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,物質就是講依正莊嚴,依正莊嚴都是物質,根本沒有物質存在。物質現象是什麼東西?波動的現象,這個話說得高明,一點都不錯。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現象,無量無邊的佛剎、無量無邊的衆生,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叫做衆生;動物是衆生,植物是衆生,礦物是衆生,所有一切自然現象都叫衆生,是波動的現象。他這個說法,跟佛經上講的完全一樣。佛經上講,宇宙從哪裏來的?生命從哪裏來的?萬物從哪裏來的?說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這兩句話就是波動。無明,無明就是波動,這一動,相現出來了。不動的時候沒有相,像水,水平如鏡沒有相;稍稍一動,波就起來,微波,從微波愈變愈大,變成驚濤駭浪。所以,真相確確實實是波動的。波不管它怎麼動,水不動,「而恒處此菩提座」。不動是真的,動是假的,真跟假要搞清楚。真假是一不是二,假的不動了,那就是真的,真的動了,就是假的。所以,真假是一不是二。我們也不要去分別、不要去執著,執著錯了。真很好,假也很好,說真是體,說假是相。

  

  譬如我們用黃金做一個獅子,你說這是獅子,沒錯很好,你說它是黃金,也沒錯也很好。你說黃金是從體上說的、是從不變上說的,你講獅子是從相上說的,相會變。我不想要這個獅子,我把它做成一個小貓、小狗,相是從心想生;可是,體不是從心想生,心想是識,唯識所變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的本事是什麼?就是平常說的一句話:以不變應萬變,那就是佛菩薩。我們凡夫是以變應變,這就糟糕,永遠糾纏不清,永遠沒有辦法把問題解決清楚。佛菩薩高明的地方是他以不變應萬變,什麼問題到他那裏全擺平、全解決,這個道理很深。

  

 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這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,「不動本而周遍,則十身圓融,遍四法界」,四法界就是本經所講的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十身、十種身,十身圓融,一即是十,十即是一,周遍四法界。偈文裏面「佛身」,佛身就含著有佛的十身,圓融周遍四法界,周遍一切法界。所以這個佛身是理、是體,法界是事、是相,但是它可以互用;也可以說佛身是事是相,法界是理是體,它是一不是二。大乘經上常說「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」,你觀看的角度不一樣,說它是體,行!說它是相也行,說它是作用也沒錯。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問題,如何能夠證得理體?你才能圓滿的通達,才真正能做到事事無礙。

  

  大師《鈔》裏面,「應用之中,自有本末,菩提座身是本,周遍十方是末」,本末也是一不是二,這是《華嚴》教義。「菩提座身」,身是法身,座是法界,它表的意思一定要懂得,法身跟法界是本,爲什麼?不動。周遍十方是它起的作用,作用隨緣,我們在這個經上念得太多了,隨順衆生的欲樂,欲是欲望,樂是愛好,也就是說隨順衆生的希求、隨順衆生的愛好,統統現,沒有不現的。衆生好善好德,自性就現清淨莊嚴的法界,現這個好的環境;衆生心惡毒,就現叁途地獄的法界,統統現,平等的現!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首偈:

  

  【如來一一毛孔中,一切剎塵諸佛坐,菩薩衆會共圍繞,演說普賢之勝行。】

  

  這是第二首,清涼大師把它配十海的「演說海」,這一首偈子裏頭「演說普賢之勝行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。十首偈裏頭有些地方我們要用意思去體會,文字沒有提到,如果不是大師給我們提醒,我們往往粗心大意,沒有看出它的義趣。這一首跟底下一首,都是以最小的相,毛孔是正報最小的,微塵是依報最小的,以最小的相能夠「廣容」,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。我們很難理解,爲什麼?不是我們的常識,不是我們的境界。我們的境界裏,大容小沒有問題,小容大不可能,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。佛法當中常說「芥子納須彌」,芥菜子很小,像芝麻一樣,納是容納,能夠容納須彌山。須彌山沒有縮小,芥菜子沒有放大,怎麼能容納?佛說這個話,衆生聽了總感覺到大惑不解,這是個疑惑,是不是佛說這些是比喻不是事實?我們初學的人總是這樣想法、總是這個看法。要用自己的知見來解釋佛所說的經法,這樣往往就解錯了,不解如來真實義,不知道如來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。爲什麼?如來看到事實真相,我們看到是假相,假的心看假的相,永遠不得其真。真心看假相,哪有不透徹明了的道理?芥子稱性,它是自性變現的,須彌山也是自性變現的,性沒有大小。有大小,小就不能容大;沒有大小,就能互融互遍。

  

