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五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九五卷)

  

     诸位同修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,眉间胜音菩萨赞颂最后一首:

  

  【一切剎土微尘数,常现身云悉充满,普为众生放大光,各雨法雨称其心。】

  

  清凉大师说「身云普遍,随物立名」,所以这首偈有「名号海」的意思。第一句是讲现身,『一切剎土微尘数』,这一句讲的是数量,这个数量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,决定不是算数能够算得出的。这么多的身相,前面跟诸位说了,所有一切的形相都称之为身。『常现身云』,「云」这个意思是非有非无,所以我们要晓得,所有一切的形相、色相都是非有非无的,缘聚则现,缘散就不现。所以一切色相是缘生的,因缘所生法,《中观论》里面说得好,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《金刚般若》里面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都是讲「云」这个意思。因此现象可以受用,不可以执着,执着你就错了。就像我们看电视、看电影,萤幕上的现象你可以享受、可以受用,你不能执着。为什么?它不是真的。萤幕上的现象如是,我们现前这个现象,大家就忘掉了,现前的现象跟萤幕上的现象无二无别。

  

 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,物质享受已经很普遍,我看最普遍的是照相机。我们在路上看看,每一个人身上都带个照相机。我们自己也曾经照过不少照片,照片照了,放大挂在墙上,常常看看,会看的人开悟了,看照片开悟了;不会看的生情,迷了!同样是一个东西,怎么会开悟?他一看那个照片是幻相,剎那相,就按快门那一剎那留下这个印象。以后有没有?再没有了。再按第二张就不是第一张了,这里面就产生变化。什么变化?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,你第二张比第一张老了,你说对不对?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,不是十年十年老,剎那剎那老了。再给你说一个事实真相,剎那剎那你往坟墓里头走,你想对不对?你的生命少了一剎那,那一剎那再不会回来的。这样看你那些照片,你会开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这是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个经历,所以问题真的就像宗门祖师大德常常问的「会么?」只要会了,那真的是头头是道、左右逢源,「已获诸佛大神通」。

  

  『常现身云悉充满』,这就是讲的整个宇宙,佛法里面常说的虚空法界,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的色相、形相,自性变现出来的,自性就是毗卢遮那如来。『普为众生放大光』,这个「光」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,自性的德能、自性的相好,圆满显现出来。这里面一切众生有迷有悟,觉悟的人帮助不觉悟的。『各雨法雨称其心』,这个「各」是已经觉悟的人,指诸佛菩萨、法身菩萨,他是真的觉悟,不是相似的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是相似位,法身菩萨是真的觉悟了。这些觉悟的佛菩萨不舍誓愿,因为他在没有觉悟的时候曾经发过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现在已经证得如来果位,说话要兑现,不能打妄语。兑现那就是要帮助一些没有觉悟的众生,「各雨法雨」。

  

  帮助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手段:建立名号。诸位要晓得,名号本来没有的,相是幻相,名是假名。名号虽然是假的,它能帮助众生觉悟,这就是佛家常讲的「借假修真」,所以假的名号用处很大,名号海!佛家教学里头,佛的名号有多少,菩萨名号有多少,说不尽的。佛的名号表性德,自性本具的德用:智慧、能力、相好,都是无量无边,所以名号就无量无边。菩萨的名号表修德,修德就是佛家讲的法门,法门无量,菩萨的名号就无量。这里头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,诸佛菩萨都没有名号,名号是随着众生的心,下面「称其心」,这个「心」就是在迷的众生,是称他们心之乐好随缘建立的,没有一定。

  

  我们举个例子你要细心去体会,我们全心全力学习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参与学习的人这个时候就是地藏菩萨;明天我们换一个科目,我们大家都来参究《普门品》,到第二天大家都是观世音菩萨,名号哪有一定?诸位同修要知道,所有诸佛的名号,总而言之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名号。为什么?毗卢遮那佛是法身,就是虚空法界。所有菩萨的名号,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名号。我这个说法如果你要是体会不过来,你感觉得迷惑,怎么会是这个样子?现在我们在一些应酬场合,应酬场合头一次见面,总是交换名片,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名片是折叠的,他头衔太多,几十个头衔,那个名片一张印不下,翻过来印还是印不下,必须要接着第二张,所以是折叠的。一个头衔就是一个名号,他怎么那么多名号?显示他多才多艺,他有许许多多的事业,一个名号没有法子表示出来,所以名片展开的时候,一大堆的名号。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,一个真正修行人具足一切菩萨的名号,他在修行过程中修的。

  

