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福报。你有希求心,换句话说,你还有自利的心,你修善积德你还着相。功德不着相,佛经里面常讲「三轮体空」,譬如你修布施,你以钱财为布施,不着我相;我能布施,某人接受我的布施,你着相了。不执着我能施,也没有把接受我布施的那个人记在心上,也不要去记我布施多少多少东西,统统不要想,布施完了,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这是功德。所以修福德容易,修功德可不容易。觉悟的人修功德,这一切菩萨他们修积的是功德。为什么?他们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太清楚,绝对不会再执着,在九法界里头示现,帮助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着相的。
『普在如来众会中,乃至法界咸充遍』,如来众会就是虚空法界,经上讲的佛菩萨的座,座还是法界,剎土也是法界,周遍虚空法界。为什么?妄想分别执着断了,念念周遍法界,行行周遍法界,虚空法界无处不现身,这些都是证得法身的菩萨,不是普通菩萨。清凉大师注解只有一句话,「总身总相遍」,总身是法身,总相是法界,没有不周遍的。我们理上有事上无,理上我们跟佛菩萨相同,事上我们在迷不觉,所以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。菩萨在此地给我们透出这么一点讯息,我们读了听了要发心,提升自己的境界,这样才对。第六首:
【法界微尘诸剎土,一切众中皆出现,如是分身智境界,普贤行中能建立。】
清凉大师提示,这一首含的意思是「法界安立海」,经文里头有「能建立」,第一句有「法界」。『法界微尘诸剎土,一切众中皆出现』,都是讲重叠无尽的境界,说明整个宇宙是一体,大到虚空法界,小到毛孔微尘。我们讲大小是我们凡夫境界,在法身菩萨他们心目之中,有没有大小?给诸位说,没有。如果还有大小,你们想想大小是从哪里来的?从分别执着来的。才起妄想,障碍就建立,就不通了。法界本来是融通的,圆融畅通,一点障碍都没有,像这一个房间里面十几盏灯光光互照,没有障碍,圆融畅通。才起念头,念头是无明,念头一起,分别执着连着就起来,障碍现前,有障碍不通。可是要知道障碍是我这边建立的,佛菩萨那边没有,佛菩萨永远是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他们真的是在积功累德,可以说剎那之间都没有间断过。
清净法身随顺众生的烦恼习气,变现成六道三途。六道三途是什么?原来还是清净法身。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,那是什么?自性般若。一念迷、一念不觉,把自性里面本具无量的般若智慧变成了烦恼习气。所以佛在大经上常常给我们透一点讯息:「烦恼即菩提」,是一不是二;觉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,迷的时候叫它做烦恼。菩提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觉、是智。烦恼是智觉,悟了叫智觉,智觉迷了就叫烦恼,它是一不是二。生死即涅槃,迷的时候叫生死,悟的时候叫涅槃。涅槃,通常中文翻得最多的是「圆寂」。圆是圆满,你的智慧圆满了,你的功德圆满了;寂是寂灭,妄想分别执着你统统灭掉了,这叫涅槃。绝对不是说出家人死了都叫涅槃,现在很多人误会了,认为人死就叫圆寂、就叫涅槃,不是的,意思完全错会了。涅槃、圆寂是活的时候证得的,死了以后就没有了,哪里能证得?如果人死就叫圆寂、就叫涅槃,还修什么行?不需要修了,各个都入般涅槃了。这名词术语被世间一些人滥用,以至于混淆不清,名词术语的含义都错会、都误会,这是错误的。
『如是分身智境界』,「分」是分别,这个地方的「智」是讲后得智,叫权智。权智建立法界海,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。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应化在其中,与十法界的众生和光同尘。他怎么去的?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因为证得法界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诸位同学:
我们接着第六首偈子没有讲完的意思。前面两句是讲到,我们用现在的话说,宇宙之间理事、性相、因果确实是重叠的,非常复杂,经上讲的「微细难思」,这是真的。只有甚深禅定、甚深的智慧才能够见到,普贤大行才能建立。建立是什么意思?帮助各个剎土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建立一条修行的道路。普通人已经迷在里头,他怎么知道从哪个方向走?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出离?所以要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讲,真正的普贤菩萨都是圆教地上菩萨,为什么?登了地之后都修普贤行。正是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的,「十地菩萨,初后不离念佛」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这些深位的菩萨摩诃萨们,他们有能力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,「如是分身智境界」。现佛身、现菩萨身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略举,他能现无量无边身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现身干什么?帮助这些众生。用什么方法帮助?那就是要安立了。
