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學佛不要學成佛呆子,念書不要念成書呆子,活活潑潑。
經上常講得大自在,我們有沒有在一切境緣當中得大自在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能給人做榜樣,樣樣都要有能力教導人。我們出家的時候,老和尚還常常給我們講,出家人有叁把刀,第一個是剃頭刀,你自己要會剃頭,不能找別人給你剃,找不到人的時候怎麼辦?先要學會剃頭。第二個是剪刀,你要會縫補衣裳。過去確確實實物質生活沒有現在這麼富裕,得一件衣服、做一件衣服不容易,哪有那麼多新衣服?衣服穿舊了你要洗幹淨,破了要會縫補,所以至少你要會補衣服,你要學做衣服。這大挂比較難,裏面穿的內衣要會做。第叁把刀是菜刀,你要能下廚房,你要會做菜、會燒飯,出家人必須要具備的生活條件。從前出家人跟現在不一樣,現在一出家就享受;從前出家五年學戒,這五年要爲住衆服務,服勞役修福,你不修福你來享福,哪有這個道理?
寺院是個大家庭,大家庭裏面所有一切生活分工。那個分工是常常調動,不是說你只做一樣工作,輪流對調。惠能大師,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他在黃梅分配到槽房裏面去工作。槽房做什麼工作?舂米。在從前稻殼,把稻磨成米,米再舂熟,劈柴供應廚房,這是粗重的生活。寺院裏面執事大概都是一年一調動,他在那個地方只住八個月就離開了。以後他逃難逃到獵人隊,在獵人隊裏面煮飯,這個工作幹了十五年。獵人打獵他有慈悲心,那個打傷的小動物,他看看還能活得下去,他就放生把它放掉。給獵人做飯,他自己吃肉邊菜,拿一點蔬菜一鍋同煮,他撿菜吃。祖師大德什麼不會?什麼樣的苦都能受,爲衆生服務。
我當年跟忏雲法師住茅篷,茅篷五個人,我年歲最輕,我那時候叁十歲。叁位法師:忏雲法師、達宗法師、普妙法師;另外一個朱鏡宙老居士,七十歲的老人,我一個人照顧四個人。那個小道場就是家庭,不大,我等于在那裏做管家,沒有下手,什麼事情一個人做。山上沒有水、沒有電,茅篷真正是茅草,火燭要特別小心。只有廚房是用磚牆上面蓋的瓦,爲了安全起見,燒竈、燒柴火。那個時候埔裏是一片荒山,所以不需要砍柴,撿樹枝就燒不完,燃料很豐富。可是我們種菜還要自己去挑糞,衛生設備哪有這麼好?抽水馬桶沒有,用茅坑,在外面搭個小篷挖個坑。樣樣都要學,處處修行無量劫,「修行克證如來地」。講到這一段經文就是說,怎樣把大方廣佛華嚴、把大乘佛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生活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生活,是一不是二。
有人說我這工作妨礙修行,錯了!你把修行跟生活分做兩樁事情,你不知道它是一樁事情。到一到什麼程度?身土不二,自他不二。那個他的範圍很廣,他不僅是指人,一切動物也是他,一切植物也是他,一切工作也是他,是一不是二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佛法不壞世間,佛法是圓滿世間法,佛法是成就世間法,世間法就是佛法,世間法跟佛法不二。這個話怎麼說法?世間法做得圓圓滿滿,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佛法,這要記住!你天天在念佛、在拜佛、在誦經,你心裏頭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你所幹的統統叫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無論做什麼事情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管你做什麼事情,與戒定慧相應是佛法,與覺正淨相應是佛法,與四攝六度相應是佛法;如果與這些完全不相應,統統叫世間法。我們拜佛、我們打坐、我們念經、我們念佛,要是與這些不相應,全是世間福報,你是善心,算你一點福報;如果你心不善,還有惡報在裏頭。
清朝灌頂大師注解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,後面講念佛一百種果報,頭一條念佛的果報是阿鼻地獄。我那個時候是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我讀到這本書,我很驚訝,我向李老師請教,念佛再不好也不會念到阿鼻地獄?我提出這個問題,他說:「你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我不給你一個人講,我要在講經的時候講。」念佛的心夾雜著名聞利養,阿鼻地獄!你是拿這個來做手段達到你自私自利的目的,拿佛來做手段,這個不得了!這個罪重。我們今天舉行一個佛七,佛七法會非常莊嚴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在斂財,是在搞名聞利養,目的不是念佛、不是修清淨心、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你辦這個佛七果報在阿鼻地獄。要不是老師詳細給我們分析解說,我們怎麼會懂得、怎麼會想到?佛法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的,佛法是幫助一切衆生離苦的,你怎麼可以拿著佛法圖謀自己的私利,這還得了?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占人家便宜,你不能占佛的便宜,佛是爲一切衆生,占佛的便宜就是占一切衆生的便宜。占便宜還罷了,你還障礙佛法,這罪太重太重!這個偈頌文我們略略解釋一下,意思都講出來了。
