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構,這稱寺。寺是辦事的機關,跟廟完全不一樣,廟是祭神,祭鬼神,寺是辦事的機關。現在大家不懂這意思,把寺都看作廟,現在讀到、看到這字的時候意思都想錯,那這是沒法子,我們不能不改變。現在我們道場用“學會”,用現代的名詞,讓大家看到不至于迷惑。我們今天也用一個“寺”,人家一看這是宗教,這是迷信,這裏頭搞迷信。不懂得本來的意思,所以一定要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就是一定要上課。
“或然油燈”,油燈是代表光明,一定要懂意思。看到燈就要想到我的心地要光明,不但心地要光明,而且要舍己爲人。油燈,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,油燈表這個。供佛供油燈,不是佛要燈,燈是表法。油燈、蠟燭,表法非常明顯,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爲社會、爲衆生,舍己爲人,我們要服務,盡心盡力去做,絕不求報酬。如果要講到報酬,那你就不是學佛,你就不是服務衆生,你是買賣交易。這是佛教給我們,每一個人都能有這願心,都能有這共識,這世界當然是長治久安,自然是興旺繁榮,人人都過幸福的日子,每一個人都不爲自己,都能爲大衆、爲社會,世界才祥和。誰去做?佛菩薩帶頭做,我們做佛弟子的人跟著做。所以佛法裏頭不許有自己的意思,什麼道理?自己的意思就是六道輪回的意思,有自己的意思就有我執,我執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六道輪回,無我六道輪回就沒有;有我就有六道輪回,無我就沒有六道輪回。佛教我們是真實法,我們無量劫來迷戀在生死六道,佛把我們喚醒,叫我們要覺悟。真正覺悟我就沒有,你才能脫離叁界、六道,沒有我。
所以我勸大家,沒有我,我們活在這世界上幹什麼?演戲。怎麼個演法?經本就是劇本,照著劇本演,就沒有我的意思,照劇本。劇本上叫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怎麼做,叫我們哪個不可以做,我們就不做,完全依照劇本演戲。佛說的一切經就是劇本,佛照這個本子演,菩薩照這個本子演,所以他們在這世間叫遊戲神通。你問他有沒有自己意思?沒有。經是佛講的,這是不是佛的意思?不是。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是否定,佛沒有講過經,沒有自己意思,那經典到底是什麼?經典是自性裏頭本來如是。所以我們這樣過日子是過自性本來的生活,自性本來的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,哪裏有自己一點意思。永嘉對六祖講得好,“分別亦非意”,執著亦非意;分別、執著不是自己意思,什麼意思?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衆生這麼分別,我就依你的分別;衆生這麼執著,我依你的執著;我自己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,所以分別、執著皆非意,那多自在!無我,無我就無生死,統統是表演,是演戲。要明白這道理,這才是佛家的事實真相,也講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你要不肯演戲,你就搞六道輪回。佛菩薩遊戲神通,我們學佛也要學遊戲神通。所以懂得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,我們在一段經文、一句經文裏頭,應該怎麼樣學習,如何落實到生活上,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“或施常住”,“常住”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道場裏面的基金,道場裏面經常這些費用。修道人四衆同修生活所必需,這是屬于常住,這是真實的功德。社會大衆現在還搞不清楚,這個可以緩一步,我們已經學佛的同修,四衆弟子當中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講清楚,不能不講明白。只有你清楚明白,我們才能夠帶頭去做,才肯去做,堅定的信心毅力,決定不會動搖。他這個注解裏面好,造像,《造像福報經》引用這個;《雜寶藏經》裏面說到建寺的功德;燃燈,《施燈經》裏面,諸位自己都可以去看。請看下面經文:
【如是叁白病人,遣令聞知。】
這是在病人還清醒的時候、還明白的時候,要跟他說叁遍,這是加強加深他的記憶。實在如果病人病重的時候,應當怎樣?每天給他說幾遍,讓他有很深的印象,這樁事情要緊,使他知道他自己做了一些功德利益的好事,對他死後去處有很大的幫助。這是說清醒的。下面說:
【假令諸識分散,至氣盡者。】
諸識分散就是不醒人事,這個時候你跟他說,他沒有反應。前面說他意志還沒有分散的時候,你跟他講他點頭、他知道。如果精神更好的時候,他懂得,他也會說他歡喜。到體力非常衰弱,不能說話的時候,他懂得他會點頭,他給你暗示。到諸識分散的時候,他就沒有知覺,沒有知覺還要說,到斷氣的時候。
【乃至一日、二日、叁日、四日,至七日已來。】
