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天臺智者大師,這是隋末唐初,他老人家把這個標准就放寬了。隋唐那個時候是個動亂的時代,五胡亂華,到唐才算是安定下來,這個亂世度過了。智者大師的標准:「能說不能行,國之師也;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這兩句話諸位一定要聽清楚,不是對我們佛門講的,是對社會大衆講的。對社會大衆你能說你不能行,但是你說得沒錯,完全根據經教說的,完全根據古大德所說的,沒有說錯,你可以爲社會大衆的導師,你自己沒有做到,你可以作師;如果你所說的又能做到,那你是國之寶。我們從大師這兩句話就能夠體會得到,在那個時代大概國師不少,國寶很希有、難能可貴。在佛門裏面,因爲佛門它的目標是要斷煩惱、長智慧,是要超凡入聖,是要脫離六道輪回、往生淨土,道德就重要了,經教不重要,道德重要。
佛門的修持重在行,通途法門、一般的法門修學的次序是信、解、行、證,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上判定的四分,通途法門,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。解在行之前,先解後行。行什麼?行你所信,行你所解。證是什麼?證你的行、你的解、你的信,完全相應,那就是證。不是另外有所證,不是的,信解行融合成一體就是證;信解行分了家,沒有證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那是證,信解行證這四分就是一分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那就證了。不是這個樣子修學法,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
依照這個方式,那可以說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成就。所以彌陀、世尊大開方便之門,只要信只要行就能成就,不解也沒有關系。把解換一個字「願」,信、願、行,往生就是證。這給我們後世人、給我們中下根性帶來無量無邊的殊勝方便。我們可以不要解,我們有願就行了,什麼願?願生西方,願見彌陀。只要這個願肯切,這個願超過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願望,就成功了。可是信跟行沒有變更,這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,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衆生統統得度,所以彌陀才被諸佛尊稱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可是淨宗雖然比一般法門易行、方便,還是有基本的條件,這個基本條件大家決定不能夠疏忽,「淨業叁福」,這是「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,世尊爲她開示,沒有講往生方法之前,先講這叁條,我們不能不知道,決定不能大意。這叁條是修學大乘的大根大本,是修學大乘基礎的基礎,你沒有這個基礎,念佛不能往生,古人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
今天有人說臺灣佛教很興旺,早年黃念祖居士聽了搖頭,他不承認。前幾天達爾文來的菲律賓籍的一個居士也說到,他說了個比喻很有趣味,很多人聽到。臺灣的佛教好象煮一鍋飯,上面熟了,底下是生的。這個比喻什麼意思?念佛的人很多,沒有淨業叁福的基礎,下面是生的。所以我們今天學什麼?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你不能不好好的修淨業叁福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孝親、尊師、慈心落實在十善業道業上。沒有十善業道,前面叁句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十善我們是不是認真的在做?這是對在家學生說的,我們要知道,對在家學生說的。對出家學生,那就第二條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這一條我們把標准降到最低是《沙彌律儀》,不能夠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絕對不是佛的出家弟子,不是!你想這個多重要。我們要想把佛教從我們身上複興起來,這是大事因緣,從哪裏做起?從《沙彌律儀》做起,你才能真正護持正法久住,否則的話必定落空。
第叁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菩薩的法。我跟大家講,這一條落實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淨業叁福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換句話說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這叁部經要熟;不但要熟,要做到。《地藏經》確確實實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一點都沒有錯。我們早年七門功課裏頭,是用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四書》、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代替了,《感應篇彙編》代替了戒律。但是這種修行法,可以往生淨土,不能令正法久住;也就是可以自度,也能度化衆生,少數,不能令正法久住。令正法久住,一定在戒律。《感應篇》那是善法,不是戒法,戒法跟善法不一樣,善法是福德,戒法是功德,這裏頭不相同。修善得福,持戒得定、得入叁昧。這是說教理跟教義都要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總的來說。
再就行上來講,「于行不習苦樂二邊」,習是學習,走中道,苦樂兩邊我都不學習。這個行怎麼作法?隨緣,不用修無益的苦行,也不能夠修、不能夠學法身菩薩那樣的事事無礙,我們學不到,依照規矩去修就好。特別是在初學,不能離開規矩,古人講的話講得好,「不以規矩,不成方圓」。「于道不住邪正二邊」,這個經是教法身菩薩的,我們今天于道決定要住在正的這一邊,不能住在邪的那一邊。邪正兩邊都不住了,這是大徹大悟之人。我們兩邊都不住了,能不能大徹大悟?我們兩邊不住決定住無明,不會開悟,爲什麼?功夫不夠。所以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沒有別的,「持戒念佛,以苦爲師」;你只要把這兩句話記住,八個字:「持戒念佛,以苦爲師」,你肯定成就。不怕苦,知道這個苦難是短暫的,不是長時期的,短暫的苦算得了什麼?往生極樂世界,短暫的苦不肯受、不能接受,那好,你將來要受叁途苦,夠苦的了!現在能夠吃一點苦,不願意貪圖世間的種種享受,來生有大樂,永恒之樂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大師在注解裏面講,「于人不執因果二邊」,這個話不好懂,我們換句話說,對人不要執著善惡兩邊。好人壞人,清不清楚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要不清楚,那你是無明、你是糊塗;清清楚楚而不執著,這是功夫,這是大德。平等的恭敬、平等的供養,只有對善行贊歎,惡行不贊歎而已。惡人做一樁好事值得贊歎,惡人做壞事不贊歎,好人做壞事也不贊歎,好人做好事贊歎他,惡人做好事贊歎他,贊歎的准則在此地。廣修供養是平等的,不管是惡人是好人,他有困難的時候、他需要幫助的時候,盡心盡力幫助他。這裏頭有個原則,「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」,他需要人幫助但是幹的不是善事,這個可以不幫助;他做的是善事,有利益于社會大衆的,惡人做這個事情我們也應該幫助他。絕不可以因爲這個人是我的冤家、是我的對頭,他做什麼樣的好事,我都不贊歎、都不幫助,這個錯了。我們對人依這個態度,就對了。