  理說出來了,我們聽了之後,感覺得是有一點點對,但是又不敢接受。爲什麼?這個理我們不能證明,所以總是半信半疑。我們這樣的心態學佛,虧就吃大了。怎麼辦?證理,我們求證。用什麼來證實?還是用心。把我們的妄念逐漸逐漸放下,恢複我們不動心,于是你就能證得。一切菩薩證無上菩提,沒有別的方法,怎麼樣把妄念放下。你說怎麼樣放下?那個方法多了,八萬四千方法、無量無邊的方法,這些方法針對一樁事情: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就對這麼一樁事情!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佛所說的這個境界,你就都明了,爲什麼?你證得了,親證的境界。你雖然親證,你的說法跟佛一定是一樣的;沒有親證的人聽到,還是懷疑,還是打很多問號,必然的。于是我們就明白,修行必須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修什麼?修不動心,修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真修行。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,在你一天到晚工作裏面,在你的交際應酬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記住一句話,我們淨土宗的人修什麼?一心不亂,真淨土!心淨則佛土淨。

  

  『如來一一毛孔中,一切剎塵諸佛坐』,毛孔很小,佛剎很大,不是一個佛剎,是一切佛剎。一切剎塵,諸佛有多少?一切剎塵數那麼多的諸佛坐在裏頭。我們常講一毛端裏頭轉大*輪,一尊佛在那裏說法,無量菩薩圍繞,那跟這個比,不能比!這個意思實際上說什麼?一毛孔裏面含攝著盡虛空遍法界,一法都不漏。『菩薩衆會共圍繞』,菩薩比佛更多,佛是一切剎塵數的諸佛,菩薩的數量不曉得超過這個多少倍。『演說普賢之勝行』,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首偈是事事無礙不思議的境界。我們在《四十經》裏面讀到,《四十華嚴》經題上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就是這個境界。普賢行願,清涼大師給我們講普賢行願是能入,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,能所不二。沒有普賢行,你就入不了這個法界,你就對佛這些話會感到莫名奇妙;具足普賢行,你就能契入。我們要問,什麼是普賢行?現在你懂了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普賢行,十大願是普賢行的綱領。《華嚴經》是普賢行的細說,是不是我們這部《華嚴經》?不是的,這部《華嚴經》是略說。細說在哪裏?細說,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、性相、因果。所以龍樹菩薩講,上本《華嚴經》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、一四天下微塵品,道的是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圓滿的含攝在其中。

  

  在這一句裏面,境界不是我們境界。我們要學的,是普賢行。普賢行與大乘菩薩行有什麼差別?就事相上來說是毫無差別,差別在心量。果然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那你所有一切行都是普賢行,就差在這裏。換句話說,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普賢行,離執著沒有離妄想、離分別也沒有離妄想,不是普賢行。普賢行妄想也放下了,妄想是無明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四十一品無明你放下一品,放下一品你就見到不動的性體;你還沒有放下,不動的性體你沒有見到,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沒有見到。十法界的佛菩薩有很深的定功,能把妄心控製住,叫它不動,叫這個妄心不起作用,但是沒有見到真體、真性,沒有見到。他幾時見到真性,就破一品無明。破一品無明是真不動,不是控製叫它不動;十法界裏面是把它控製住,叫它不動,不是真不動。真不動,就是心性。我就是這麼個境界,也只能說到此地,再往深處說我不會了,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。學習的方法自己一定要曉得,自己從無始劫以來迷真逐妄,我們把真性、真相、真事、真理完全迷失掉了,隨順妄心、隨順煩惱習氣,念念都在造業。業感得的果報在受報,我們無量劫來就淪落到這個境界裏頭,念念都造業。這個造業總而言之,不是落在妄想裏面,就是落在無明裏頭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這是佛菩薩在經論裏面常常感歎的「可憐憫者」,我們是真正可憐憫者!

  

  佛的教法無量無邊,法門無量,但是要曉得,理只有一個:如何求不動心,就這一個道理。無量無邊的方法,方向、目標是一個。我們淨宗念佛,念佛目的在哪裏?一心不亂。你要是果然求得一心,你就能見自性彌陀,你見到真佛,你見到佛的真身。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明心見性,這個功夫在念佛法門講是「理一心不亂」。要達到理一心不亂也有層次,先要成就「事一心不亂」;事一心不亂功夫也有淺深不同,最淺的是功夫成片。我們現前現階段把我們的功夫訂在成片,到成片再提升一級,到事一心不亂,要曉得不斷向上提升,這就對了,你的路完全走正確,其他的事情是附帶的。我有能力、有緣分我就做,沒有能力、沒有緣分可以不做。這個緣分現在人講機會,有這個機緣,你應該要做。爲什麼?幫助別人,這個法是大乘法,不是小乘法。所以念念念虛空法界一切剎塵衆生,念念確實有這個心願護持剎塵諸佛的正法,念念有這個心願把如來正法介紹給無量無邊的一切衆生。真有這個心、真有這個願,所以有緣一定做,決定沒有推诿,無緣不勉強。不管有緣還是沒有緣,不管你做還是不做,你修的一定是清淨心,一定是一心不亂。所以在生活裏面修一心不亂,在工作裏頭修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是戒定慧叁學具足,這個戒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