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叁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本,《科注》卷中第四十九面,請看經文:
【何況善男子、善女人,自書此經,或教人書。或自塑畫菩薩形像,乃至教人塑畫。所受果報,必獲大利。】
前面所說是家親眷屬、親朋好友在他臨終之前,用他的財物代他修福,他得的福報就非常殊勝。如果在自己健康的時候能夠自己修福,那當然果報就更殊勝,這一段說這個理。“何況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“書”是書寫,在古時候印刷術還沒有發明,經書跟佛菩薩的形像多半是書寫、彩畫。多寫一部經,世間就多一部經典,就能夠爲一些衆生做佛法的增上緣,所以這功德非常之大。佛不住世,佛法能夠久住世間一定要靠經典,經典要有人去護持流通,流通經典、護持佛法這功德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是屬于第一。因爲唯有佛法能令衆生覺悟,能令衆生破迷,破迷開悟這才能得無量福報。佛誠實的告訴我們,一切衆生真實福報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,可是你要不覺悟,你的自性是被蒙蔽。雖有福報,就像寶藏一樣,藏在深山、藏在地底下,雖有你不得其用。你家的房子就建築在金礦的上面,下面是無盡的金礦,你沒有開采,你還是要受貧窮果報,你不能得受用。所以佛法就是教人開智慧,把你自性的寶藏開發出來,那個福報無有窮盡。
佛法中教人修福,修福是什麼原因?你沒有見性。沒有見性要享得福報,那怎麼辦?只有靠修。所以修的這個福,得到這個福,不是自性的,自性才是無有止盡。像我們在淨土經裏面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那是自性的福報,《華嚴經》上講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也是自性的福報。諸位要明了,如果我們開悟,破迷開悟,明心見性,像華藏、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就現前。當然說得容易,實在是做上來有困難,我們在沒有見性之前要享得福,唯一方法要靠修,你修得多你福報就大,你修得少你福報就小。
而修福在佛門當中是最爲殊勝,但是在此地我們要有智慧辨別;佛門,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說到,我們末法時期是“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”,這就是提醒我們,在這時期有假的佛法,有冒充的佛法。假佛法、冒充的佛法,這裏面種福比較上困難,不是說沒有,在理論上講有,可是你得不到受用。只是在阿賴耶識裏頭種下種子,什麼時候能夠享受到,太難了;經上有例子說,無量劫之後才享受到。如果我們種的福,現前就能得享受,你就要認識清楚真的佛法,真的佛法道場,真正修行的大衆,不論是出家衆、在家衆,真正有修行,供養就得福。所以大家也不要有一個成見,一定要出家衆我們才對他恭敬,在家衆就差一等,世間往往有這種錯誤的分別。一定要曉得在家同修裏面也有修得很好,諸佛菩薩示現在家身分很多,這道理一定要懂得。凡是對社會、對地方、對風俗教化有一定影響力,這樣的好人、善人、賢人,我們都應當供養,都應當向他學習,這個才對。
自己肯寫經,現在不需要寫經,現在印刷術發達,科技發達,現在印經就好。我們選擇好的本子,好的注解,大量的印刷流通,所以現在修福比古人確實要來得方便。現在人修福比不上古人的果報,那是另有因素。因素是什麼?心地沒有古人那麼虔誠、沒有古人那麼恭敬,沒有古人那麼懇切,做的事比古人做得多,得的福比古人少,這就是印光法師所說,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”。現在我們所做的事,超過古人百倍、千倍都不止,可是得福不如古人,那就是古人的誠敬有一百分,我們現在誠敬只有一、兩分,所以要懂得這道理。假如我們有古人同樣的誠敬心,現在修福必定超過古人百倍、千倍,你得的福報也是百倍、千倍,不可以不知道。所以好多機會當面錯過,真正可惜!這是講流通經典。
下面塑造佛像,現在塑造佛菩薩形像方便,現在可以做模子,一個模子做好了,可以能夠做幾千尊佛像、幾萬尊佛像,成本低。現在是機械化,從前是手工藝。要是彩畫,印就更方便。所以要懂得我們如何能夠趕得上古大德,那一種真誠恭敬心,那一種懇切利益衆生的心,你就能得大利,“所受果報,必獲大利”。我們自己做,教別人做,自己如果沒有因緣,條件不具足,我們勸別人做,利益都是很大。
我們翻開注解第五十面第一行,青蓮大師注解裏頭引用《涅槃經》一段話,這段話很重要,我在這裏念一念,大家聽聽。《涅槃經》上說,“于惡世中,書寫經卷”,我們現在講印經,“亦勸他人令得書寫,具足能解,盡其義味”,不但自己流通經書,對于經書裏頭所說的意思也都能通達,都能明了。這是寫經。“塑畫形像”,底下講造像,造像是塑像也好,畫像也好。《造像經》裏頭說,“作佛菩薩形像,其福無量,無窮盡時,不可稱數”。這兩小段都是經上說,果報福德真正是無量無邊。經裏面說,“具足能解,盡其義味”,這兩句話很要緊,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果報的事實,你才肯真做,沒有懷疑,真誠恭敬心去做。
