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一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九一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上面我们将「现相品」经文第四个大段介绍完了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的文字虽然不多,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。就菩萨的德业这十句来说,我们介绍的这一段是「竖配十地」,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萨地上。第一句配初地,第二句配二地,最后一句配十地,这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。除这个配法之外,还有横的配法,我们在前面也曾经略略的带过。横的配法是在等觉,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,是用等觉菩萨来做代表。在《华严经》上初地已经具足十地的修学理论与方法,何况菩萨地的圆满:等觉位。这个道理与事实,我们一定要懂得。为什么?我们要学,虽然是深位菩萨的修学方法,我们要模仿;就好象他们是大人,我们是小孩,小孩可以模仿大人。大人做出这个样子,希望小孩们模仿,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。

  

  横配第一句,「理智了真」。理智,什么是理智?这个地方的理智,跟我们平常观念当中的理智不是一个意思,这个理是称理之智,也就是与法界相应之智,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。所以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了,这个理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,法界真相于是大白,一真法界、十法界。第二句,「量智入行」。前面是理智,这里讲量智,量智是量周法界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虚,第二句量周沙界,法身菩萨如是。凡夫不如菩萨的地方我常常讲,心量太小了,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、遍法界,所以行行都与量智相应,「量智入行」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总想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。

  

  第三句「证穷法身」,穷是穷尽,圆满的意思。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数剎土众生是自己的法身,你要没有理智、没有量智,你怎么能够证得?证得了,证得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萨,你就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哪有这么大的心量?普通人哪有这种平等的爱心?哪有这样的大慈大悲?第四句「常观受用」,在竖配那是四地,善友是依。第五句「毛现神变」,毛孔放光,光中现世界海微尘数的菩萨,菩萨说法。第六句「念观法门」,第六这是般若现前,六地菩萨,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不是感情,不是情识的看法,是智慧的看法。智慧看法:宇宙就是法界,就是自己的心,就是自己的现相。能现的是心识,所现的是法界,能所是一不是二,这是念观法门。世尊为一切众生应机施教,展开无量的法门,实智、权智都圆满的现前。

  

  第七句「外感佛加」,这是感应,内有感,外就有应,感动十方一切诸佛加持。我们晓得地上菩萨每一位从初地到等觉,都感得十方诸佛加持。十方诸佛加持,加到哪里去?加持到西方极乐世界。「地上菩萨,始终不离念佛」,始是初地,终是等觉,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,什么疑惑都没有了,一句弥陀念到底,「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」,这么清楚、这么明了。我对于净土生的信心是从《华严》上生起的,早年讲《华严》讲了十几年,经实在是太长了,十七年当中断断续续。因为一年差不多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国外,每一年回到台湾就接着讲,经没有讲圆满,同时也没有保留录音带、录影带,没有保留,多半散失了。这一次在新加坡从头讲起,希望把录像带保留下来;对我自己来讲,把这个大经重新温习一遍,对于净宗法门的信心更坚定了。每温习一遍,明显的感到诸佛神力的加持。第八,「内安深定」,这个字还是用普通的字好,浅深的深,用这个古写现在很多人不认识。第九「竖见来际」,第十「横无不圆」,「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」,末后两句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这十种大德,分配在十地、在十波罗蜜,我们用这个意思来做这一大段的总结,总是希望我们的修学能有一个入处,一般讲下手之处,我应该怎样修学,这个重要。初地修布施,就在我们现前要明了、要知道怎么修。经上说「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,内外悉舍」,内是舍身,外是舍财,所有一切财物都能布施,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尘不染,把它布施干净了。诸位同修听了这个话,千万不要听错,往年有人常听我讲「看破放下」,他把意思听错了,有人写信给我,也有人看到告诉我,他看破放下了,家也不要了,事业也不要了,儿女也不要了,工作都不要了,他去修行了。过了一两个月麻烦来了,没有收入,没有饭吃了,也没有人救济他,问我怎么办?