  所以菩萨问的是名号海。名号之中也是平等的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平等法里面,还有个特别的例子,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大家都称扬?受持就是称扬;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普遍受到大众称扬?没错,弥陀、观音名号,不但我们娑婆世界的人普遍称扬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微尘数的众生,每一个众生都称扬。这是什么道理?契机。你想想看一切法门里面,谁不喜欢慈悲?观世音菩萨慈悲;谁不喜欢方便?阿弥陀佛最方便,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阿弥陀佛那么方便,不断烦恼也能往生。佛法里头常讲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么个原因。所以,这个名号就尽虚空遍法界的弘传开了。

  

 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,佛法里面讲到修学,可以说无量的行门总不离慈悲,慈悲这一门非常显著的含尽一切法门、统摄一切法门。我们不能没有慈悲心,没有慈悲心与性德就不相应,没有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就不能起感应,什么叫感应?你就没有心愿去照顾众生、去帮助众生,这一点诸位同修要晓得。我能力做不到,我心愿有,这个心愿念念不舍,哪一天有这个能力、有这个机缘,它就兑现了。如果你没有一个强烈的帮助众生的愿望,这个心或有或无,愿心没有根、没有力,纵然遇到缘也无所谓,机会抓不到,往往空过,愿变成空愿。当然善愿要能够实现,固然要靠自己的愿力、心力,念念不舍,而且自己确确实实认真努力修行,把这个功德回向一切众生,与诸佛菩萨、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。我们回向偈天天念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什么功德?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德。修行,念念之中、行行之中,你不能说生活不是修行,你不能说工作不是修行,一切交际应酬都是修行,没有一样不是修行。

  

  我现在教一些同学们学「沙弥律仪」,你看看二十四门威仪哪一门不是修行?威仪里头讲,洗脸漱口都是修行,大小便溺都是修行,起床睡觉也是修行。儒家讲三千威仪,佛家讲八万细行,给诸位说,这是普贤行。总的说都在起心动念随顺性德,那就是佛菩萨;随顺自己烦恼习气,这是错误。如何把日常生活当中随顺烦恼习气这一面改正过来,随顺性德。什么是性德?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显示那个样子就是性德,他们教导我们的都是性德,「常现身云悉充满」,性德!他们的起心动念是光明,没有一丝毫染污,他们的心念纯净纯善,放光!他们的言语放光,他们的形象放光,身语意三业都放大光。我们从什么地方来接受?从经教里面来接受,你果然把佛经看懂了,诸佛如来三业大光你就能感受到,在这里头就得益了。

  

  大乘经上常讲世尊的三轮教化,三轮是身、语、意,慈悲到极处,方便到极处!现在我们所修的、采取的是持名念佛,根据净宗三经,不仅是世尊,一切如来的教诲,我们采取持名念佛。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这不必说,非常明显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十六观,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,我们在《十六观经》里头采取最后的一种。在佛法里头它这个排列有顺序,后面比前面殊胜,这种排列方式也是称众生心。我们世间,最常接触的是娱乐:音乐会、舞会、戏剧,最好的一出是摆在最后,叫压轴戏。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放在最后,最好的为什么不摆在前面?前面如果是最好的,看完之后人都走了,后头都不如前面,还有什么看头?最好的放在后面,来看戏的人总希望看到最好的一出,那好了,慢慢看,你会看终场。音乐会、舞会都是这样,最精彩的在后面,让你在观赏的时候永远保持你的兴奋,现在一般人讲永远保持着高潮。佛教学也是如此,最好的那个法门都摆在最后。

  

  我们看《楞严经

  二十五圆通章》,这是佛讲到这里,问问他这些大弟子:你们每个人修行证果,你是用什么方法?你们个人向大众提出报告。二十五位菩萨出来做代表,他们排列的顺序是依照十八界七大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七大是 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、识,按这个顺序。观世音菩萨所修的耳根,按照这个顺序排,他排第二。可是他很特别,他没有按照顺序排,他排到最后,把他调到第二十五。大势至菩萨根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见就是根,后面是识,他的顺序应当摆在弥勒菩萨的前面。弥勒菩萨是修识大、唯识,大势至菩萨,他排在弥勒菩萨的前面。《楞严经》上不是这样的,他跟弥勒菩萨两个对调,弥勒排在二十三,大势至排二十四,观世音排二十五。这个排列顺序我们学教的人要留意,那是表法的意思,唱压轴戏,最好的。所以许许多多人都疏忽了,把观世音菩萨从前面调到后面,调的幅度很大,很明显看得出来;大势至菩萨只跟弥勒菩萨换一个位子,很多人疏忽了。所以二十五圆通里面讲特别法门,是两个特别法门,不是一个。我遇到很多学楞严的都把这条疏忽,粗心大意!

  

  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,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。有人问,为什么不把大势至法门摆在最后,把观世音菩萨摆在前面,为什么不这么摆?不能这么摆,排列顺序是有道理的,根据众生的根性。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是普遍适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修学,它是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