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二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第五大段,稱揚佛德:

  

  前面現相,菩薩都到齊了,我們看到無比殊勝莊嚴的場面,這個時候菩薩盡興的申說自己對佛的稱贊,贊佛的大德大能無有邊際。這個頌文分兩大段,第一大段就是眉間光中的菩薩,他首先來贊頌佛德,後面是十方菩薩。清涼大師說「新衆纔集」,從十方來這麼多菩薩,佛就現瑞,從眉間放光,光中化菩薩。這種現象在本經裏面次數很多,說明諸佛如來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不失時節因緣,那個時間配得恰到好處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,我們要學習,那就是弘法利生一定要認識時節因緣。這樁事情本來很難,這是真的,因爲我們是凡夫,沒有佛那麼大的智慧,也沒有佛那麼大的能力,只要我們有心學,初學總是試探,就像嬰兒才會走路、才會說話,他一舉一動都在模仿、都在試探。

  

  我們今天在佛門就像初生的小孩一樣,試探覺得有問題了,轉一個方向,另一個方向再試探,緣決定是多方面的。這一方面沒有成熟,那一方面成熟了,等到那一方面成熟之後,再回過頭來,這一方面也成熟了。緣熟的地方先去,做出一個好的形象,好的形象把沒有成熟的地區也都帶上來、都成熟,這是正確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不僅在修學上是活活潑潑的,在弘傳上,弘法、傳法,在利益衆生方面,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的,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懂得如是的學習。第一首是眉間勝音菩薩的贊頌,總共有十首:

  

  【即于衆中,承佛威神,觀察十方而說頌曰。】

  

  這一段是說偈儀,下面是正說。十首偈內容總的來說是贊佛,裏面所含的深義也顯示前面四十句的大問。四十句問實際上可以歸納成十海,十海裏面就包含這四十句的大問。第一首偈是「佛海」,清涼大師在注子裏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。第二首「演說海」,第叁首偈是「變化海」,一毛示現故。第四首偈是「衆生海」,第五首偈是「世界海」,第六首是「法界安立海」,第七是「波羅蜜海」,第八是「佛壽量海」,第九是「解脫海」,以普賢菩薩做代表,得到真實的大自在。第十,是「名號海」。我們看它十首的排列,這個意思很明顯,最後總結到持名念佛,第九是普賢菩薩,第十是名號,這裏面都含著很深的意思。

  

  名號海裏面爲我們說明一個事實,淨業叁福裏頭講的「深信因果」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怎麼成佛?這個地方爲我們顯示的是念佛成佛的,這是事實,因果法爾如是。它有理論的依據,理論是什麼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裏面想佛,哪有不作佛的道理?這是理。心想菩薩,他就作菩薩;如果心想貪瞋癡,他所現的境界就是叁惡道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是佛菩薩建立的,不是上帝創造的,也不是閻羅王安排的,從心想生。諸佛菩薩、上帝、閻羅王可以給我們做助緣,主要的是從心想生,道理要懂!然後才知道,我們起心動念是多麼重要。第一首頌:

  

  【佛身充滿于法界,普現一切衆生前,隨緣赴感靡不周,而恒處此菩提座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是贊頌佛海,總說。『佛身充滿于法界』,這是講的體遍虛空法界,在本經就是法身佛,毗盧遮那如來。毗盧遮那名號的意思,要是翻成華語就是「遍一切處」。我們要問,他有沒有相?我們今天在一些大的道場裏面,看到有毗盧殿,這個大殿裏面供奉著一尊毗盧遮那佛,坐在一個大蓮華上面。毗盧遮那佛是不是真的有這個相?給諸位說,沒有相,雖沒有相他能現一切相,他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是能現能變,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。諸位一定要明了,我們的真心比宇宙還要大,宇宙是真心變現出來的。宇宙就是我們佛經裏頭常講的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是心性變現出來的,說真話是「心包太虛」,量是「量周沙界」,量跟心一樣大,所以虛空法界比心量小。

  

  這個心量要是現前,修學大乘就方便,許許多多的障礙自自然然的消失、沒有了。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要知道,無量無邊的障礙是從心量狹小裏頭生出來的,所以學大乘,心量不能不大,什麼都能夠包容。佛在經教裏面常常教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這叫包容,特別提醒你,是因爲你心量太小,你不能包容。我們想把自己心量拓開,從哪裏做?就從這裏下手,進一步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。諸佛,過去佛、現在佛這不必說,未來佛就是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衆生,所以說一切恭敬。我們不能做,行嗎?不能不知道學佛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而已,所以首先要肯定,我們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不是二,充滿法界。

  

  第二句是講作用,『普現一切衆生前』。法身在哪裏?本性在哪裏?真如在哪裏?你是迷了,你不知道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兩句話講什麼?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。說得近一點,十法界依正莊嚴;再說得近一點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眼之所見、耳之所聞、鼻之所嗅、舌之所嘗、身之所觸,無一不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這是什麼?性德,性德自然的流露。這個現象就是虛空法界、剎土衆生,可惜世間人迷而不覺。

