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福報。你有希求心,換句話說,你還有自利的心,你修善積德你還著相。功德不著相,佛經裏面常講「叁輪體空」,譬如你修布施,你以錢財爲布施,不著我相;我能布施,某人接受我的布施,你著相了。不執著我能施,也沒有把接受我布施的那個人記在心上,也不要去記我布施多少多少東西,統統不要想,布施完了,心地幹幹淨淨一塵不染,這是功德。所以修福德容易,修功德可不容易。覺悟的人修功德,這一切菩薩他們修積的是功德。爲什麼?他們對于事實真相了解得太清楚,絕對不會再執著,在九法界裏頭示現,幫助一切衆生,決定沒有著相的。

  

  『普在如來衆會中,乃至法界鹹充遍』,如來衆會就是虛空法界,經上講的佛菩薩的座,座還是法界,剎土也是法界,周遍虛空法界。爲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斷了,念念周遍法界,行行周遍法界,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,這些都是證得法身的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清涼大師注解只有一句話,「總身總相遍」,總身是法身,總相是法界,沒有不周遍的。我們理上有事上無,理上我們跟佛菩薩相同,事上我們在迷不覺,所以這個境界就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。菩薩在此地給我們透出這麼一點訊息,我們讀了聽了要發心,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樣才對。第六首:

  

  【法界微塵諸剎土,一切衆中皆出現,如是分身智境界,普賢行中能建立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提示,這一首含的意思是「法界安立海」,經文裏頭有「能建立」,第一句有「法界」。『法界微塵諸剎土,一切衆中皆出現』,都是講重疊無盡的境界,說明整個宇宙是一體,大到虛空法界,小到毛孔微塵。我們講大小是我們凡夫境界,在法身菩薩他們心目之中,有沒有大小?給諸位說,沒有。如果還有大小,你們想想大小是從哪裏來的?從分別執著來的。才起妄想,障礙就建立,就不通了。法界本來是融通的,圓融暢通,一點障礙都沒有,像這一個房間裏面十幾盞燈光光互照,沒有障礙,圓融暢通。才起念頭,念頭是無明,念頭一起,分別執著連著就起來,障礙現前,有障礙不通。可是要知道障礙是我這邊建立的,佛菩薩那邊沒有,佛菩薩永遠是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他們真的是在積功累德,可以說剎那之間都沒有間斷過。

  

  清淨法身隨順衆生的煩惱習氣,變現成六道叁途。六道叁途是什麼?原來還是清淨法身。一切衆生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,那是什麼?自性般若。一念迷、一念不覺,把自性裏面本具無量的般若智慧變成了煩惱習氣。所以佛在大經上常常給我們透一點訊息:「煩惱即菩提」,是一不是二;覺悟的時候叫它做菩提,迷的時候叫它做煩惱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、是智。煩惱是智覺,悟了叫智覺,智覺迷了就叫煩惱,它是一不是二。生死即涅槃,迷的時候叫生死,悟的時候叫涅槃。涅槃,通常中文翻得最多的是「圓寂」。圓是圓滿,你的智慧圓滿了,你的功德圓滿了;寂是寂滅,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滅掉了,這叫涅槃。絕對不是說出家人死了都叫涅槃,現在很多人誤會了,認爲人死就叫圓寂、就叫涅槃,不是的,意思完全錯會了。涅槃、圓寂是活的時候證得的,死了以後就沒有了,哪裏能證得?如果人死就叫圓寂、就叫涅槃,還修什麼行?不需要修了,各個都入般涅槃了。這名詞術語被世間一些人濫用,以至于混淆不清,名詞術語的含義都錯會、都誤會,這是錯誤的。

  

  『如是分身智境界』,「分」是分別,這個地方的「智」是講後得智,叫權智。權智建立法界海,法界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其中,與十法界的衆生和光同塵。他怎麼去的?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因爲證得法界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諸位同學:

  

  我們接著第六首偈子沒有講完的意思。前面兩句是講到,我們用現在的話說,宇宙之間理事、性相、因果確實是重疊的,非常複雜,經上講的「微細難思」,這是真的。只有甚深禅定、甚深的智慧才能夠見到,普賢大行才能建立。建立是什麼意思?幫助各個剎土裏頭無量無邊的衆生建立一條修行的道路。普通人已經迷在裏頭,他怎麼知道從哪個方向走?怎麼知道用什麼方法出離?所以要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講,真正的普賢菩薩都是圓教地上菩薩,爲什麼?登了地之後都修普賢行。正是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到的,「十地菩薩,初後不離念佛」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些深位的菩薩摩诃薩們,他們有能力在十法界裏面現種種身,「如是分身智境界」。現佛身、現菩薩身,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是略舉,他能現無量無邊身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現身幹什麼?幫助這些衆生。用什麼方法幫助?那就是要安立了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爲我們製定了戒律,爲我們講經說法,這是安立。使我們知道有十法界,十法界是大分,十是表法,意思是無盡。在這裏面爲我們建立,建立十法界修因證果的標准。縱然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個標准,西方世界四土叁輩九品,還是有標准。有些人覺得作人不錯,希望來生還能得人身,過得比這一生幸福一點,佛給他安立五戒十善,人道;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,天道。如果你修四禅,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再加上禅定,你生四禅天;如果你定功再加深到第五定、第六定、第七定,這是次第定,你就生到無色界天。定功再深入,持佛的禁戒修到第九次第定,你就證阿羅漢果,出了叁界,超越六道輪回,這是安立。如果沒有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幫助九法界的衆生,九法界衆生就亂了。所以大聖人在這個世間示現,我們要明了。