『已入普賢廣大願,各各出生衆佛法』。什麼叫「佛法」,這兩個字要懂,佛是覺悟,法是萬法,對一切萬法你都明了、覺悟,就叫佛法。我炒個菜是佛法,爲什麼?我明了我清楚,我懂得方法,我炒得很好,大家吃得很歡喜,這是佛法。你以爲佛法在哪裏?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佛法,令一切衆生覺悟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『毗盧遮那法海中』,「毗盧遮那」是盡虛空遍法界,一法都不漏。『修行克證如來地』,樣樣稱性就是如來地。穿衣稱性,吃飯稱性,喝水稱性,掃地稱性,抹桌子稱性,沒有一樣不稱性。要把所有一切不稱性、不如法的修正過來,叫修行,這就是如來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第九首:
【普賢菩薩所開覺,一切如來同贊喜,已獲諸佛大神通,法界周流無不遍。】
這首偈配十海的「解脫海」。第一句說『普賢菩薩所開覺』,「開」是開示,「覺」是覺悟,普賢菩薩爲我們開示,我們覺悟了。開是菩薩,覺是衆生。《法華經》上說「開示悟入」,開示是佛菩薩、老師那邊的事情,悟入是做學生這邊的事情。菩薩開示,我們聽的人要覺悟,這樣的教學就很圓滿,所以『一切如來同贊喜』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,都歡喜。爲什麼?這是圓滿的教學。老師善于開示,學生能夠悟入,悟入就是覺。後面兩句就是講他教學的效果,『已獲諸佛大神通』,「獲」是獲得,我們現在講證得,已經證得如來果地上的神通。「通」是通達,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沒有一樣你不會的,不但會你還是精通。爲什麼?它上面加個神字,神是超乎一般人的能力,一般人雖然通,但是還達不到神這個境界。神奇莫測!你怎麼會做得這麼好、做得這麼圓滿,那是什麼?你有智慧。世出世法如果沒有智慧,必定就有很多障礙;如果你有智慧,你做得一定比別人要強,道理在此地。智慧開了,智慧現前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一接觸就通達、就明了,別人做起來再艱難、再困苦的事情,不能解決的問題,到你面前迎刃而解,這是什麼原因?智慧。
所以智慧能破迷開悟,能令衆生離苦得樂。佛法的修學諸位必須要記住,尤其我們住在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過去沒有佛法,我們是第一個到這邊來,當地人當然感覺到新鮮好奇,所以問題就會很多。最重要的問題:你們到底是學什麼?你們是幹什麼的?你們是做什麼的?常常聽見。你會不會答?你要是不會答,你跟我這麼久你這個佛白學了!問我們是幹什麼的?我們是學佛的。他一定問什麼是佛?你答複答這個話引起他第二個問題,你就可以給他解釋了。什麼是佛?佛是智慧,古印度梵語稱之爲佛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覺悟。爲什麼要學佛?智覺是我們自己的本心,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我們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,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,能力是無所不能,沒有一樣不會,所以能夠教化九法界衆生。什麼都要教,穿衣吃飯都要教,爲什麼?他不會穿衣、他不會吃飯。怎麼說他不會穿衣、不會吃飯?他與佛法不相應,就是與智覺不相應。所以你學了佛法,你什麼都會了。
第叁個是圓滿的相好,這個他們會很中意聽。什麼叫圓滿的相好?相貌好,身體健康,「要長壽不要老,不要病」,佛法能做到,你這幾句話跟他說就很動聽。在這個地方要特別強調佛法不是宗教,佛法是教育,是恢複我們本能的教育。長生不老是本能,智慧能力是本有的,本有的爲什麼沒有了?現在應該如何幫助他恢複?這就是佛陀教育。我們先幫助自己,把自己的形象端出來,就影響別人了。讓人家看到你學佛這麼殊勝,他也想來學。修學佛法對于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障礙,是無障礙法。特別是《華嚴》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個法多圓滿!究竟圓滿,這是普賢法。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換句話說,「理事圓滿,事事圓滿」,「理事究竟,事事究竟」,我們懂這個道理。
昨天昆士蘭大學兩位教授來問我們淨土,他說淨土是什麼意思?都要學。淨土是修淨清心,現在大家知道環境汙染,全世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警覺、防止環境汙染,但是他們沒有發覺到心理的汙染,沒有想到這個事情。淨土是防止心理的汙染,從心理汙染擴展到防止環境汙染,所以心清淨、身清淨,環境清淨,他懂了,他很喜歡。佛法修學科目很多,就像大學一樣很多院系,我們選擇這個院系,這是淨土宗修行的宗旨,其他的不必說了。如果他聽說:將來你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錯,他不提我們也不提,他提出來我們就告訴他: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信了就能得生,心清淨這是標准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樣求願往生才能得生。自己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而且身體力行,真修真幹,所以諸佛贊歎,龍天善神歡喜。
我們今天最要緊的,是要把普賢的形象落實、做出來。普賢形象第一個對人要有禮貌,禮敬諸佛;對人不懂禮貌,你不是修行。其次對物,物是萬物,對一切物要有禮。物指一切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我們對待它要有禮貌。如果你家院子裏面養的有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