「于教不說世出世二邊」,在我們今天講,我們對教是怎麼看法?多元文化。世法、出世法我們都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看待,重要的是平等。對于世間所有的學術、所有的宗教,心裏面要清楚、要明了它對于社會大衆的利弊,如何避其弊病而就其利,這就對了。要發揚光大它好的那一面,正面,要隱藏它的負面、它不善的那一面,中國古人教人隱惡揚善。到了最高的境界,法身菩薩的境界,邪正一如,無邪亦無正,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這個地方的光是法身菩薩放的,所以這裏頭所說的全是他們的境界。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怎麼學,自己要清楚、要明了。
「于谛不見真俗二邊」,「谛」我們世間人講真理,佛法講真谛、俗谛,真俗不二,這個地方是入了不二法門。我們沒有入,沒有入我們對于真俗二谛都要明了。心存真谛,行同世俗,這就好,這就是大乘菩薩的樣子。心住無爲,行同有爲,我們的身這個形象跟一切衆生和光同塵。實在講這就是兩邊不住,身跟一切衆生和光同塵,不住真;心地裏面我們講真誠清淨平等,不住世俗,這就是兩邊不住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,從這裏下手,真俗無礙;不回避世俗,我們要爲世俗人做一點好事。什麼是好事?覺悟是好事。覺悟世俗人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是怎麼做的?頭一樁是相好,示現相好。什麼好相?真誠的相、清淨的相、平等的相、覺悟的相、慈悲的相,這在內;表現在外面,看破的相、放下的相、自在的相、隨緣的相表現出來,讓大家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了,有所感受,這就對了,他有所感受。潛移默化,不用言說,做出這個形象來讓他多看,天天看,年年看,看久了覺悟。根性利的不要很長的時間,他就覺悟了、他就明白了,向你學習。根性鈍的,年輕的時候、少壯的時候糊塗,他不覺悟,到老的時候他想起來了。老的時候還不覺悟,這個形象在他阿賴耶識裏頭不會磨滅,阿賴耶識裏頭這個形象是佛種子。
前幾年我們聽說北朝鮮的山神,有叁百多位山神現在要發心念佛求生淨土。這山神遇到一位法師,法師就問他:「你們作山神多久?」他說他們這一幫人作山神已經叁千多年。法師問:「叁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,你爲什麼不跟他學?」「那個時候我們不相信。」你從這裏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做的樣子,叁千年後他們想起來了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示現這個形象,叁千年後他們看到世間苦難,感覺到這個世間災難,不能再住下去了,想離開了,他就想到釋迦牟尼佛。所以真的是「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」,一曆眼根也不例外。這樣說起來形象多麼重要,出家人的形象是沙彌律儀、比丘律儀,在家人的形象是菩薩律儀。所以我們要是把戒律疏忽掉了,佛法就沒有了,佛法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的內容。
誰承擔這個罪過?出家的學生,你們要承擔這個罪過。因爲佛法佛是咐囑給出家的比丘,正法住不住世問題都是你們,所以不是菩薩,菩薩不現出家相。你們看看許多菩薩的變相圖,觀世音菩薩示現在家相,文殊、普賢示現的是在家相,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。佛法能不能住世就看這些出家人,你們能不能把佛法落實?能不能夠真正做到像佛所說的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?這句話真正做到了,正法久住,你的功德無量無邊;實在做不到,給諸位說,出家人的團體不如在家人的團體。在家我們見過,我接觸得很多,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菩薩,他主持「臺中佛教蓮社」,在家人的道場,臺中「慈光佛教圖書館」是在家人道場,講經念佛。他們共修的法會一個星期一次,一次講經、一次念佛,叁十八年不間斷。爲什麼不天天講、天天念佛?因爲都是在家居士,自己有家庭、有事業,天天聽經沒有時間,天天念佛也沒有時間,一個星期共修一次,大家在一起念佛、聽一次經,這是在家道場。
我們在國外,建立許許多多淨宗學會,也統統是在家人道場。最近四年我們住在新加坡,住在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」、「新加坡淨宗學會」,也是在家居士道場。現在這個時代在家的佛教興旺,還有一點正法,出家道場難了。今天在此地,你們大家已經出家了,希望你們替佛教爭一口氣,爲釋迦如來、爲阿彌陀佛、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爭一口氣,好好的認真學習。如果覺得實在不行,還俗,把這個道場改成在家道場,爲什麼?你不墮叁途。還俗沒有過,也沒有罪。我跟大家講的話句句是真實話,這個道場歡迎真正出家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。韓館長往生之前她有十二個願望,其中就有希望出家人像一個出家人,在家人像一個在家人,這個話的意義深長,這是真正的護法。
「于化不定權實二邊」,化是教化。教導衆生,有權有實;權是善巧方便,實是與性德相應。這個一定要隨順機宜,恒順衆生的根性,接引大衆、教導大衆要契機契理。法身菩薩接引上上根人,那完全是此地清涼大師注子裏頭所說的。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境界,我們今天面對的跟我們一樣都是博地凡夫,我們學了這些大乘經怎麼樣應用,也就是怎麼樣學習,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,這不能不知道。最高的原理原則是兩邊不住,『放眉間光』。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裏頭,我們一定是離惡住善、離邪住正、離迷住悟,這就對了。要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經教裏面的教誨,這就對了。經教裏面教誨是正法,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邪念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一句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