  

  在中國出現的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、孔孟,這些人不是普通人。有人問我:他們是不是佛菩薩應化來的?過去李老師說過,我們也曾經問過老師,李老師說理上能講得通,事上沒有證據。這個話答得很圓滿,理上確實是如此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這個地區對于儒很崇敬、很尊重,諸佛菩薩可以現儒身來度。這個地區的人相信道,對道很尊重,佛菩薩可以示現道身來度他,老子、莊子是道家。他們的德行、他們的教誨,我們仔細跟佛經比照一下,很多相同的。儒家基本的觀念跟佛法完全一樣,它教學的總綱領,是《大學》裏頭的叁綱八目。儒家教學的總綱領: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,儒教人什麼?就教人這叁句,孔夫子、孟夫子,一生沒有離這個方向。八目是落實,怎麼落實?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落實!

  

  今天南昆大兩位教授來看我,談到如何能幫助這個世界祈求和平。儒家教學就很好,確確實實能至天下太平,它最後的效果平天下,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。平是平等,是公平,我們常常講的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問題就解決了。佛家說得更多、說得更詳細,「隨心應量」,佛講得太好了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無論現什麼身是一不是二,能現的、能變的是性識,《華嚴經》我們多次讀到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」。所以在理上絕對講得通,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每一個國家、每一個族群裏面的大聖大賢,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。理上決定講得通,事上沒有證據。我們承認,爲什麼?我們懂這個道理。

  

  真正懂這個道理,就能表現在事相上,我們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,我們進入他的教堂跟進入佛的殿堂一樣的尊敬。見到他們的聖像、經書,我們像見到佛經一樣的頂禮膜拜。所以有些宗教看到我們這種行爲感到很驚訝,我們拜他的神像,他不拜佛像;我們拜他的經典,他不拜我們經典。我們明白,他沒有明白,我們知道他那個聖像是佛、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;他們聖人所說的經典跟我們的經典沒有差別,一樣的,教化那一方衆生。善巧方便,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。到他明了了,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界限就沒有了,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限也沒有了,我與人、我與一切衆生、我與天地鬼神當中的界限全都消失掉了。所以這不是佛與大菩薩爲我們建立教化、教學,我們怎麼會開悟?怎麼會明白這個事實真相?

  

  佛法裏面最值得人敬佩的,是它不僅教我們接受佛陀的教學,後面還有一句要教我們去求證,把佛陀教學的要證實,這個我們佩服了,不是一味迷信盲從。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,這迷信盲從,不是的,教我們求證。證明佛所說的是真的,真實的道理、真實的事相、真實的境界,去證明!這樣的教學理念、教學方式,當然令人佩服!這就是『普賢行中能建立』。「普賢行」諸位記住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如果沒有放下,絕對不是普賢行。爲什麼?你普不了,障礙不能突破,怎麼普?我們今天只能夠學,學習把心量拓開,從這個地方學。怎麼下手?我常常勸同學放下自私自利,從這裏下手。起心動念要爲別人著想,爲一切衆生著想。

  

  前幾年我到澳洲來訪問過幾個大學,承蒙他們的校長熱情的接待,我就曾經向他們提出多元文化的這個理念。多元文化在澳洲可以說是普遍的在推動,他們都能夠接受。我向學校建議,能不能設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,培養專門從事于這個工作的人才。這種人才,換句話來說就是專門做特殊外交工作,這不是國與國的外交,是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外交,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外交,培養這個人才,讓他們努力去做族群團結的工作、宗教團結的工作、文化融合的工作、交流的工作。這些學校有些校長、教授聽了都很有興趣,我們可以認真考慮。先設研究所培養師資,將來有了師資,在大學裏面可以成立一個學院,「多元文化學院」。如果有這個可能,將來能夠設一個多元文化大學,爲全世界培養從事于和平工作的人才,希望這個世間大家都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澳洲現在帶頭在做,非常非常難得!這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