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?爲衆生,不是爲自己,要做出孝親尊師、感恩的樣子教化衆生,衆生不知道。所以這個戒律,初學是規範自己的,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照著這個標准改過來,真正改過來之後爲衆生。爲什麼?世間許許多多衆生不懂規矩、不知道有性德,需要人做樣子給他看,覺悟他,這是真正的慈悲,這是真實的愛護。做給人看,自己心地確確實實一塵不染。
叁地,忍辱波羅蜜是主修,「悉能忍受一切諸惡,無有動搖」。實際上不但一切惡要忍,一切善也要忍。善何以要忍?善不能有貪戀,這個要忍。一切善法起了貪戀,壞了!你貪心起來了,貪心墮餓鬼。一切惡要忍,你要不忍的話,瞋恚心生起來了,墮地獄!所以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要忍。末後這一句話很好:「無動搖」,決定不爲外面境界所動,忍辱波羅蜜。佛菩薩來了,決定沒有貪愛之心;妖魔鬼怪來了,也沒有一絲毫瞋恚之心,以平等心對待,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爲什麼?它真的是平等。佛是我們唯心所現的,妖魔鬼怪還是我們唯心所現的,能現是一個心性,它怎麼不平等?我們最親愛的親人是唯識所變的,我們的冤家對頭也是唯識所變的,所以佛教給我們等念冤親。對于最親愛的人、最痛恨的冤家,你要用平等心看待,不憎惡人,這是忍辱,要從這個地方修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境界現前做不到,沒用處!這些都是要落實。你天天在讀誦、天天在爲人演說,你自己做不到,入不了這個境界,講經說法也不能了生死。你天天勸人爲善,充其量你得一點善的果報而已,因爲你的行爲不是惡的,善因當然得善果,這善果在六道裏面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所以無論什麼事情要忍,忍的真正真理是什麼?是平等,這是忍的真理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菩薩行有沒有成就,十波羅蜜有兩條是最重要,一條是布施,一條是忍辱。布施是真能放下,是你積功累德;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,你要沒有耐心、不能夠忍耐,雖修功德不能保持。一動貪愛心,一動瞋恚心,功德就沒有了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平等心。一有貪愛、一有瞋恚,平等失掉了,不能不知道。能忍你功夫才會有進步,不能忍談不上精進。
後面四地菩薩是以精進爲主修,「普發衆業,常修靡懈」,不懈怠,普是平等的,發是發心,衆是衆多,業是菩薩的事業。菩薩事業是教化衆生,爲什麼說衆?教化衆生的方式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方式在哪裏?在我們生活裏面,我們生活是教化衆生。新加坡居士林每天的供齋是布施供養,與一切衆生結緣。佛不度無緣之人,緣結得深、結得好,他歡喜來學。我們明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我們在佛經裏面看到,當時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家、宗教的傳教士、宗教裏面的學人,跟著佛學習的,以佛爲老師的人很多。這個經後面五十叁參有勝熱婆羅門,古時候婆羅門教,現在稱爲印度教,在新加坡稱爲興都教,這是從翻譯的音譯過來的。勝熱婆羅門了不起,是印度教的領袖人物。在我們佛門裏頭,他是什麼身分?他也是諸佛如來之一。另外還有遍行外道,《地藏經》上大家念得很熟的婆羅門女,那是婆羅門教的信徒。所以佛陀的教學,不分宗教、不分國籍、不分種族,一律平等的教導,只要你樂意來求學,佛沒有不熱心教導你的。它的的確確是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而且是義務教育,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,它不是宗教。
我相信歐陽竟無大師的話;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他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哲學,我不能反駁他,他是我的老師,尊師重道。但是我還是把歐陽大師內學院的訓示,我把它擺在第一,我體會到歐陽大師所說的,所以肯定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創始人。這個教學最高的目標是超凡入聖,終極的目標是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,徹底斷盡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是真智的障礙,煩惱習氣斷盡,佛說了,智慧是心性裏頭本有的東西,不是外來的。我們今天變得愚癡、沒有智慧,是煩惱習氣太重,把你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障礙了、本有的能力障礙了、本有的相好障礙了。所以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一切衆生平等,沒有差別。佛以無量的方便幫助衆生覺悟、幫助衆生恢複本性,聖人的教學宗旨都是相同的,儒家也是相同的,儒家是教學。教學的教材現在變成了經典,稱之爲經典是對這個教材的尊重,這個教材的內容確實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
諸佛菩薩專志從事于這個教育,永遠不懈怠,永遠沒有疲厭,這一種我們現在人講的敬業精神,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,在這個世間找不到。自己又不要求報酬,幹的這麼熱心、這麼起勁,什麼報酬都不要,內外統統都奉獻出來,布施供養,感化衆生,這樣的老師到哪裏去找?現在這樣的老師出現,一般人懷疑,所以你對人好,人家會懷疑你。爲什麼?他一生沒有見過、他也沒有聽到過,你這個態度他會想到:「你有什麼企圖,你有什麼目的?」他提心吊膽。我們要懂得一切衆生的心理,要能觀機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介紹:
