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定共戒、道共戒,換句話說,一切境緣當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。

  

  但是你要記住,你要了解什麼是清淨心,清淨心裏面包含著真誠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少一個你的心不清淨,清淨心有欠缺。不但包括這四條,還要包括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一個清淨心,要包括其余九個,理事完備,真清淨!一念之中,一事之中,一塵之中,圓滿具足!如果就《華嚴經》的教學科目來說,這一念清淨心中具足十波羅蜜、具足十大願王;缺少一條,你的心就不清淨,不是純淨,不是純善。一事一物如是,事事物物無不如是!第叁首:

  

  【如來安處菩提座,一毛示現多剎海,一一毛現悉亦然,如是普周于法界。】

  

  這一首跟上一首可以合起來看,上一首事如其理,這一首事包含著理。兩句合起來看,前面六句,一毛孔包含叁世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是叁世間;有情世間、器世間、智正覺世間,這也是叁世間,都包括在其中。最後這兩句,『一一毛現悉亦然』,前面是一毛孔,現在講一一毛孔,都是這樣的出現。『如是普周于法界』,然後你才想到這個法界重重無盡。清涼大師這個開示非常非常好,我們要細心體會這個境界,「遍法界內,皆有佛身」。佛在哪裏?我們要曉得,遍法界內不但是皆有佛身,可以說皆是佛身,毗盧遮那是法身佛。「無有一毛不含剎海」,一一毛孔都含剎海。「如來一一毛孔中」,他沒有說「諸佛一一毛孔中」,要說諸佛一一毛孔中,我們就沒有分;說如來一一毛孔中,我們有分,我們一一毛孔中也是「一切剎塵諸佛坐,菩薩衆會共圍繞」,我們哪裏知道?爲什麼說如來我們有分?如來,是從性上說的;諸佛,是從相上說的。一切衆生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是一個性,我們相不同,性相同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因此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本來成佛是從這個方面來看的、來說的。

  

  要是講植物跟礦物,「一切衆生皆有法性」,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所以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這些話在《華嚴經》不斷重複,爲什麼?它不是我們的境界,希望在無數次重複當中,我們能夠體認,體會、認識。這個體認就是體認自己,禅宗裏面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經上說的這個境界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。我們要敬佛,禮敬諸佛,怎麼禮敬法?諸佛在哪裏?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衆生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皆是諸佛。我們對于任何一物不敬,就是對諸佛的失敬。我們要敬佛才能作佛,我們對佛不敬,怎麼能成佛?所以誠敬是性德,唯有性德才能夠開發性德,開發性德是你開悟,你明心見性;不是性德,你就沒有辦法開發性德,這一定的道理。孝敬是性德,佛教導我們從這裏下手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我們中國人講孝親尊師,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這裏學起。

  

  孝親尊師之行是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每一句、每一條都是性德的流露,我們要明了,我們要落實,要真的去做。佛門裏面的戒律清規,是性德的流露、是天然的秩序,不是哪個人製作的,不是哪個人要求哪個人去做,不是的,佛法裏面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自然而然!我們能夠明了、能夠落實,不但是世界和平,它的效果是宇宙和諧。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極力提倡,所以古代那些做帝王的,爲什麼稱皇帝爲聖人?這個話不僅是恭維,是事實。聖是什麼意思?對于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,稱之爲聖。他確實通達明了,所以他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綿延幾百年,能夠傳幾十代,他要不是聖明,他做不到。他聖明在哪裏?懂得這個事實真相,他能夠和睦天下,與天下人和睦相處。

  

  他住的地方、他每天辦公坐在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叫什麼名稱?諸位到北京故宮去遊覽就看到,「太和殿」。什麼是太和?跟宇宙和平相處、和睦相處,太和!不僅是這一個國家、這一個世界,不是!要跟虛空法界、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太和!這就是聖人。太和殿後面是「中和」,中央,如果不中,那個太和有名無實。中就是沒有一點私心,你那個心要放在當中,不能偏不能邪,大公中正你要永遠保持。所以,中和後面是「保和」。你們看看皇宮裏叁個最重要的建築物,它的命名。他要是能夠永遠遵從不違背太和、中和、保和,給諸位說,這個王朝千年萬世,它不會被人取代、不會被人推翻。這種見解、這種作爲是周禮的精神,周朝周公製作的這一套製度。《周禮》實在講就是周朝的憲法、根本大法,它的精神就是太和、中和、保和。從前方東美先生給我講過好多次,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孫永遠遵守周公這個製度,到今天還是周朝。爲什麼?真正是得天順人,哪一個老百姓不擁護、不愛戴?你大公無私,你起心動念都是爲一切衆生著想,聖王!要以佛法來說,是佛菩薩不是凡人,他的國家怎麼會滅亡?沒這個道理。怎麼會滅亡?後世子孫迷失了方向,祖宗訂的目標方向迷失了,背道而馳,那一定引起人民的不滿,于是就有革命,就會把你的政權推翻。

  

  中國古聖先王講的叁和,你們看看跟這個經文相應不相應?清涼大師說得好,「一毛表解脫門,諸佛菩薩,智所住故」。諸佛菩薩住在哪裏?住在解脫,解是解開。把什麼東西解開?執著解開,分別解開,妄想解開,解是解這個;脫是什麼?脫了果報。執著解開了,就脫離六道輪回;分別解開了,就脫離十法界;妄想解開了,就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覺果位。諸佛菩薩住的是解脫門,你們想想解脫門的意思跟太和、中和、保和相不相應?解脫裏頭因果具足,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也是因果具足。大師後面說得好,「現多剎海者,門門皆是淨土因故」,爲什麼?心淨則佛土淨。哪裏是佛土?虛空法界無處不是佛土,換句話說,無處不是淨土,所以才講心淨則佛土淨。我們因爲沒有辦法達到純淨純善,這才想換一個環境來學習,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。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一個最理想的修學環境,我們到那裏是去求學,希望我們在那個環境裏完成純善純淨。然後你就會看到盡虛空、遍法界皆是淨土,永遠不再墮落,永遠不再迷惑。

  

  我們從這兩首偈頌裏面,雖然不能肯定,可是你要細心去體會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體會不了多念,念上個叁百遍,常常念、常常想著,不要求答案,對我們的修學就會有很大的幫助。爲什麼?把我們從前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,轉過來之後正知正見。修行頭一個要知見正,然後再慢慢要求言行正。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