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?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要做出孝亲尊师、感恩的样子教化众生,众生不知道。所以这个戒律,初学是规范自己的,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照着这个标准改过来,真正改过来之后为众生。为什么?世间许许多多众生不懂规矩、不知道有性德,需要人做样子给他看,觉悟他,这是真正的慈悲,这是真实的爱护。做给人看,自己心地确确实实一尘不染。
三地,忍辱波罗蜜是主修,「悉能忍受一切诸恶,无有动摇」。实际上不但一切恶要忍,一切善也要忍。善何以要忍?善不能有贪恋,这个要忍。一切善法起了贪恋,坏了!你贪心起来了,贪心堕饿鬼。一切恶要忍,你要不忍的话,瞋恚心生起来了,堕地狱!所以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都要忍。末后这一句话很好:「无动摇」,决定不为外面境界所动,忍辱波罗蜜。佛菩萨来了,决定没有贪爱之心;妖魔鬼怪来了,也没有一丝毫瞋恚之心,以平等心对待,忍辱波罗蜜圆满了。为什么?它真的是平等。佛是我们唯心所现的,妖魔鬼怪还是我们唯心所现的,能现是一个心性,它怎么不平等?我们最亲爱的亲人是唯识所变的,我们的冤家对头也是唯识所变的,所以佛教给我们等念冤亲。对于最亲爱的人、最痛恨的冤家,你要用平等心看待,不憎恶人,这是忍辱,要从这个地方修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境界现前做不到,没用处!这些都是要落实。你天天在读诵、天天在为人演说,你自己做不到,入不了这个境界,讲经说法也不能了生死。你天天劝人为善,充其量你得一点善的果报而已,因为你的行为不是恶的,善因当然得善果,这善果在六道里面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所以无论什么事情要忍,忍的真正真理是什么?是平等,这是忍的真理。佛在大乘经上常讲,菩萨行有没有成就,十波罗蜜有两条是最重要,一条是布施,一条是忍辱。布施是真能放下,是你积功累德;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,你要没有耐心、不能够忍耐,虽修功德不能保持。一动贪爱心,一动瞋恚心,功德就没有了。功德是什么?功德是平等心。一有贪爱、一有瞋恚,平等失掉了,不能不知道。能忍你功夫才会有进步,不能忍谈不上精进。
后面四地菩萨是以精进为主修,「普发众业,常修靡懈」,不懈怠,普是平等的,发是发心,众是众多,业是菩萨的事业。菩萨事业是教化众生,为什么说众?教化众生的方式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方式在哪里?在我们生活里面,我们生活是教化众生。新加坡居士林每天的供斋是布施供养,与一切众生结缘。佛不度无缘之人,缘结得深、结得好,他欢喜来学。我们明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,当时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家、宗教的传教士、宗教里面的学人,跟着佛学习的,以佛为老师的人很多。这个经后面五十三参有胜热婆罗门,古时候婆罗门教,现在称为印度教,在新加坡称为兴都教,这是从翻译的音译过来的。胜热婆罗门了不起,是印度教的领袖人物。在我们佛门里头,他是什么身分?他也是诸佛如来之一。另外还有遍行外道,《地藏经》上大家念得很熟的婆罗门女,那是婆罗门教的信徒。所以佛陀的教学,不分宗教、不分国籍、不分种族,一律平等的教导,只要你乐意来求学,佛没有不热心教导你的。它的的确确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而且是义务教育,我们要把佛教的本质认识清楚,它不是宗教。
我相信欧阳竟无大师的话;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,他说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学,我不能反驳他,他是我的老师,尊师重道。但是我还是把欧阳大师内学院的训示,我把它摆在第一,我体会到欧阳大师所说的,所以肯定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创始人。这个教学最高的目标是超凡入圣,终极的目标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彻底断尽烦恼习气。烦恼习气是真智的障碍,烦恼习气断尽,佛说了,智慧是心性里头本有的东西,不是外来的。我们今天变得愚痴、没有智慧,是烦恼习气太重,把你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、本有的能力障碍了、本有的相好障碍了。所以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一切众生平等,没有差别。佛以无量的方便帮助众生觉悟、帮助众生恢复本性,圣人的教学宗旨都是相同的,儒家也是相同的,儒家是教学。教学的教材现在变成了经典,称之为经典是对这个教材的尊重,这个教材的内容确实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。
诸佛菩萨专志从事于这个教育,永远不懈怠,永远没有疲厌,这一种我们现在人讲的敬业精神,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,在这个世间找不到。自己又不要求报酬,干的这么热心、这么起劲,什么报酬都不要,内外统统都奉献出来,布施供养,感化众生,这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找?现在这样的老师出现,一般人怀疑,所以你对人好,人家会怀疑你。为什么?他一生没有见过、他也没有听到过,你这个态度他会想到:「你有什么企图,你有什么目的?」他提心吊胆。我们要懂得一切众生的心理,要能观机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讲到此地。
诸位同学,我们接着介绍:
