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九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修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眉間勝音菩薩贊頌最後一首:

  

  【一切剎土微塵數,常現身雲悉充滿,普爲衆生放大光,各雨法雨稱其心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說「身雲普遍,隨物立名」,所以這首偈有「名號海」的意思。第一句是講現身,『一切剎土微塵數』,這一句講的是數量,這個數量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,決定不是算數能夠算得出的。這麼多的身相,前面跟諸位說了,所有一切的形相都稱之爲身。『常現身雲』,「雲」這個意思是非有非無,所以我們要曉得,所有一切的形相、色相都是非有非無的,緣聚則現,緣散就不現。所以一切色相是緣生的,因緣所生法,《中觀論》裏面說得好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《金剛般若》裏面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都是講「雲」這個意思。因此現象可以受用,不可以執著,執著你就錯了。就像我們看電視、看電影,螢幕上的現象你可以享受、可以受用,你不能執著。爲什麼?它不是真的。螢幕上的現象如是,我們現前這個現象,大家就忘掉了,現前的現象跟螢幕上的現象無二無別。

  

 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,物質享受已經很普遍,我看最普遍的是照相機。我們在路上看看,每一個人身上都帶個照相機。我們自己也曾經照過不少照片,照片照了,放大挂在牆上,常常看看,會看的人開悟了,看照片開悟了;不會看的生情,迷了!同樣是一個東西,怎麼會開悟?他一看那個照片是幻相,剎那相,就按快門那一剎那留下這個印象。以後有沒有?再沒有了。再按第二張就不是第一張了,這裏面就産生變化。什麼變化?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,你第二張比第一張老了,你說對不對?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,不是十年十年老,剎那剎那老了。再給你說一個事實真相,剎那剎那你往墳墓裏頭走,你想對不對?你的生命少了一剎那,那一剎那再不會回來的。這樣看你那些照片,你會開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是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有這個經曆,所以問題真的就像宗門祖師大德常常問的「會麼?」只要會了,那真的是頭頭是道、左右逢源,「已獲諸佛大神通」。

  

  『常現身雲悉充滿』,這就是講的整個宇宙,佛法裏面常說的虛空法界,時空裏面所有一切的色相、形相,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就是毗盧遮那如來。『普爲衆生放大光』,這個「光」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,自性的德能、自性的相好,圓滿顯現出來。這裏面一切衆生有迷有悟,覺悟的人幫助不覺悟的。『各雨法雨稱其心』,這個「各」是已經覺悟的人,指諸佛菩薩、法身菩薩,他是真的覺悟,不是相似的。十法界裏面的菩薩是相似位,法身菩薩是真的覺悟了。這些覺悟的佛菩薩不舍誓願,因爲他在沒有覺悟的時候曾經發過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現在已經證得如來果位,說話要兌現,不能打妄語。兌現那就是要幫助一些沒有覺悟的衆生,「各雨法雨」。

  

  幫助衆生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手段:建立名號。諸位要曉得,名號本來沒有的,相是幻相,名是假名。名號雖然是假的,它能幫助衆生覺悟,這就是佛家常講的「借假修真」,所以假的名號用處很大,名號海!佛家教學裏頭,佛的名號有多少,菩薩名號有多少,說不盡的。佛的名號表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用:智慧、能力、相好,都是無量無邊,所以名號就無量無邊。菩薩的名號表修德,修德就是佛家講的法門,法門無量,菩薩的名號就無量。這裏頭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,名號是隨著衆生的心,下面「稱其心」,這個「心」就是在迷的衆生,是稱他們心之樂好隨緣建立的,沒有一定。

  

  我們舉個例子你要細心去體會,我們全心全力學習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參與學習的人這個時候就是地藏菩薩;明天我們換一個科目,我們大家都來參究《普門品》,到第二天大家都是觀世音菩薩,名號哪有一定?諸位同修要知道,所有諸佛的名號,總而言之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名號。爲什麼?毗盧遮那佛是法身,就是虛空法界。所有菩薩的名號,就是一個修行人的名號。我這個說法如果你要是體會不過來,你感覺得迷惑,怎麼會是這個樣子?現在我們在一些應酬場合,應酬場合頭一次見面,總是交換名片,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名片是折疊的,他頭銜太多,幾十個頭銜,那個名片一張印不下,翻過來印還是印不下,必須要接著第二張,所以是折疊的。一個頭銜就是一個名號,他怎麼那麼多名號?顯示他多才多藝,他有許許多多的事業,一個名號沒有法子表示出來,所以名片展開的時候,一大堆的名號。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一個真正修行人具足一切菩薩的名號,他在修行過程中修的。

  