  

  『隨緣赴感靡不周』,這一句就是我們平常贊歎觀世音菩薩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隨心應量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緣是衆生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,哪個地方有感,哪裏就有應,隨時隨處無不現身。十方世界,衆生同時感,佛同時應,這個事情很難懂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,今天我們在此地一起學習《華嚴經》,通過網際網路的傳播,這個電波周遍這個世界,這就是應。諸位同學不管你們在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地區,你打開網路,這個影像就現了,你打開網路是感。我們曉得許許多多地方的同修,你們現在都打開你們的電腦,打開我們的網址,你都能收看到。毗盧遮那如來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全是毗盧遮那如來的變化所作,毗盧遮那是能變、能現。我們這個身、這邊的華、這邊的樹,是不是毗盧遮那變的?是!一點都不錯。毗盧遮那在哪裏?你指著這個華,是的沒錯,你指著這個樹,沒錯!能變所變,能所不二。所以禅宗大徹大悟之後,老師就問:「會麼?」你是不是真的體會到?體會到了,在哪裏?隨拈一法。老師這個時候注意他的心、注意他的態度,心真的真誠清淨,態度誠誠懇懇,點頭肯定,給他印證,確實入這個境界。

  

  入這個境界之後,那個人是什麼樣子?給諸位說,一片慈悲,冤親平等,萬法一如。衆生要他的身體、老虎想吃他,歡歡喜喜供養。到這個時候,一切爲衆生,衆生就是我,我就是衆生。真的覺悟了,妄想分別執著一掃而空,他那個時候的心情就跟《六祖壇經》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《般若經》所說的「無所有,不可得,畢竟空」,他圓滿的契入。一切衆生需要幫助的時候,立刻就應,衆生有心生感,如來無心而應。就像我們現在打開電腦頻道一樣,我到時間我想看,你是有心;頻道整個播出去,哪個地方打開這個頻道都能看到,不限于一個地方。但是我們這個頻道確實有限,只限于這個地球,而且在地球上還得要有衛星通訊在它範圍之內你才能收得到,不在它範圍之內收不到。一顆衛星它的範圍是有限的,所以必須要許多個衛星連起來,全球才能看得見。法性不然,法性是自自然然的充滿法界,無需要像衛星一個一個傳播,不需要!法界是它變現出來的,它當然周遍法界。這個波,在佛法裏面不叫波叫光,它的光當然是周遍法界,「普現一切衆生前」,這是自然的現象,當然之理。

  

  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佛雖然有應,『而恒處此菩提座』。《纂要》的本子是「處北菩提座」,這個北是個錯字,是「此」。這一句話是「不動本」,心性如如不動,自自然然的周遍法界。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電波,或者我們用太陽來做比喻,陽光遍照大地。現在有科學的技術把陽光變成能源,這就好象「隨緣赴感靡不周」,科學技術如果更上一層樓、更進一步,也許可以把陽光轉變成動力。科學家已經在做,許許多多太空中的衛星利用陽光的能源來發電。我們也看到太陽能電燈,我們看到有些路燈是利用太陽能。現在有許許多多家庭,我們看到屋頂上有一個裝置,那是吸收太陽能,把家裏的用水溫度提高,熱水浴用太陽能,這有點像第叁句「隨緣赴感靡不周」。太陽能動了沒有?沒有動。由此可知,「菩提座」是比喻、是表法,不是真的那個地方有個座位。「座」在佛法裏面都是表不動,你看人坐在那個地方很穩重。走著是動的,站著不穩定,隨時他會動,坐在那裏很穩重。所以座表不動,真心沒有動過,本性沒有動過,它是體,它是理。

  

 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明了這個理體,是要把這個理體抓到。佛法裏面講證得,怎麼證得?如果我們自己的心不動,就證得。不動是什麼?不動就是理體。可是我們現在的心動,起心動念,前念滅後念生,相續不斷,佛講這是妄心,這不是真心,真心是不動的。所以佛法的修學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所有一切方法門道修什麼?修不動心。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裏?一心不亂。一心就不動,二心就動了。阿賴耶二心,一心裏頭又變出一個心來,阿賴耶是心,動了,妄動,末那、意識、前五識,愈動愈多,出的狀況愈多。動的相叫做無明,不明真相、不明體性。諸位要曉得,無明的相是動的,自性的相是靜的。真如本性的相是不動的,沒有現象、沒有形相,它不是色,它也不是身,它也不是氣,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但是它就在我們面前。我們這個根身、我們的器界,器界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大到虛空法界,都是它變現的。它怎麼變現的?動了就變現,不動不變現。像水一樣,水不動,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,水一動就有紋,就起波浪,虛空法界是波浪。

  

  現在西方科學家有很聰明的,我們聽說了,不能不佩服他。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