現在社會佛法確實衰了,爲什麼會衰?沒有善知識教誨,經典雖然流通量很多,沒有人講解。他只有讀誦,他讀誦不能理解,他也曉得造像好,也發心造像,可是遇到一些惡知識,告訴他:你這是迷信,你這沒有功德;他聽了之後很容易退心。如果這惡緣很廣,遇到一個人,一個人這個說法,遇到兩個人,兩個人也是這個說法,再遇到四、五個人都是這個說法,他的信心就動搖。可不可能遇到很多人都是這個說法?很可能。佛說,“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”,你遇到十個、八個有什麼希奇。遇到一百個、一千個都是這說法,你怎麼辦?這時候我們到底相信佛的話,還是相信大家的話。一定要懂得經義,這很重要。我們明白,我們有義務宣揚,有義務把佛經的真實義,不厭其煩講解給別人聽。幫助人覺悟,堅定他的信心願心,成就他自身的福德利益,這是爲他好。
佛法一切爲衆生,決不是爲自己。諸佛菩薩決定沒有成見,決定沒有自己的意思,佛說一切經有沒有自己意思?沒有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一句一字是自己的意思。如果說是自己的意思,這是凡夫,凡夫才有自己,自己是堅固的我執,我執沒破,六道輪回的凡夫,他怎麼能說法?佛是我、法兩種執著都斷盡了,他哪裏有我,哪裏有我的意思。既然沒有我,沒有我的意思,佛經是怎麼說出來?佛經怎麼說出來,實在講經卷一展開第一句話就告訴你,“如是我聞”。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自性的流露,這才叫如是;“如是”是從真如自性裏頭流出來,真如自性是生佛平等。佛經從他自性裏流出來;換句話說,也是從我們自己自性流出來,這麼一回事情。所以它真實不虛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到我們將來明心見性,佛法常講“證”,信解行證,你證什麼?證明佛所說的一切經,是我自性流露出來,這叫證果。佛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沒有兩樣,是一不是二,就證明這樁事情。生佛不二,衆生跟佛不二,是一。
佛已經見性,我們現在沒見性,我們聽佛所說的話就是順自性,絕對不是被釋迦牟尼佛牽著鼻子走,不是。你依教奉行是自性性德的顯露,佛的教誨才真正達到高明,真正達到至善圓滿。在學習過程當中,一定要懂得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,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如何能叫這事情做到至善、做到圓滿;至善是決定不違背性德,不違背理,叫契理,至善;圓滿是契機,機是現前的大衆。我昨天召集念佛堂領衆這些法師們,我告訴他這道理,如何把念佛堂做到至善圓滿,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,契理不違背經教,依照經教原理原則、方法來修學;契機,一定要大衆在念佛堂,念得能生歡喜心,念得很如法。一定讓他能夠伏煩惱,滅我們不說,一定在念佛堂把煩惱伏住,能夠與一心相應;一心的境界達不到,至少也是功夫成片。在念佛堂時間裏面沒有妄想,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
所以要顧慮念佛每一個大衆,要常常關懷他,常常去問他:你對念佛堂有沒有意見?有沒有覺得不甚妥當地方?請大家提出意見,我們認真來改進。天天要發現自己的缺點,天天要改進過失,一天不改進就一天沒有進步。過失往往自己看不到,別人看到,別人看到又不說,那怎麼辦?只好我們去請教。我們要歡喜聽過失,勇于改過,這是佛教給我們修行的原則,重要的原則,這叫忏悔法門,這叫精進法門。知過必改,歡喜別人提供意見,他們的建議、他們的批評,我們要認真反省,改過自新。這道場才有前途,這道場才能成爲世間模範的道場、典型的道場,我們在這裏面才真正能夠有成就。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,世出世間成功的人,真正成功的人,無一不是這樣修學。他縱然有成就,不願意聽別人的建議,固執自己的成見,他事業做得再大不能長久。唯有尊重大衆的意見,他的事業才能長久,才永遠不敗。這道理,世出世間聖人都教導我們,我們一定要記取。再看下面這段經文:
【是故普廣,若見有人讀誦是經,乃至一念贊歎是經,或恭敬者。汝須百千方便,勸是等人,勤心莫退。能得未來現在,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。】
這是勸修。看到讀經的人,看到對于叁寶恭敬的人,一定要鼓勵他、要贊歎他。這種鼓勵、贊歎,不但對他有很大的利益,實際上也是教誨一些無知之人。他們看到這個人贊歎讀經、鼓勵讀經,能啓發他的信心。所以勸一個人就是勸許許多多人,果報的殊勝不可思議,所以他才能夠得未來、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。這是我們常講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不可思議功德是從這邊說的。如果這個人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這叁者都具足,他這一生就成就,這是相當不容易。但是不是沒有,五濁惡世末法裏面也照樣有。善根劣者,雖然現前不能得益,金剛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裏面,我們現在人所謂是種在你印象當中,你印象很深刻,永遠不會抹滅。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