就是他斷氣之後七天,還是要常常給他說,爲什麼?怕他的阿賴耶識沒離開,這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
【但高聲白,高聲讀經。】
每一天讀經,給他讀一遍,或者讀兩遍。讀經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真誠心、恭敬心,一定要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不間斷就是這一部經要一次讀完,不要分做幾段,分做幾段當中就有夾雜,效果就低了,就差很多很多。讀經的時候決定不能有任何事情來幹擾,這一點很重要。如果在家裏面讀經,最幹擾的是電話,讀經的時候最好把電話拔掉,不要有任何人打擾你,你用清淨心來讀,你才能收得到效果。平常如果常常有幹擾,讀的時候常常間斷,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,使我們經慢慢念得比較熟,是幫助熟悉,是在練習階段,這沒什麼大作用。這時候讀經要求不夾雜、不間斷,等于說打仗一樣,這不是練習,這是一定要求得真實的功德效果。
所以一定要曉得,平常練習那又是一樁事情—熟悉;平常讀是熟悉,那個時候中斷沒有關系,有事情去辦事,沒有事念個一段,常常讀常常熟悉它。熟悉之後,真正講修行,每天一個時候讀經,決定不能有幹擾。讀經我以前曾經跟諸位講過多次,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;這個讀經也是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,所以它是屬于修行的功夫,修學的功德,這跟平常讀經不一樣。由此可知,這種讀經的利益,比講經的利益功德大,講經實在講是修福,不是功德;讀經是功德,講經是福德。功德裏面有福德,福德裏頭沒有功德,這都是一定的道理。講經裏面如果要有功德,那是另一個境界,古人常講隨文入觀,那是功德。你講這段經文,自己確確實實入這個境界,這是功德;如果入不了這境界是福德,入這境界是功德。由此可知,都在個人自己。
【是人命終之後,宿殃重罪,至于五無間罪,永得解脫。所受生處,常知宿命。】
這利益就太大太大,真正不可思議。許許多多人讀到《地藏經》,說《地藏經》這麼大的利益,造作極重的罪業,好像念一部經太容易了,就能夠叫他脫五無間罪業,沒人相信。你不相信,你讀這經的時候你有懷疑,你讀的時候還有妄想存在,你又有夾雜,所以收不到效果,愈相信自己這個見解沒錯。都認爲佛經裏面講的功德利益好像太誇張,好像是勸人在讀,實際上得不到這種利益。這是凡夫心,凡夫妄想測度佛菩薩的知見,這就産生很大的過失。我們要知道罪福都在一念之間,你一念轉過來,就從地獄裏面轉到佛境界,淨土法門平等成佛就是這個道理。阿鼻地獄的衆生,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都能成佛,關鍵就是那個心真的轉過來。
極惡的心轉變成最極清淨心,你要問能不能轉得過來?能。在理論上是決定能,爲什麼?妄念是假的,妄想是假的。馬鳴菩薩說得很好,“不覺本無,本覺本有”,那怎麼轉不過來?不覺就是妄念,阿鼻地獄是不覺,不覺本無,只要你真的徹底覺悟,本來無,一下就舍幹淨,一下就斷幹淨,本來有的立刻就恢複。所以從阿鼻地獄超生到圓滿的佛道,都在一念之間,問題就是你一念轉得過來轉不過來?這有理論根據,不是隨便說。讀這一部經真正能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一口氣念完,這一念之間就轉成佛道。所以這一念之間是戒、定、慧叁學圓滿,以這樣的功德超度業障深重的人,他真得利益。
此地所講,“所受生處,常知宿命”,讀經的人的功德那就太大,那就不止;這裏“所受生處”,或是生到人間,或是生到天上,這種超度,最高只能到忉利天,爲什麼?憑別人的福,享別人的福,只能到忉利天;自己修行,那就不止。所以我們從古往今來我們所看到,寶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到忉利天,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。大家現在拜梁皇忏,梁皇忏忏儀就是寶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,生忉利天。我們在此地看到光目女、婆羅門女超度她的親人也是生忉利天,福報最大只能到忉利天,忉利天向上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,沒有自己修行的功夫,單靠別人的福報不行,福只能到忉利天,四王天、忉利天。
“所受生處,常知宿命”,知宿命有個好處,好處而且很大,曉得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。知宿命的人決定不敢造惡業,因爲他知道惡有惡報,善有善果,他會斷惡修善,他知道認真去做這些積功累德的事情,所以知宿命有這好處。由此可知,修行要憑自己健康的時候,有體力的時候,認真幹,真是修自己的圓滿功德,而不是得七分之一;這是別人修,他得七分之一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二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