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九三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如来现相品」,胜音菩萨赞颂第四首:
【一一剎中悉安坐,一切剎土皆周遍,十方菩萨如云集,莫不咸来诣道场。】
清凉大师说,这一首偈隐隐含藏着「众生海」的意思。『一一剎中悉安坐,一切剎土皆周遍』,这是说明菩萨坐道场、如来坐道场。当然这个地方的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,像胜音都是等觉菩萨,跟佛的境界可以说是完全相同。为什么?他所证得的圆满了,有能力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我们凡夫在理上说是相同的,可是事上决定有差别。我们现前说是有个熟人,我们在这里念着他,他会不会有感应?很少。千万人当中偶尔有那么一次两次,那不能做为常例。这什么原因?这里面有障碍。这些大菩萨他们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感应?他障碍除掉了。就如同科学家所说的,时间上的障碍、空间上的障碍,不同维次就是障碍,他完全除掉了,他没有障碍。
所以佛一放光,『十方菩萨如云集』,这「十方菩萨」我们知道是有缘的菩萨。像我们就没有法子,为什么?我们没有缘。有缘就是没有障碍,无缘就是有障碍,有障碍这个境界见不到。所以宇宙人生非常复杂,复杂到什么程度?跟你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。如果你没有妄想,这个世界很单纯,那叫做一真法界,这个法界只有心境很单纯的人他才能够证得,这个境界它才能现前。但是我们要晓得一个事实真相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叠的,换句话说,是不分的、没有界限,这是很难懂得的一桩事情。不得已,我们还是用电视频道来打比喻。现在一般家庭里面很少没有电视的,特别是在大都市,电视节目频道总有几十个,甚至于有一百多个频道。试想想这几十个频道、一百多个频道,是不是在这一个萤光幕里面重叠?你按哪一个频道,这个画面就出现,没有按的那个频道、那个画面就隐没不现,不是它不在,它在。
如果我们有能力不要按频道,所有的频道画面一眼就把它看穿,你就看到事实真相,这个真相是重叠的。电视画面频道并不多,充其量一两百个不得了,而我们宇宙间这个重叠真的是像经上讲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,复杂情形确实如是,我们的心思怎么会不乱?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,面对着这个境界,如何能把心安定下来?这叫功夫,这就是本事。凡夫做不到,圣人做到了。圣人何以做到?圣人了解事实真相,逐渐在现实环境里面去锻炼,锻炼不受干扰。眼不为色境干扰,佛经上说眼根在色境上入定、得三昧。三昧就是正受,也就是不受干扰的接受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正受。
耳根在音声上入定,听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受音声干扰,不为音声所动,音声上入定了。色相无量无边,一一色相都不受干扰,所以叫无量三昧。音声长波、短波也是无量无边,所以经上讲「无量三昧」就是这个意思。无量三昧不是一下就得到的,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练。锻练的方法是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,互为因果。看破是因,放下是果,放下又是因,看破又是果。从初发心到如来地,法门虽然很多很多,原理、原则不过如此而已。《华严经》上这些诸大菩萨提供我们学习的经验非常丰富,深位的菩萨还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,这个用意很深。「一一剎中悉安坐」,我们着重那个「安」字。我们今天身心都不安,为什么他能够安住?我们为什么不安?我们读这首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?他之所以能够安,是他看破、放下了。看破,他对于事实真相明白了;放下,他心地清净一念不生,他怎么不安?一切时一切处他心都是定的,换句话说,他们生活在三昧之中,他们生活在智慧之中。
我们今天生活在烦恼里面,我们今天生活在妄念纷飞之中,他怎么会安?不要说在这个世间,所以我们冷静观察自己、反省过去,打出生到现在几十年当中,哪一天安稳过?可以说一直到死都得不到安稳。尤其我们生在乱世,这个现象更加深刻。身心能够安稳,这人就是道德之人,道德的人放光,当然不像佛经上讲的这样的光明。我在前面说,我们今天学习,要就我们自己本位上来看,才真正学到《华严》。这个光是什么?影响力。中国古人常讲「实至名归」,你真有学问、真有道德,哪里要什么宣传?凡是亲近你的人,对你都会赞叹,赞叹之声远播,这就是光。有一等善根深厚好学的人,闻到你的名就想来亲近你、就想来跟你学,这就等于放光。这些来学的人就像此地「十方菩萨如云集,莫不咸来诣道场」,到你这个地方来参学。
