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四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四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勝音菩薩贊頌第八首:

  

  【已入普賢廣大願,各各出生衆佛法,毗盧遮那法海中,修行克證如來地。】

  

  在前一首說到聽法修行,這一首接著說入普賢的大願,證得如來的果位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說,這首偈說的是「佛壽量海」,成了佛,佛當然有壽量。現在我們讀經,最重要的是怎樣來學習,漸漸的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終極的目標就是此地講的『克證如來地』,「克」是要克服重重的難關。前面講修行,這個地方還是講修行,第一句要入普賢大願。這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可以說是無數次的強調提醒,唯恐我們疏忽、忘失了。普賢的大願說之不盡,我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就是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們想想看對不對?普賢的大願無非是把這一願真正做到究竟圓滿。最重要的一個關鍵:心量要大,要有等虛空的大心量,圓滿的包容國土衆生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這裏頭究竟是什麼意思?要不說出來許許多多人誤會了,那就是發這種大誓願,無條件的全心全力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衆生服務。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,所以菩薩要廣學多聞。廣學不僅在書本上,這一點諸位要曉得,真正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裏?真正大方廣佛華嚴就是宇宙虛空法界剎土衆生的全體,這是大方廣佛華嚴。

  

  成佛是什麼意思?是做一個究竟完美而沒有缺陷的人,這個人叫佛。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,真正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我們自性裏頭有叁寶、叁德,第一個是圓滿的智慧,無所不知;第二個是圓滿的德能,無所不能;第叁個是圓滿的德相,相好。在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,教什麼?從小孩還沒有出生,胎教,中國過去很重視,一直到老死,我們的教育沒有中斷過。天天在學,「活到老學到老,學不了。」學不了怎麼辦?生生世世的學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所以你要想想,釋迦牟尼佛沒有一樣東西他不會,孔老夫子沒有一樣不會的。

  

  在家裏面,家庭瑣碎事情你要學,爲什麼?全部是佛華嚴。我們掃地、抹桌子,十波羅蜜在裏頭,修十波羅蜜,修十大願王。燒飯、炒菜也是十波羅蜜,也是十大願王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法,一樁事裏頭完成!我說過不是沒有說過。我們喝一口水,這一口水具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佛法,會喝水,你會了。從前祖師常常說「會麼?」你吃一口飯,這一口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佛法全在這一口飯裏頭。非常可惜,現在人不會,那有什麼法子?下田能夠耕種,種一點蔬菜,這是雞毛蒜皮小事,這些好象一般人都沒有注意到的,夫子都能,沒有一樣不能、沒有一樣不懂,這叫做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我們今天不要著急學經教,先要把生活教育學好,爲什麼?這是基礎。基礎教育沒有學好,你還學什麼佛?你拿什麼爲一切衆生服務?要知道佛法不離生活,佛法就是生活,就是至善圓滿的生活。學術要是離開生活,那就變成玄學,學了有什麼用處?所學非所用。學了就要管用。

  

  現代許許多多做老人的、做父母的、做老師的,不了解這個道理,把兒女教錯了,老師把學生教錯了。我們這一代的人生活在戰亂的時代,那個時候中國跟日本作戰,八年抗戰。我從九歲起就要學燒飯,燒飯洗衣服,衣服破了自己要補,自己蓋的被子、蚊帳,至少一個月要洗一次,自己要知道縫補。在學校裏面老師也教,這一門課程叫勞作。勞作我們主要學什麼?就是做日常生活瑣碎的工作。種菜一定要學,每一個同學都有一個小菜園,同學們種菜打分數比賽,老師指導。露營生活,這個生活教育常常舉行,野外生活、野外謀生,這是必修的功課。你自己帶一點幹糧在野外什麼都沒有,你怎麼煮飯?找幾塊大石頭,我們隨身帶的有盆,有的時候也帶個鍋,就把它架起來,去撿樹枝來燒,自己要動手,自己會做。要挑水,山上找泉水,攜帶小桶去挑。

  

  這些都叫修行,錯誤的行爲要修正。不會的事情要學,認真努力的學,爲什麼?學會了你才能修布施供養,你才能爲一切衆生服務。生活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即使是富貴人家,家裏面傭人很多,他要是真正明理懂事,他的兒女、他的子弟一樣還是要做家事。大衆熟知的清朝曾國藩先生,他曾經做四個省的總督,清朝曆史上沒有第二個人,在他以前沒有,他以後也沒有。清朝總督一般都是管兩個省,他管四個省。我們看他的家書、家訓,曾國藩的家訓你去看看,他的兒孫家裏面瑣碎的事情要學、要做,對待家裏面的傭人要尊敬,家教好。自己房間裏面的整潔,掃地、抹桌子這種清潔要自己做,不能要家裏傭人來做,培福!所以曾國藩的後代,曾寶荪是他的後代,在臺灣是大學教授,後代到現代都好,代代都有人、都有人才,家教好。

  

