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一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一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上面我們將「現相品」經文第四個大段介紹完了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用的文字雖然不多,可是義理非常的豐富。就菩薩的德業這十句來說,我們介紹的這一段是「豎配十地」,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薩地上。第一句配初地,第二句配二地,最後一句配十地,這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。除這個配法之外,還有橫的配法,我們在前面也曾經略略的帶過。橫的配法是在等覺,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,是用等覺菩薩來做代表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初地已經具足十地的修學理論與方法,何況菩薩地的圓滿:等覺位。這個道理與事實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爲什麼?我們要學,雖然是深位菩薩的修學方法,我們要模仿;就好象他們是大人,我們是小孩,小孩可以模仿大人。大人做出這個樣子,希望小孩們模仿,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亦複如是。

  

  橫配第一句,「理智了真」。理智,什麼是理智?這個地方的理智,跟我們平常觀念當中的理智不是一個意思,這個理是稱理之智,也就是與法界相應之智,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。所以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了,這個理智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,法界真相于是大白,一真法界、十法界。第二句,「量智入行」。前面是理智,這裏講量智,量智是量周法界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虛,第二句量周沙界,法身菩薩如是。凡夫不如菩薩的地方我常常講,心量太小了,佛菩薩起心動念都想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所以行行都與量智相應,「量智入行」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總想著虛空法界一切衆生。

  

  第叁句「證窮法身」,窮是窮盡,圓滿的意思。盡虛空遍法界微塵數剎土衆生是自己的法身,你要沒有理智、沒有量智,你怎麼能夠證得?證得了,證得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哪有這麼大的心量?普通人哪有這種平等的愛心?哪有這樣的大慈大悲?第四句「常觀受用」,在豎配那是四地,善友是依。第五句「毛現神變」,毛孔放光,光中現世界海微塵數的菩薩,菩薩說法。第六句「念觀法門」,第六這是般若現前,六地菩薩,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不是感情,不是情識的看法,是智慧的看法。智慧看法:宇宙就是法界,就是自己的心,就是自己的現相。能現的是心識,所現的是法界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是念觀法門。世尊爲一切衆生應機施教,展開無量的法門,實智、權智都圓滿的現前。

  

  第七句「外感佛加」,這是感應,內有感,外就有應,感動十方一切諸佛加持。我們曉得地上菩薩每一位從初地到等覺,都感得十方諸佛加持。十方諸佛加持,加到哪裏去?加持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地上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」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,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,什麼疑惑都沒有了,一句彌陀念到底,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這麼清楚、這麼明了。我對于淨土生的信心是從《華嚴》上生起的,早年講《華嚴》講了十幾年,經實在是太長了,十七年當中斷斷續續。因爲一年差不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國外,每一年回到臺灣就接著講,經沒有講圓滿,同時也沒有保留錄音帶、錄影帶,沒有保留,多半散失了。這一次在新加坡從頭講起,希望把錄像帶保留下來;對我自己來講,把這個大經重新溫習一遍,對于淨宗法門的信心更堅定了。每溫習一遍,明顯的感到諸佛神力的加持。第八,「內安深定」,這個字還是用普通的字好,淺深的深,用這個古寫現在很多人不認識。第九「豎見來際」,第十「橫無不圓」,「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」,末後兩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這十種大德,分配在十地、在十波羅蜜,我們用這個意思來做這一大段的總結,總是希望我們的修學能有一個入處,一般講下手之處,我應該怎樣修學,這個重要。初地修布施,就在我們現前要明了、要知道怎麼修。經上說「菩薩爲令衆生心滿足故,內外悉舍」,內是舍身,外是舍財,所有一切財物都能布施,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塵不染,把它布施幹淨了。諸位同修聽了這個話,千萬不要聽錯,往年有人常聽我講「看破放下」,他把意思聽錯了,有人寫信給我,也有人看到告訴我,他看破放下了,家也不要了,事業也不要了,兒女也不要了,工作都不要了,他去修行了。過了一兩個月麻煩來了,沒有收入,沒有飯吃了,也沒有人救濟他,問我怎麼辦?