  

  看破放下这两个字你没搞清楚,看破是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了,这叫看破;放下是心里头一丝毫染着都没有了,那叫放下。没有叫你把工作放下,没有叫你把家庭放下,如果你这样作法,佛法不是正教,是邪教了!害人的东西!佛在经上常讲,「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」,你破坏世间法,你破坏家庭了,你破坏社会秩序,这是个误会,错解了意思。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并没有离开世间。《华严经》诸位要是从头听下来,你不要曲解,一切时一切处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。家庭是佛法修行的道场、是菩萨道场,你的工作是菩萨修行道场,你处事待人接物还是菩萨修行道场,修什么?修布施。满众生的愿望,我为你服务。但是众生的愿望有正有邪,你要懂得戒律,你才知道分寸,这是智慧。这里头有理智、有量智,哪些事情我应该替你服务的,哪些事情我不能给你服务的。你有冤家、有对头叫我去害他,这个我不给你服务;你做种种不善,对社会、对众生有害的事情,我不能替你服务。你的所作所为是利益一切众生、利益社会的,我全心全力给你服务,牺牲奉献,俗话常说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来帮助你。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,诸位要懂这个道理。

  

  第二条持戒波罗蜜,持戒就是如法。布施要是如法,布施里头就有持戒。布施不如法不能做,要如法。所以是内外财确实能够舍得,能舍。什么时候舍?为什么事情舍?这是智慧,这里头有区别,舍一定达到至善的目的。它真的有个目的,唐朝时候庞居士的故事,大家晓得。庞居士非常富有,他参禅开悟了,他很难得,太太也开悟了,女儿也开悟了,他那个家庭真的是大道场。他把他家里的财产统统装在一条大船上,放在长江当中,把船砸一个洞,全部沉到底下去,放下,舍了。他这种示现为什么?是为教化众生,他有目的,他这个目的达到了。别人看到一定会问他:「庞居士你这么多的财物,你能够救济穷苦的人多好?你何必把它统统沉到大江里面去?」他听了,只有一句话: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这句话用意太深太深了,很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。人人都无事,天下太平,人人都想做好事,天下大乱。

  

  台湾往年选拔好人好事,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黑板上写四个字「好人好事」,然后把底下那个好圈一圈,右上角圈一圈,圈一圈念去声字,好人好事,好事就是多事,就是庞居士把财物沉到江底下的用意在此地。真正有道德之人,他做的事自自然然都是好事;如果不是道德之人,他所做的那一点表面好事,别有用心、别有意图,就坏了。庞居士是防止这个流弊,不是教你不做好事。要知道他这个举动用意在哪里?那个意思很深很深。换句话说,为社会、为众生做好事,佛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,随缘是好事,攀缘不是好事。随缘是一切条件统统具足,所谓是顺水推舟,轻而易举,社会大众得福,决定不能让众生受难受苦。

  

  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,出来替社会做事情很多,竞选。选出来之后,替社会、替人民做了哪些好事?社会人民是不是真正得到福利?今天我们想到庞居士: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好!这句话很有哲学的意味。所以佛禁止我们募化做好事,这是不可以的。募化来做社会福利事业,纵然是一桩好事,你的清净心被破坏,道心衰减。所以修学,我们的方向、目标是了生死出三界,不是在社会上做一个慈善家。社会上真正的慈善家不多,假得多,所以过去有人讽刺:「慈善家,慈善起家」,你们想想这句话的味道!由于热心勤奋到外面去募捐化缘,做社会慈善事业,他名利双收,社会上人称他为大善人、慈善家;捐献许许多多的财物,他拿多少去做慈善事业?看到财物多了,贪瞋痴慢就起来了,如果人家捐献一百万,他拿五十万去做慈善事业,自己赚五十万,这人已经很不错了,算算他已经有良心了。怕的就是他收了一百万,只拿一、两万去做好事,现在这个社会上这种人是大有人在,所以慈善起家!你这样才知道,庞居士是真正的善人,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绝不造业。他的财物统统丢弃、拋弃,就是留这一句话给后人,让后人去玩味他这一句话的意义。所以布施要有智慧,没有智慧害己害人,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,现实环境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。人往往迷在名利之中,昏头转向,确确实实他没有能力辨别是非,别人跟他讲,他听不进去的。自以为是,造作罪业,以为功德,不畏果报。

  

  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,诸位一定要清楚,地地都是十度同时修,它有个主。二地是以持戒为主,主修的,其余是助修;初地布施是主修,九个是助修,所以是一修一切修。「具持众戒,而无所着」,持戒波罗蜜最重要的就是不着相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;如果到「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」,你的持戒波罗蜜是大圆满。这样我们还要不要学戒律威仪?要!为什么?不坏世间法。内清净,外有规矩,不是规矩法则都不要了。自受用可以,他受用就有问题了,你自己可以证果,证什么果?证阿罗汉果,证不了佛果。如果你是有意不守戒律、不守规矩,你不但不能证果,你还要堕三途。为什么?你把佛的制度破坏了,把佛的规矩破坏了,把一切众生得度的机缘把它断掉了,这个罪不得了!你害了一切众生,你的慈悲心一点都没有。所以成了佛到究竟果位,佛到这个世间来还要守世间法,还要装模作样,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