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叁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勝音菩薩贊頌第四首:
【一一剎中悉安坐,一切剎土皆周遍,十方菩薩如雲集,莫不鹹來詣道場。】
清涼大師說,這一首偈隱隱含藏著「衆生海」的意思。『一一剎中悉安坐,一切剎土皆周遍』,這是說明菩薩坐道場、如來坐道場。當然這個地方的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,像勝音都是等覺菩薩,跟佛的境界可以說是完全相同。爲什麼?他所證得的圓滿了,有能力與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。我們凡夫在理上說是相同的,可是事上決定有差別。我們現前說是有個熟人,我們在這裏念著他,他會不會有感應?很少。千萬人當中偶爾有那麼一次兩次,那不能做爲常例。這什麼原因?這裏面有障礙。這些大菩薩他們爲什麼能有這麼大的感應?他障礙除掉了。就如同科學家所說的,時間上的障礙、空間上的障礙,不同維次就是障礙,他完全除掉了,他沒有障礙。
所以佛一放光,『十方菩薩如雲集』,這「十方菩薩」我們知道是有緣的菩薩。像我們就沒有法子,爲什麼?我們沒有緣。有緣就是沒有障礙,無緣就是有障礙,有障礙這個境界見不到。所以宇宙人生非常複雜,複雜到什麼程度?跟你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。如果你沒有妄想,這個世界很單純,那叫做一真法界,這個法界只有心境很單純的人他才能夠證得,這個境界它才能現前。但是我們要曉得一個事實真相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疊的,換句話說,是不分的、沒有界限,這是很難懂得的一樁事情。不得已,我們還是用電視頻道來打比喻。現在一般家庭裏面很少沒有電視的,特別是在大都市,電視節目頻道總有幾十個,甚至于有一百多個頻道。試想想這幾十個頻道、一百多個頻道,是不是在這一個螢光幕裏面重疊?你按哪一個頻道,這個畫面就出現,沒有按的那個頻道、那個畫面就隱沒不現,不是它不在,它在。
如果我們有能力不要按頻道,所有的頻道畫面一眼就把它看穿,你就看到事實真相,這個真相是重疊的。電視畫面頻道並不多,充其量一兩百個不得了,而我們宇宙間這個重疊真的是像經上講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,複雜情形確實如是,我們的心思怎麼會不亂?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環境裏面,面對著這個境界,如何能把心安定下來?這叫功夫,這就是本事。凡夫做不到,聖人做到了。聖人何以做到?聖人了解事實真相,逐漸在現實環境裏面去鍛煉,鍛煉不受幹擾。眼不爲色境幹擾,佛經上說眼根在色境上入定、得叁昧。叁昧就是正受,也就是不受幹擾的接受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正受。
耳根在音聲上入定,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受音聲幹擾,不爲音聲所動,音聲上入定了。色相無量無邊,一一色相都不受幹擾,所以叫無量叁昧。音聲長波、短波也是無量無邊,所以經上講「無量叁昧」就是這個意思。無量叁昧不是一下就得到的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鍛練。鍛練的方法是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,互爲因果。看破是因,放下是果,放下又是因,看破又是果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法門雖然很多很多,原理、原則不過如此而已。《華嚴經》上這些諸大菩薩提供我們學習的經驗非常豐富,深位的菩薩還要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這個用意很深。「一一剎中悉安坐」,我們著重那個「安」字。我們今天身心都不安,爲什麼他能夠安住?我們爲什麼不安?我們讀這首偈有沒有這樣的體會?他之所以能夠安,是他看破、放下了。看破,他對于事實真相明白了;放下,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,他怎麼不安?一切時一切處他心都是定的,換句話說,他們生活在叁昧之中,他們生活在智慧之中。
我們今天生活在煩惱裏面,我們今天生活在妄念紛飛之中,他怎麼會安?不要說在這個世間,所以我們冷靜觀察自己、反省過去,打出生到現在幾十年當中,哪一天安穩過?可以說一直到死都得不到安穩。尤其我們生在亂世,這個現象更加深刻。身心能夠安穩,這人就是道德之人,道德的人放光,當然不像佛經上講的這樣的光明。我在前面說,我們今天學習,要就我們自己本位上來看,才真正學到《華嚴》。這個光是什麼?影響力。中國古人常講「實至名歸」,你真有學問、真有道德,哪裏要什麼宣傳?凡是親近你的人,對你都會贊歎,贊歎之聲遠播,這就是光。有一等善根深厚好學的人,聞到你的名就想來親近你、就想來跟你學,這就等于放光。這些來學的人就像此地「十方菩薩如雲集,莫不鹹來詣道場」,到你這個地方來參學。
