然後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,第一個德行。從前跟孔老夫子學習的人,頭一個要學聖賢人的威儀。孔老夫子是以誰爲標准?他心目當中的標准,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,夫子常常贊歎的古代的大聖人,以他們的行誼做標准,那就是戒律。儒家的威儀在《儀禮》裏頭,叁千威儀儒家講的,佛法講的是八萬細行。所以,儒家的禮沒有了,儒在這個世間就消失了;佛家的戒沒有了,佛在這個世間就消滅了。我們要想挽救儒佛,要想複興佛法,從哪裏做?從自己本身做,這個事情不能求人,求人你肯定會失望。要求自己,自己真正去做,續佛慧命。真正去做頭一關,決定遵守釋迦牟尼佛涅槃前教導的兩句話,「以苦爲師,以戒爲師」。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能夠持戒?怕苦,受不了,所以把挽救佛法、複興佛法這個機緣錯過了,受不了苦!

  

  什麼人能救?「死我都不怕,我還怕苦?」拼著命來挽救,你發這個心,你有這個毅力,十方諸佛加持你,你值得人尊敬,值得諸佛菩薩尊敬你。這個世間沒有人發這個心,沒有人肯幹,你還能幹,佛菩薩焉能不照顧你?你要是真正好好的學儒,把《弟子規》確實落實,夫子在天之靈與世間大聖大賢肯定加持你。孔老夫子、孟夫子在天之靈,那個威德不小。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,佛教、道教、神教的寺廟多半都被毀掉,夫子廟還在,沒有被毀掉,這是夫子的威德,儒家的護法神不能說沒有感應,師道!現在在中國,儒跟佛都有漸漸興起的現象,我們看到這一線的生機。但是如何續佛慧命、續儒慧命,就在我們肯不肯發心、肯不肯吃苦、肯不肯依教奉行。果然真幹,肯定像經上所說的,你會「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」。第十句:

  

  【乃至一切叁昧解脫神通變化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,「具于大盡,叁昧等圓」,圓是圓滿,就是此地講的叁昧圓滿:解脫圓滿、神通圓滿、變化圓滿,這是法雲地的菩薩。通常佛法裏面常講叁大阿僧祇劫,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到這個地方圓滿,再往上面去提升一級,是後補佛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是後補位。等是等于佛,他並不是佛,但他等于佛,在十地之上。大師注解,「初地尚攝諸地功德,況于後後不具前前?」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修一切修」,它有主、它有賓、它有正、它有助,主修的就是正科。我們主修的是什麼?說到主修,又要分某一個階段你主修的是什麼,都要清楚、都要明了。那我們今天總的來說,我們主修的是淨宗,這個方向沒錯。淨宗第一個階段修什麼?第二個階段修什麼?第叁個階段修什麼?你不能不清楚、不能不明了。這個階段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叁個階段是什麼?戒學、定學、慧學,這分成叁個大階段。

  

  第一個階段裏面,最初入門的階段是什麼?第一個階段也分叁段,我想這大家都曉得,淨業叁福入門。你不從這個地方奠定基礎,你入不了門。而且淨業叁福佛講得好,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;換句話說,是所有一切菩薩八萬四千法門的共同科目。叁世諸佛這個數量太多了,肯定不是修一個法門成就的,這就是給我們說明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現在說你學教也好,你學禅也好,學淨也好,學密也好,先要問你淨業叁福有沒有修好?如果淨業叁福沒有修好,我們就知道無論你修哪個法門,你不會成就。你蓋房子,我知道你還沒有土地,有了土地你還沒有打地基,肯定搞不成功。希望我們同學要認清楚,基礎要堅定,決定不可以疏忽。培訓班的同學,我知道你們都很有志氣,很值得贊歎,但是如果你們疏忽基礎,你們將來不會成就,你們不是諸佛菩薩真正的代表。

  

  真正代表,你要記住,佛心、佛身、佛口。佛的心在我們淨宗來講就是清淨心,一般大乘法門裏面常講禅是佛心,清淨心就是禅,名詞不一樣,意思、境界完全相同。我們知道禅有淺深次第不一樣,同樣的清淨心也有淺深次第不相同,所以我們的目標要訂在純淨純善。心要純淨,這是佛心;行要純善,這是佛的形象。有人問我,純善純淨從哪裏修?就跟過去有一些人問我,忍辱波羅蜜怎麼修法?佛在經上教給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你從這裏下手。心裏頭一點惡意都沒有,充滿了純善,這是自己得大受用。要知道有一點點惡念,那個惡念就是病根。許許多多學佛同修身體不好,你身體不好真正的原因是在哪裏?你把那個病根找到,那個病根就是心裏面摻雜著不淨不善,不淨不善就是貪瞋癡慢,這是病根。病根拔除,我們修行圓滿才有指望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