  如果家庭稍稍富裕,愛護子女不讓他做這些工作,樣樣都要別人來伺候,他將來變成個廢物。你要想想他有多大的福報?一切人伺候是在享福,少年享福那可麻煩了,你這個福報是前生修的,你這個福報享完了,你怎麼辦?你什麼都不會,一個大的動亂來了,你就苦了,你死路一條!這不是好教育,這是做父母的不懂得愛護自己的子女。真正要是愛護子女,從小要培養他獨立。在沒有父母、沒有親人之下,他能夠活得下去,這叫真正照顧。要學能力,要有智慧、要有學問,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夠做得圓圓滿滿。像孔老夫子、像釋迦牟尼佛,什麼都做,什麼都會,沒有一樣他不會;他要是不會,他怎麼能教人?孔老夫子不會的他馬上就學,很認真的學習。

  

  現在這個世界變了,變的幅度太大太大,真正是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講的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所以我們今天不能不重視生活教育。淨宗學院在此地建立了,我們舉行第一次溫馨的午宴,在兩個星期之前。當地的朋友來了不少,還算不錯,我們的接待他們非常欣賞,我們的飲食他們很滿意,要求我們要多多的辦幾次。我們不辜負他們的好意,所以我們決定每一個星期六晚宴,每一個星期六晚上我們都接待他們。對于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要了解,我們要能夠配合他們,所以溫馨晚宴我們中餐跟西餐分量相等,一半一半。我們出家同修要不要學?要學。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發心的居士我們歡迎,出家不論是男衆女衆都要能下廚房,至少你要能燒個幾道菜。我能夠做一桌素席招待大衆,我過去在忏雲法師那裏住茅篷,信徒到山上來看老法師,那個時候我主廚房,廚房就是我一個人。李老師他年歲比我大,他小時候學的比我多,他單單用豆腐,能做二、叁十道不同的豆腐席。我看了沒法子跟他比,我燒豆腐大概燒四、五種不同的,行!要做十幾二十個,我就做不出來。這是老人,以前的人學的比我們多,現在人學的不如我們。

  

  上一次我在此地接待江老師,在黃金海岸住了幾天,我們也有幾位年輕的法師來接待。有一天我看到他們煮的面味道實在是不好吃,我也看出來了,江老師這一行很勉強的吃下去。到第二天我下廚房,我做給你們看,你們大家也都吃了,吃得幹幹淨淨,一點都不留。我做得比你們簡單,比你們好吃,比你們有營養。你們不會做,很多養分都糟蹋掉了。湯面,炒的菜、煮的菜,精華都在湯裏頭,你們知道吃菜,湯都倒掉,連面湯都倒掉,那還吃什麼?你看我做東西,時間比你們短,動作比你們快,做出的東西可口,平常要學。我們在外面吃飯,常常應酬在館子裏吃飯,人家菜上來的時候你們只曉得吃,實在講你們是不知道吃;真正會吃菜的人,先品嘗,先來觀察這些菜是哪些材料?怎麼配、怎麼做的?再觀察研究它的火候,我吃一道菜就學會一道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你以爲什麼是法門,哪個都是方法,哪個都是門道,不學怎麼行!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吃的東西也從心想生。

  

  我有一次在北京,看到同修們端一碗醬擺在桌上,這醬很稀,我一觀察,兩種東西調的。到第二天我也調個醬,我調的比他好吃,我是叁種東西調的,我用的是芝麻醬、甜面醬、花生醬,你如果喜歡哪一種味道重一點,你比例就放多一點,濃度要調得適中。加一點橄榄油,因爲裏面有芝麻醬就不需要加麻油。如果調稀一點多加一點水,調濃一點少加一點水,沾生菜非常好吃。在美國生菜吃得多,美國的沙拉醬我們東方人吃不習慣。我在溫哥華,我就想了一想,我們吃炸醬面的炸醬如果拿來吃生菜,那味道一定很好吃,我就教大家做炸醬。這個風氣傳開了,以後在美國、在加拿大,每個地方講經,講經完之後要教他們做炸醬面,做炸醬,教他們燒大鍋菜。我常常請客,布施供養。

  

  諸位要曉得修行,行是生活,飲食這方面尤其重要。四攝法我跟大家講過多少次,四攝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交際。人是社會動物,不能離開人群,最基本的是家庭,四攝法落實在家庭,家和萬事興。你學了佛法,你要能落實四攝六度、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,落實在家庭生活,你家庭是道場,你這才叫真正把佛法學會了。經典裏面學的是一套,生活又是一套,兩樣不相關,這不是佛法,這不是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大到虛空法界,小到毛孔、微塵,這裏面都含融一切諸佛道場衆會。我們有沒有想到四攝六度萬行、普賢十願怎樣落實到毛孔微塵?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不思議境界,至少我們要落實在生活。佛法是世出世間至善至真、圓滿幸福之法,爲一切衆生的表率,爲一切衆生的模範。我們今天的生活能不能給社會大衆做模範?我們的飲食起居,整個社會大衆向我們學習行不行?我們給社會大衆帶來的是什麼?教導的是什麼?他們得到的又是什麼?佛法不能學死了!從前李老師常講學錯了,他說:念書不能夠體會聖賢人的意思叫書呆子;學佛不能懂得佛的意思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把如來真實義解錯、曲解,就變成佛呆子。這是李老師常給我們說的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