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二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九二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第五大段,称扬佛德:

  

  前面现相,菩萨都到齐了,我们看到无比殊胜庄严的场面,这个时候菩萨尽兴的申说自己对佛的称赞,赞佛的大德大能无有边际。这个颂文分两大段,第一大段就是眉间光中的菩萨,他首先来赞颂佛德,后面是十方菩萨。清凉大师说「新众纔集」,从十方来这么多菩萨,佛就现瑞,从眉间放光,光中化菩萨。这种现象在本经里面次数很多,说明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不失时节因缘,那个时间配得恰到好处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,我们要学习,那就是弘法利生一定要认识时节因缘。这桩事情本来很难,这是真的,因为我们是凡夫,没有佛那么大的智慧,也没有佛那么大的能力,只要我们有心学,初学总是试探,就像婴儿才会走路、才会说话,他一举一动都在模仿、都在试探。

  

  我们今天在佛门就像初生的小孩一样,试探觉得有问题了,转一个方向,另一个方向再试探,缘决定是多方面的。这一方面没有成熟,那一方面成熟了,等到那一方面成熟之后,再回过头来,这一方面也成熟了。缘熟的地方先去,做出一个好的形象,好的形象把没有成熟的地区也都带上来、都成熟,这是正确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不仅在修学上是活活泼泼的,在弘传上,弘法、传法,在利益众生方面,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的,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懂得如是的学习。第一首是眉间胜音菩萨的赞颂,总共有十首:

  

  【即于众中,承佛威神,观察十方而说颂曰。】

  

  这一段是说偈仪,下面是正说。十首偈内容总的来说是赞佛,里面所含的深义也显示前面四十句的大问。四十句问实际上可以归纳成十海,十海里面就包含这四十句的大问。第一首偈是「佛海」,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。第二首「演说海」,第三首偈是「变化海」,一毛示现故。第四首偈是「众生海」,第五首偈是「世界海」,第六首是「法界安立海」,第七是「波罗蜜海」,第八是「佛寿量海」,第九是「解脱海」,以普贤菩萨做代表,得到真实的大自在。第十,是「名号海」。我们看它十首的排列,这个意思很明显,最后总结到持名念佛,第九是普贤菩萨,第十是名号,这里面都含着很深的意思。

  

  名号海里面为我们说明一个事实,净业三福里头讲的「深信因果」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么成佛?这个地方为我们显示的是念佛成佛的,这是事实,因果法尔如是。它有理论的依据,理论是什么?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心里面想佛,哪有不作佛的道理?这是理。心想菩萨,他就作菩萨;如果心想贪瞋痴,他所现的境界就是三恶道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不是佛菩萨建立的,不是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阎罗王安排的,从心想生。诸佛菩萨、上帝、阎罗王可以给我们做助缘,主要的是从心想生,道理要懂!然后才知道,我们起心动念是多么重要。第一首颂:

  

  【佛身充满于法界,普现一切众生前,随缘赴感靡不周,而恒处此菩提座。】

  

  这一首偈是赞颂佛海,总说。『佛身充满于法界』,这是讲的体遍虚空法界,在本经就是法身佛,毗卢遮那如来。毗卢遮那名号的意思,要是翻成华语就是「遍一切处」。我们要问,他有没有相?我们今天在一些大的道场里面,看到有毗卢殿,这个大殿里面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,坐在一个大莲华上面。毗卢遮那佛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相?给诸位说,没有相,虽没有相他能现一切相,他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是能现能变,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。诸位一定要明了,我们的真心比宇宙还要大,宇宙是真心变现出来的。宇宙就是我们佛经里头常讲的虚空法界,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,说真话是「心包太虚」,量是「量周沙界」,量跟心一样大,所以虚空法界比心量小。

  

  这个心量要是现前,修学大乘就方便,许许多多的障碍自自然然的消失、没有了。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知道,无量无边的障碍是从心量狭小里头生出来的,所以学大乘,心量不能不大,什么都能够包容。佛在经教里面常常教我们,「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」,这叫包容,特别提醒你,是因为你心量太小,你不能包容。我们想把自己心量拓开,从哪里做?就从这里下手,进一步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。诸佛,过去佛、现在佛这不必说,未来佛就是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所以说一切恭敬。我们不能做,行吗?不能不知道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而已,所以首先要肯定,我们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不是二,充满法界。

  

  第二句是讲作用,『普现一切众生前』。法身在哪里?本性在哪里?真如在哪里?你是迷了,你不知道。《华严经》上讲得好: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这两句话讲什么?讲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。说得近一点,十法界依正庄严;再说得近一点,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,眼之所见、耳之所闻、鼻之所嗅、舌之所尝、身之所触,无一不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。这是什么?性德,性德自然的流露。这个现象就是虚空法界、剎土众生,可惜世间人迷而不觉。