  所以菩薩問的是名號海。名號之中也是平等的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平等法裏面,還有個特別的例子,爲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大家都稱揚?受持就是稱揚;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普遍受到大衆稱揚?沒錯,彌陀、觀音名號,不但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普遍稱揚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微塵數的衆生,每一個衆生都稱揚。這是什麼道理?契機。你想想看一切法門裏面,誰不喜歡慈悲?觀世音菩薩慈悲;誰不喜歡方便?阿彌陀佛最方便,一切諸佛如來都沒有阿彌陀佛那麼方便,不斷煩惱也能往生。佛法裏頭常講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,這麼個原因。所以,這個名號就盡虛空遍法界的弘傳開了。

  

 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佛法裏面講到修學,可以說無量的行門總不離慈悲,慈悲這一門非常顯著的含盡一切法門、統攝一切法門。我們不能沒有慈悲心,沒有慈悲心與性德就不相應,沒有慈悲心與一切衆生就不能起感應,什麼叫感應?你就沒有心願去照顧衆生、去幫助衆生,這一點諸位同修要曉得。我能力做不到,我心願有,這個心願念念不舍,哪一天有這個能力、有這個機緣,它就兌現了。如果你沒有一個強烈的幫助衆生的願望,這個心或有或無,願心沒有根、沒有力,縱然遇到緣也無所謂,機會抓不到,往往空過,願變成空願。當然善願要能夠實現,固然要靠自己的願力、心力,念念不舍,而且自己確確實實認真努力修行,把這個功德回向一切衆生,與諸佛菩薩、與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我們回向偈天天念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什麼功德?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德。修行,念念之中、行行之中,你不能說生活不是修行,你不能說工作不是修行,一切交際應酬都是修行,沒有一樣不是修行。

  

  我現在教一些同學們學「沙彌律儀」,你看看二十四門威儀哪一門不是修行?威儀裏頭講,洗臉漱口都是修行,大小便溺都是修行,起床睡覺也是修行。儒家講叁千威儀,佛家講八萬細行,給諸位說,這是普賢行。總的說都在起心動念隨順性德,那就是佛菩薩;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這是錯誤。如何把日常生活當中隨順煩惱習氣這一面改正過來,隨順性德。什麼是性德?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顯示那個樣子就是性德,他們教導我們的都是性德,「常現身雲悉充滿」,性德!他們的起心動念是光明,沒有一絲毫染汙,他們的心念純淨純善,放光!他們的言語放光,他們的形象放光,身語意叁業都放大光。我們從什麼地方來接受?從經教裏面來接受,你果然把佛經看懂了,諸佛如來叁業大光你就能感受到,在這裏頭就得益了。

  

  大乘經上常講世尊的叁輪教化,叁輪是身、語、意,慈悲到極處,方便到極處!現在我們所修的、采取的是持名念佛,根據淨宗叁經,不僅是世尊,一切如來的教誨,我們采取持名念佛。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這不必說,非常明顯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十六觀,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,我們在《十六觀經》裏頭采取最後的一種。在佛法裏頭它這個排列有順序,後面比前面殊勝,這種排列方式也是稱衆生心。我們世間,最常接觸的是娛樂:音樂會、舞會、戲劇,最好的一出是擺在最後,叫壓軸戲。爲什麼會想到這個放在最後,最好的爲什麼不擺在前面?前面如果是最好的,看完之後人都走了,後頭都不如前面,還有什麼看頭?最好的放在後面,來看戲的人總希望看到最好的一出,那好了,慢慢看,你會看終場。音樂會、舞會都是這樣,最精彩的在後面,讓你在觀賞的時候永遠保持你的興奮,現在一般人講永遠保持著高潮。佛教學也是如此,最好的那個法門都擺在最後。

  

  我們看《楞嚴經

  二十五圓通章》,這是佛講到這裏,問問他這些大弟子:你們每個人修行證果,你是用什麼方法?你們個人向大衆提出報告。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,他們排列的順序是依照十八界七大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七大是 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按這個順序。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耳根,按照這個順序排,他排第二。可是他很特別,他沒有按照順序排,他排到最後,把他調到第二十五。大勢至菩薩根大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見就是根,後面是識,他的順序應當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。彌勒菩薩是修識大、唯識,大勢至菩薩,他排在彌勒菩薩的前面。《楞嚴經》上不是這樣的,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調,彌勒排在二十叁,大勢至排二十四,觀世音排二十五。這個排列順序我們學教的人要留意,那是表法的意思,唱壓軸戲,最好的。所以許許多多人都疏忽了,把觀世音菩薩從前面調到後面,調的幅度很大,很明顯看得出來;大勢至菩薩只跟彌勒菩薩換一個位子,很多人疏忽了。所以二十五圓通裏面講特別法門,是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我遇到很多學楞嚴的都把這條疏忽,粗心大意!

  

  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是特別法門。有人問,爲什麼不把大勢至法門擺在最後,把觀世音菩薩擺在前面,爲什麼不這麼擺?不能這麼擺,排列順序是有道理的,根據衆生的根性。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是普遍適合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修學,它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