過去世出世間的善知識無不如是,出世間的佛菩薩、在中國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祖師大德們,現在我們往往看到著名的大叢林,怎麼興起來的?絕對不是先找一塊地,有計劃的來建築,不是的。浙江杭州雲棲寺那是個大叢林,是蓮池大師的道場,我們在他老人家傳記看到,原先就他一個人,他雲遊經過這個山,看這個山非常喜歡,這個地方山清水秀,自己在那裏搭了個小茅篷進修。以後被遊客們發現,到山上去玩的人,見到法師跟他談談話,發現他確實有見地、有學問、有道德,令人贊歎佩服。于是這個小茅篷、法師聲名隨著這些人就傳到外面去,仰慕大師的人上山來親近、來求學。人來多了不夠住,旁邊再搭個茅篷,以後人愈集愈多形成道場,自自然然形成的,不是有計畫去建的。
中國古時候許許多多大叢林都是這樣成就的,施主看到歡喜,這麼多人真正在用功辦道,他也想培一點福,于是出錢出力興建殿堂。所以雲棲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寶殿,叫「神運殿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神力加持的。蓮池大師並沒有想建一個殿,別人送來的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間法道德第一,哪一個衆生不羨慕道德之人?即使造惡的衆生,對于道德之人他也敬畏,敬重你也怕你。爲什麼他有這個態度?他有良心,雖然他被欲望遮蔽、嚴重的障礙,怎麼障,良心是真的不是假的,遇到緣它還像閃電一樣,它那個光也會閃一下,閃一下就是我們平常講良心發現。有的時候他故意作態,態度上表示反對,內心裏佩服。這些事情古今都有,我們細心觀察能看到。第五首:
【一切剎土微塵數,功德光明菩薩海,普在如來衆會中,乃至法界鹹充遍。】
清涼大師說,第四首以下有六首偈,就大衆來贊歎,「聖賢輔翼,顯主勝故」,這一句話是總說,看看來參加法會的大衆,就知道說法主他的殊勝、他的德行。爲什麼?看到感召。這個意思正同我們現在所講的,看一個人你看他是賢愚、不肖,從哪個地方去觀察、去判斷?看他的交友,他跟哪些人做朋友,跟哪些人常常往來?就知道了。「觀友而知其人」,他所交往的都是正人君子,這個人肯定不是壞人。你想了解老師,你看看他所教的學生;你要了解學生,你看看這個老師。我們中國古人常說「名師出高徒」,學生非常殊勝,這個老師那就不簡單。可是在今天社會不一樣,要用古時候那個標准來觀察,往往會失敗。爲什麼?從前老師對學生的要求、管教非常嚴格,真管,現在不能管了。不但老師對于學生不能夠過分的嚴格管教,父母對兒女也不能。這個社會風氣不好,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在整個世界動亂、天災人禍,這是根本原因。
這個說法只有儒跟佛裏頭說,現在一般人承不承認?你要跟他講他搖頭,他說我們頭腦有問題,迷信、古董、不合乎時代潮流。真的,我們確實是不適合時代潮流。從前李老師也常講,有人說李老師的思想落伍,老師說得很幽默:「我根本沒有參加你們的隊伍,我怎麼叫落伍?」沒有加入你們的行列,加入你們的行列跟不上那叫落伍,我從來就沒有加入,我們走的是兩條路,道不同而不相爲謀!經文裏面我們要注意,這就是無量無邊的重複境界,在《華嚴》裏面我們一定要明了這個事實真相。必須要通過真正的修行,要通過在五欲六塵上的曆練,五十叁參講曆事練心。這個練就是什麼?你要訓練,自己訓練自己不受外頭境界幹擾,這一點很重要。
『一切剎土微塵數』,這一句講的是數量,用剎土微塵來比喻。『功德光明菩薩海』,無量功德、無量光明,功德是戒定,光明是智慧。無量無邊的菩薩,無量無邊的行門,總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叁學。戒是秩序、是規矩,我們現在人常講守秩序、守規矩。佛家這個戒講到究竟處是「性戒」,自性裏頭原本就是這個秩序、就是這個法則、就是這個規矩,絕對不是說哪一個人建立、哪一個人創造的。尊卑上下,這是法則。父母跟子女那個尊卑是自然的,哪裏有勉強?在一個國家,君臣的尊卑也是自然的,你要不守這個法則,社會就亂了。這個法則沒有了,所謂是「君不君、臣不臣」,社會秩序亂掉了。現在倫理道德大家都不講了,哪個地方還保存一點點,這個社會的局面呈現一點安穩的現象;完全廢除、完全不講,這個社會肯定是亂象。怎麼亂的?原因在此地。所以佛家講「持戒有功,禅定是德」,叁昧是德;功德,功是因,德是果,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。你守規矩、你守法,你心安;不守規矩、不守法,天天做虧心事,晚上睡覺都做惡夢,說明他心不安。一個人守法、守規矩,絕不做犯法犯規的事,他心安定了。所謂是「爲人不做虧心事,夜半不怕鬼敲門」,沒有做虧心事,心神是定的。
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,智慧開了,這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差別,實在講在修持的形象上看不出來,差別在哪裏?差別在用心不一樣。修福的人,心裏面有求回報。譬如我持戒,我求得叁昧,這是福德,這不是功德;我所作所爲一無所求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我做人本分應該是這麼做,沒有希求任何果報,這是功德。功德跟性德相應,福德跟性德不相應,福德的果報不出叁界六道,你的果報是在叁界六道裏得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