  

  『随缘赴感靡不周』,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赞叹观世音菩萨「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随心应量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缘是众生,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,哪个地方有感,哪里就有应,随时随处无不现身。十方世界,众生同时感,佛同时应,这个事情很难懂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,今天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《华严经》,通过网际网路的传播,这个电波周遍这个世界,这就是应。诸位同学不管你们在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地区,你打开网路,这个影像就现了,你打开网路是感。我们晓得许许多多地方的同修,你们现在都打开你们的电脑,打开我们的网址,你都能收看到。毗卢遮那如来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全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变化所作,毗卢遮那是能变、能现。我们这个身、这边的华、这边的树,是不是毗卢遮那变的?是!一点都不错。毗卢遮那在哪里?你指着这个华,是的没错,你指着这个树,没错!能变所变,能所不二。所以禅宗大彻大悟之后,老师就问:「会么?」你是不是真的体会到?体会到了,在哪里?随拈一法。老师这个时候注意他的心、注意他的态度,心真的真诚清净,态度诚诚恳恳,点头肯定,给他印证,确实入这个境界。

  

  入这个境界之后,那个人是什么样子?给诸位说,一片慈悲,冤亲平等,万法一如。众生要他的身体、老虎想吃他,欢欢喜喜供养。到这个时候,一切为众生,众生就是我,我就是众生。真的觉悟了,妄想分别执着一扫而空,他那个时候的心情就跟《六祖坛经》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《般若经》所说的「无所有,不可得,毕竟空」,他圆满的契入。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,立刻就应,众生有心生感,如来无心而应。就像我们现在打开电脑频道一样,我到时间我想看,你是有心;频道整个播出去,哪个地方打开这个频道都能看到,不限于一个地方。但是我们这个频道确实有限,只限于这个地球,而且在地球上还得要有卫星通讯在它范围之内你才能收得到,不在它范围之内收不到。一颗卫星它的范围是有限的,所以必须要许多个卫星连起来,全球才能看得见。法性不然,法性是自自然然的充满法界,无需要像卫星一个一个传播,不需要!法界是它变现出来的,它当然周遍法界。这个波,在佛法里面不叫波叫光,它的光当然是周遍法界,「普现一切众生前」,这是自然的现象,当然之理。

  

  众生有感,佛就有应。佛虽然有应,『而恒处此菩提座』。《纂要》的本子是「处北菩提座」,这个北是个错字,是「此」。这一句话是「不动本」,心性如如不动,自自然然的周遍法界。就像我们今天讲的电波,或者我们用太阳来做比喻,阳光遍照大地。现在有科学的技术把阳光变成能源,这就好象「随缘赴感靡不周」,科学技术如果更上一层楼、更进一步,也许可以把阳光转变成动力。科学家已经在做,许许多多太空中的卫星利用阳光的能源来发电。我们也看到太阳能电灯,我们看到有些路灯是利用太阳能。现在有许许多多家庭,我们看到屋顶上有一个装置,那是吸收太阳能,把家里的用水温度提高,热水浴用太阳能,这有点像第三句「随缘赴感靡不周」。太阳能动了没有?没有动。由此可知,「菩提座」是比喻、是表法,不是真的那个地方有个座位。「座」在佛法里面都是表不动,你看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稳重。走着是动的,站着不稳定,随时他会动,坐在那里很稳重。所以座表不动,真心没有动过,本性没有动过,它是体,它是理。

  

 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这个理体,是要把这个理体抓到。佛法里面讲证得,怎么证得?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动,就证得。不动是什么?不动就是理体。可是我们现在的心动,起心动念,前念灭后念生,相续不断,佛讲这是妄心,这不是真心,真心是不动的。所以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所有一切方法门道修什么?修不动心。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?一心不乱。一心就不动,二心就动了。阿赖耶二心,一心里头又变出一个心来,阿赖耶是心,动了,妄动,末那、意识、前五识,愈动愈多,出的状况愈多。动的相叫做无明,不明真相、不明体性。诸位要晓得,无明的相是动的,自性的相是静的。真如本性的相是不动的,没有现象、没有形相,它不是色,它也不是身,它也不是气,我们六根接触不到,但是它就在我们面前。我们这个根身、我们的器界,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大到虚空法界,都是它变现的。它怎么变现的?动了就变现,不动不变现。像水一样,水不动,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,水一动就有纹,就起波浪,虚空法界是波浪。

  

  现在西方科学家有很聪明的,我们听说了,不能不佩服他。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