过去世出世间的善知识无不如是,出世间的佛菩萨、在中国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祖师大德们,现在我们往往看到著名的大丛林,怎么兴起来的?绝对不是先找一块地,有计划的来建筑,不是的。浙江杭州云栖寺那是个大丛林,是莲池大师的道场,我们在他老人家传记看到,原先就他一个人,他云游经过这个山,看这个山非常喜欢,这个地方山清水秀,自己在那里搭了个小茅篷进修。以后被游客们发现,到山上去玩的人,见到法师跟他谈谈话,发现他确实有见地、有学问、有道德,令人赞叹佩服。于是这个小茅篷、法师声名随着这些人就传到外面去,仰慕大师的人上山来亲近、来求学。人来多了不够住,旁边再搭个茅篷,以后人愈集愈多形成道场,自自然然形成的,不是有计画去建的。
中国古时候许许多多大丛林都是这样成就的,施主看到欢喜,这么多人真正在用功办道,他也想培一点福,于是出钱出力兴建殿堂。所以云栖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宝殿,叫「神运殿」,这个意思就是说神力加持的。莲池大师并没有想建一个殿,别人送来的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间法道德第一,哪一个众生不羡慕道德之人?即使造恶的众生,对于道德之人他也敬畏,敬重你也怕你。为什么他有这个态度?他有良心,虽然他被欲望遮蔽、严重的障碍,怎么障,良心是真的不是假的,遇到缘它还像闪电一样,它那个光也会闪一下,闪一下就是我们平常讲良心发现。有的时候他故意作态,态度上表示反对,内心里佩服。这些事情古今都有,我们细心观察能看到。第五首:
【一切剎土微尘数,功德光明菩萨海,普在如来众会中,乃至法界咸充遍。】
清凉大师说,第四首以下有六首偈,就大众来赞叹,「圣贤辅翼,显主胜故」,这一句话是总说,看看来参加法会的大众,就知道说法主他的殊胜、他的德行。为什么?看到感召。这个意思正同我们现在所讲的,看一个人你看他是贤愚、不肖,从哪个地方去观察、去判断?看他的交友,他跟哪些人做朋友,跟哪些人常常往来?就知道了。「观友而知其人」,他所交往的都是正人君子,这个人肯定不是坏人。你想了解老师,你看看他所教的学生;你要了解学生,你看看这个老师。我们中国古人常说「名师出高徒」,学生非常殊胜,这个老师那就不简单。可是在今天社会不一样,要用古时候那个标准来观察,往往会失败。为什么?从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、管教非常严格,真管,现在不能管了。不但老师对于学生不能够过分的严格管教,父母对儿女也不能。这个社会风气不好,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整个世界动乱、天灾人祸,这是根本原因。
这个说法只有儒跟佛里头说,现在一般人承不承认?你要跟他讲他摇头,他说我们头脑有问题,迷信、古董、不合乎时代潮流。真的,我们确实是不适合时代潮流。从前李老师也常讲,有人说李老师的思想落伍,老师说得很幽默:「我根本没有参加你们的队伍,我怎么叫落伍?」没有加入你们的行列,加入你们的行列跟不上那叫落伍,我从来就没有加入,我们走的是两条路,道不同而不相为谋!经文里面我们要注意,这就是无量无边的重复境界,在《华严》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。必须要通过真正的修行,要通过在五欲六尘上的历练,五十三参讲历事练心。这个练就是什么?你要训练,自己训练自己不受外头境界干扰,这一点很重要。
『一切剎土微尘数』,这一句讲的是数量,用剎土微尘来比喻。『功德光明菩萨海』,无量功德、无量光明,功德是戒定,光明是智慧。无量无边的菩萨,无量无边的行门,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。戒是秩序、是规矩,我们现在人常讲守秩序、守规矩。佛家这个戒讲到究竟处是「性戒」,自性里头原本就是这个秩序、就是这个法则、就是这个规矩,绝对不是说哪一个人建立、哪一个人创造的。尊卑上下,这是法则。父母跟子女那个尊卑是自然的,哪里有勉强?在一个国家,君臣的尊卑也是自然的,你要不守这个法则,社会就乱了。这个法则没有了,所谓是「君不君、臣不臣」,社会秩序乱掉了。现在伦理道德大家都不讲了,哪个地方还保存一点点,这个社会的局面呈现一点安稳的现象;完全废除、完全不讲,这个社会肯定是乱象。怎么乱的?原因在此地。所以佛家讲「持戒有功,禅定是德」,三昧是德;功德,功是因,德是果,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。你守规矩、你守法,你心安;不守规矩、不守法,天天做亏心事,晚上睡觉都做恶梦,说明他心不安。一个人守法、守规矩,绝不做犯法犯规的事,他心安定了。所谓是「为人不做亏心事,夜半不怕鬼敲门」,没有做亏心事,心神是定的。
修定有功,开慧是德,智慧开了,这是功德。功德跟福德有差别,实在讲在修持的形象上看不出来,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用心不一样。修福的人,心里面有求回报。譬如我持戒,我求得三昧,这是福德,这不是功德;我所作所为一无所求,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我做人本分应该是这么做,没有希求任何果报,这是功德。功德跟性德相应,福德跟性德不相应,福德的果报不出三界六道,你的果报是在三界六道里得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