五地菩萨主修的是禅定,「于五欲境,无所贪着。诸次第定,悉能成就」。欲不仅是五欲六尘,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着,禅定的功夫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。如果对于世出世间法,还有毫分贪恋、贪着,对你修定会造成严重的妨碍,你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,你的境界不会有进步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才说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念着。法是一切诸佛所教之法、所说之法,舍是什么意思?舍是不执着。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,认真努力的学,心里头要没有痕迹,就是说心里头不起贪爱,以清净平等心来受持,完全正确,这才叫真正行菩提道。也就是说佛陀的教诲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,自自然然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。不起心动念、不分别执着你怎么能奉行?法尔如是。前面我们曾经举经中佛所讲的钟鼓做比喻,它没有起心动念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。
我们眼见色,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,没有起心没有动念,试问问我这个眼睛起不起作用?是不是看得很清楚?不是说我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眼睛睁开来什么也看不见,没有这个道理。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耳听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。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我们眼见外面的色,眼是见性,见外面的色性,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。我们会变成这么糟的时候,就是张开眼睛见外面色相,它就起心动念、它就分别执着,堕落在凡夫。所以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六根的作用就是佛菩萨,不能起心动念!文字上用个无贪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都没有,连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都没有,你这个次第定不断向上提升。为什么说次第定?定确实是有等级的,在六道里面有八个等级,四禅四定。最低的等级是初禅,你要是得初禅定,你就生初禅天;再提升一级,你就到二禅天去了,所以叫次第定。到非想非非想天是第八个次第,第八定,阿罗汉是第九定,又提升了一级,超出六道了。辟支佛比阿罗汉又要高一级,菩萨比辟支佛又要高一级,到超出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菩萨,这个果位这叫性定,自性本定现前了。
自性本定有没有次第?还是有。如果没有,菩萨四十一个位次怎么来的?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这四十一个菩萨位次就是定功深浅还不一样,这叫性定。性定为什么出现这个境界?因为你无明烦恼没有断尽,极其微细的无明很难破。见思、尘沙是粗重烦恼,容易断,无明烦恼不容易断,所以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法身。初住菩萨破一品,见一分法身;二地菩萨破两品,见两分法身;四十一品无明破尽,见到圆满的法身,究竟圆满的果位,是这么一桩事情。在这里头显示次第定,次第定怎么修成?没有别的,不染着。换句话说,大家比较好懂一点,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、不分别执着,那你就一帆风顺了。稍稍动个念头,障碍就来了,你不是停止就是不能前进,就会往下堕落,但是停止在那个境界的少,退转的多,才动一个念头就退转了。同学大家在一起修行,看到别人动念头了,你要保持自己不动念头,修行这桩事情真的是个人干个人的。佛在经上常用比喻说,父子上山各自努力,谁都不能代替谁。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别人影响,你就会成功;最糟糕的就是受别人影响。
戒律里头常常说,我们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,自己要知道,尽量不要防害别人,这就是善行,这就是积德。现在人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,有意无意妨害别人,自己完全不能够觉察。这是末法时期的现象,是普遍的现象,我们学佛不能够不明了。通过禅定,禅定决定开智慧,所以智慧不是突然开的,分分开的。在净土里面讲我们没有说禅定,但是我们讲念佛三昧,三昧就是禅,加上个念佛三昧,就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得到禅定。不是用参究的方法,禅宗是用参究的方法,我们是用念佛的方法,方法不一样,功夫一样,目的一样。他们的结果叫做禅定,我们的结果叫做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或者我们又一个名词称为清净心,清净心就是禅定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,那你这个清净心纯了,纯净那是大定,那不是普通定。至少初地以上菩萨,纯净这个境界现前了,智慧生起来了,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。
六地菩萨主修般若,「善观诸法,得实相印,普入智门」。智慧开了,看一切法真相都现前了,所以得实相印,印是印证,就是证明。他证得实相,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智慧开了。普入智门,智慧的门开了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现前,无量的智慧。实相是什么?整个宇宙,十法界也好、一真法界也好,相有性无,能现现象的是自性,自性没有任何形相,但是它能够现相,所以从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