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为我们制定了戒律,为我们讲经说法,这是安立。使我们知道有十法界,十法界是大分,十是表法,意思是无尽。在这里面为我们建立,建立十法界修因证果的标准。纵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个标准,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,还是有标准。有些人觉得作人不错,希望来生还能得人身,过得比这一生幸福一点,佛给他安立五戒十善,人道;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天道。如果你修四禅,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再加上禅定,你生四禅天;如果你定功再加深到第五定、第六定、第七定,这是次第定,你就生到无色界天。定功再深入,持佛的禁戒修到第九次第定,你就证阿罗汉果,出了三界,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安立。如果没有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帮助九法界的众生,九法界众生就乱了。所以大圣人在这个世间示现,我们要明了。
在中国出现的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、孔孟,这些人不是普通人。有人问我:他们是不是佛菩萨应化来的?过去李老师说过,我们也曾经问过老师,李老师说理上能讲得通,事上没有证据。这个话答得很圆满,理上确实是如此。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,这个地区对于儒很崇敬、很尊重,诸佛菩萨可以现儒身来度。这个地区的人相信道,对道很尊重,佛菩萨可以示现道身来度他,老子、庄子是道家。他们的德行、他们的教诲,我们仔细跟佛经比照一下,很多相同的。儒家基本的观念跟佛法完全一样,它教学的总纲领,是《大学》里头的三纲八目。儒家教学的总纲领:「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儒教人什么?就教人这三句,孔夫子、孟夫子,一生没有离这个方向。八目是落实,怎么落实?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落实!
今天南昆大两位教授来看我,谈到如何能帮助这个世界祈求和平。儒家教学就很好,确确实实能至天下太平,它最后的效果平天下,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。平是平等,是公平,我们常常讲的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,这问题就解决了。佛家说得更多、说得更详细,「随心应量」,佛讲得太好了,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。无论现什么身是一不是二,能现的、能变的是性识,《华严经》我们多次读到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」。所以在理上绝对讲得通,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每一个国家、每一个族群里面的大圣大贤,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。理上决定讲得通,事上没有证据。我们承认,为什么?我们懂这个道理。
真正懂这个道理,就能表现在事相上,我们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,我们进入他的教堂跟进入佛的殿堂一样的尊敬。见到他们的圣像、经书,我们像见到佛经一样的顶礼膜拜。所以有些宗教看到我们这种行为感到很惊讶,我们拜他的神像,他不拜佛像;我们拜他的经典,他不拜我们经典。我们明白,他没有明白,我们知道他那个圣像是佛、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;他们圣人所说的经典跟我们的经典没有差别,一样的,教化那一方众生。善巧方便,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。到他明了了,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界限就没有了,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界限也没有了,我与人、我与一切众生、我与天地鬼神当中的界限全都消失掉了。所以这不是佛与大菩萨为我们建立教化、教学,我们怎么会开悟?怎么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?
佛法里面最值得人敬佩的,是它不仅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学,后面还有一句要教我们去求证,把佛陀教学的要证实,这个我们佩服了,不是一味迷信盲从。佛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,这迷信盲从,不是的,教我们求证。证明佛所说的是真的,真实的道理、真实的事相、真实的境界,去证明!这样的教学理念、教学方式,当然令人佩服!这就是『普贤行中能建立』。「普贤行」诸位记住,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,如果没有放下,绝对不是普贤行。为什么?你普不了,障碍不能突破,怎么普?我们今天只能够学,学习把心量拓开,从这个地方学。怎么下手?我常常劝同学放下自私自利,从这里下手。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,为一切众生着想。
前几年我到澳洲来访问过几个大学,承蒙他们的校长热情的接待,我就曾经向他们提出多元文化的这个理念。多元文化在澳洲可以说是普遍的在推动,他们都能够接受。我向学校建议,能不能设立一个多元文化研究所,培养专门从事于这个工作的人才。这种人才,换句话来说就是专门做特殊外交工作,这不是国与国的外交,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外交,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外交,培养这个人才,让他们努力去做族群团结的工作、宗教团结的工作、文化融合的工作、交流的工作。这些学校有些校长、教授听了都很有兴趣,我们可以认真考虑。先设研究所培养师资,将来有了师资,在大学里面可以成立一个学院,「多元文化学院」。如果有这个可能,将来能够设一个多元文化大学,为全世界培养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才,希望这个世间大家都能够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。澳洲现在带头在做,非常非常难得!这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