五地菩薩主修的是禅定,「于五欲境,無所貪著。諸次第定,悉能成就」。欲不僅是五欲六塵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著,禅定的功夫才能不斷的向上提升。如果對于世出世間法,還有毫分貪戀、貪著,對你修定會造成嚴重的妨礙,你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,你的境界不會有進步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才說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念著。法是一切諸佛所教之法、所說之法,舍是什麼意思?舍是不執著。在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學,認真努力的學,心裏頭要沒有痕迹,就是說心裏頭不起貪愛,以清淨平等心來受持,完全正確,這才叫真正行菩提道。也就是說佛陀的教誨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,自自然然依教奉行,依教奉行裏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奉行?法爾如是。前面我們曾經舉經中佛所講的鍾鼓做比喻,它沒有起心動念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。
我們眼見色,張開眼睛見外面色相,沒有起心沒有動念,試問問我這個眼睛起不起作用?是不是看得很清楚?不是說我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眼睛睜開來什麼也看不見,沒有這個道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耳聽聲音也聽得清清楚楚。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眼見外面的色,眼是見性,見外面的色性,就是諸佛如來的境界。我們會變成這麼糟的時候,就是張開眼睛見外面色相,它就起心動念、它就分別執著,墮落在凡夫。所以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六根的作用就是佛菩薩,不能起心動念!文字上用個無貪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都沒有,連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沒有,你這個次第定不斷向上提升。爲什麼說次第定?定確實是有等級的,在六道裏面有八個等級,四禅四定。最低的等級是初禅,你要是得初禅定,你就生初禅天;再提升一級,你就到二禅天去了,所以叫次第定。到非想非非想天是第八個次第,第八定,阿羅漢是第九定,又提升了一級,超出六道了。辟支佛比阿羅漢又要高一級,菩薩比辟支佛又要高一級,到超出十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,這個果位這叫性定,自性本定現前了。
自性本定有沒有次第?還是有。如果沒有,菩薩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來的?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菩薩位次就是定功深淺還不一樣,這叫性定。性定爲什麼出現這個境界?因爲你無明煩惱沒有斷盡,極其微細的無明很難破。見思、塵沙是粗重煩惱,容易斷,無明煩惱不容易斷,所以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。初住菩薩破一品,見一分法身;二地菩薩破兩品,見兩分法身;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見到圓滿的法身,究竟圓滿的果位,是這麼一樁事情。在這裏頭顯示次第定,次第定怎麼修成?沒有別的,不染著。換句話說,大家比較好懂一點,無論什麼境界都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,那你就一帆風順了。稍稍動個念頭,障礙就來了,你不是停止就是不能前進,就會往下墮落,但是停止在那個境界的少,退轉的多,才動一個念頭就退轉了。同學大家在一起修行,看到別人動念頭了,你要保持自己不動念頭,修行這樁事情真的是個人幹個人的。佛在經上常用比喻說,父子上山各自努力,誰都不能代替誰。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別人影響,你就會成功;最糟糕的就是受別人影響。
戒律裏頭常常說,我們自己有一些毛病習氣,自己要知道,盡量不要防害別人,這就是善行,這就是積德。現在人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,有意無意妨害別人,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。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,是普遍的現象,我們學佛不能夠不明了。通過禅定,禅定決定開智慧,所以智慧不是突然開的,分分開的。在淨土裏面講我們沒有說禅定,但是我們講念佛叁昧,叁昧就是禅,加上個念佛叁昧,就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禅定。不是用參究的方法,禅宗是用參究的方法,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,方法不一樣,功夫一樣,目的一樣。他們的結果叫做禅定,我們的結果叫做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禅定。或者我們又一個名詞稱爲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禅定。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那你這個清淨心純了,純淨那是大定,那不是普通定。至少初地以上菩薩,純淨這個境界現前了,智慧生起來了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。
六地菩薩主修般若,「善觀諸法,得實相印,普入智門」。智慧開了,看一切法真相都現前了,所以得實相印,印是印證,就是證明。他證得實相,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智慧開了。普入智門,智慧的門開了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,無量的智慧。實相是什麼?整個宇宙,十法界也好、一真法界也好,相有性無,能現現象的是自性,自性沒有任何形相,但是它能夠現相,所以從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