  

  看破放下這兩個字你沒搞清楚,看破是對于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了,這叫看破;放下是心裏頭一絲毫染著都沒有了,那叫放下。沒有叫你把工作放下,沒有叫你把家庭放下,如果你這樣作法,佛法不是正教,是邪教了!害人的東西!佛在經上常講,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你破壞世間法,你破壞家庭了,你破壞社會秩序,這是個誤會,錯解了意思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並沒有離開世間。《華嚴經》諸位要是從頭聽下來,你不要曲解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修行的道場。家庭是佛法修行的道場、是菩薩道場,你的工作是菩薩修行道場,你處事待人接物還是菩薩修行道場,修什麼?修布施。滿衆生的願望,我爲你服務。但是衆生的願望有正有邪,你要懂得戒律,你才知道分寸,這是智慧。這裏頭有理智、有量智,哪些事情我應該替你服務的,哪些事情我不能給你服務的。你有冤家、有對頭叫我去害他,這個我不給你服務;你做種種不善,對社會、對衆生有害的事情,我不能替你服務。你的所作所爲是利益一切衆生、利益社會的,我全心全力給你服務,犧牲奉獻,俗話常說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來幫助你。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,諸位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第二條持戒波羅蜜,持戒就是如法。布施要是如法,布施裏頭就有持戒。布施不如法不能做,要如法。所以是內外財確實能夠舍得,能舍。什麼時候舍?爲什麼事情舍?這是智慧,這裏頭有區別,舍一定達到至善的目的。它真的有個目的,唐朝時候龐居士的故事,大家曉得。龐居士非常富有,他參禅開悟了,他很難得,太太也開悟了,女兒也開悟了,他那個家庭真的是大道場。他把他家裏的財産統統裝在一條大船上,放在長江當中,把船砸一個洞,全部沈到底下去,放下,舍了。他這種示現爲什麼?是爲教化衆生,他有目的,他這個目的達到了。別人看到一定會問他:「龐居士你這麼多的財物,你能夠救濟窮苦的人多好?你何必把它統統沈到大江裏面去?」他聽了,只有一句話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這句話用意太深太深了,很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。人人都無事,天下太平,人人都想做好事,天下大亂。

  

  臺灣往年選拔好人好事,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黑板上寫四個字「好人好事」,然後把底下那個好圈一圈,右上角圈一圈,圈一圈念去聲字,好人好事,好事就是多事,就是龐居士把財物沈到江底下的用意在此地。真正有道德之人,他做的事自自然然都是好事;如果不是道德之人,他所做的那一點表面好事,別有用心、別有意圖,就壞了。龐居士是防止這個流弊,不是教你不做好事。要知道他這個舉動用意在哪裏?那個意思很深很深。換句話說,爲社會、爲衆生做好事,佛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隨緣是好事,攀緣不是好事。隨緣是一切條件統統具足,所謂是順水推舟,輕而易舉,社會大衆得福,決定不能讓衆生受難受苦。

  

  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,出來替社會做事情很多,競選。選出來之後,替社會、替人民做了哪些好事?社會人民是不是真正得到福利?今天我們想到龐居士: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好!這句話很有哲學的意味。所以佛禁止我們募化做好事,這是不可以的。募化來做社會福利事業,縱然是一樁好事,你的清淨心被破壞,道心衰減。所以修學,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是了生死出叁界,不是在社會上做一個慈善家。社會上真正的慈善家不多,假得多,所以過去有人諷刺:「慈善家,慈善起家」,你們想想這句話的味道!由于熱心勤奮到外面去募捐化緣,做社會慈善事業,他名利雙收,社會上人稱他爲大善人、慈善家;捐獻許許多多的財物,他拿多少去做慈善事業?看到財物多了,貪瞋癡慢就起來了,如果人家捐獻一百萬,他拿五十萬去做慈善事業,自己賺五十萬,這人已經很不錯了,算算他已經有良心了。怕的就是他收了一百萬,只拿一、兩萬去做好事,現在這個社會上這種人是大有人在,所以慈善起家!你這樣才知道,龐居士是真正的善人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絕不造業。他的財物統統丟棄、拋棄,就是留這一句話給後人,讓後人去玩味他這一句話的意義。所以布施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害己害人,我們在曆史上看到很多,現實環境裏面我們也看到很多。人往往迷在名利之中,昏頭轉向,確確實實他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別人跟他講,他聽不進去的。自以爲是,造作罪業,以爲功德,不畏果報。

  

  二地菩薩修持戒波羅蜜,諸位一定要清楚,地地都是十度同時修,它有個主。二地是以持戒爲主,主修的,其余是助修;初地布施是主修,九個是助修,所以是一修一切修。「具持衆戒,而無所著」,持戒波羅蜜最重要的就是不著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你的持戒波羅蜜圓滿了;如果到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衆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你的持戒波羅蜜是大圓滿。這樣我們還要不要學戒律威儀?要!爲什麼?不壞世間法。內清淨,外有規矩,不是規矩法則都不要了。自受用可以,他受用就有問題了,你自己可以證果,證什麼果?證阿羅漢果,證不了佛果。如果你是有意不守戒律、不守規矩,你不但不能證果,你還要墮叁途。爲什麼?你把佛的製度破壞了,把佛的規矩破壞了,把一切衆生得度的機緣把它斷掉了,這個罪不得了!你害了一切衆生,你的慈悲心一點都沒有。所以成了佛到究竟果位,佛到這個世間來還要守世間法,還要裝模作樣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