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一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一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經本《科注》卷中第叁十九面,看經文:

  【複次普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對菩薩像前,作諸伎樂,及歌詠贊歎,香花供養,乃至勸于一人、多人。如是等輩,現在世中,及未來世,常得百千鬼神,日夜衛護。不令惡事,辄聞其耳,何況親受諸橫。】

  看這段。在《地藏經》上我們看到供佛的方式有很多種,這地方是以“伎樂”,“伎”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歌舞、音樂。在大乘佛法裏面,在古代我們所看到,世尊弘法變相圖裏面許許多多,世尊在講經說法諸天載歌載舞來供養。這些事情小乘佛法裏頭決定沒有,像“八關齋戒”、“沙彌戒”、“比丘戒”,決定禁止歌舞的場所。可是大乘菩薩就不一樣,非常明顯能夠看到,小乘是對保守的社會,對保守人佛所設施的善巧方便;大乘佛法是對開放社會,是對一些開放這一類衆生。這就說明佛確實沒有定法,沒有一定的法,佛教化衆生都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我們在《華嚴》裏面特別談清楚這些地方,他的確是應機。

  當然佛有智慧、有德能,看一個衆生能夠看無量劫前的因緣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所以佛攝受衆生是圓滿的四攝法。四攝法末後利行、同事,同事這就開放,如果不開放的話,怎麼能跟衆生同事?這是高度的智慧,甚深的禅定。他能夠順衆生,能夠在其中誘導衆生,讓衆生覺悟、讓衆生回頭,改邪歸正,斷惡修善,佛有這個能力。如果自己沒有智慧、沒有定功,也要學這樣子很難抗拒外界的誘惑,許許多多人定慧不足,被外面境界誘惑而退轉,而喪失道心,比比皆是。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每一個時代都有。出家人墮落,出家人還俗,其實還俗比墮落還要好,他舍出家人的形象,去還俗做在家修行人,也不錯,也能成就。所以在佛門裏面出家還俗,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,也是一個好現象,我們不能拿另外眼光去看,我們自己就有罪。像現在小乘國家他們有短期出家,在泰國連國王都要出家叁個月,叁個月之後再還俗,這是接受佛教教育,過佛教的生活,對社會決定有好處、有幫助。

  這段是說明以歌舞、音樂供養菩薩所得的福報。前面一段是講供養,後面一段是講他得福。從這段經文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,引伸到以藝術的方式來弘法利生。在《大藏經》裏面,我是在《嘉慶藏》裏面看到,《嘉慶藏》是明朝時候編輯,《藏經》裏面有厚厚的,現在是用精裝本,大概有這麼厚兩冊,內容是什麼?全是歌詞,譜上曲,歌詞譜上曲,都可以演唱。由此可知,古時候用這種方式來勸化衆生很常見,因爲衆生喜歡接受這種方式。編成劇本來表演比較少,爲什麼?條件要多,不是一個人、兩個人可以能夠做得到。一、兩個人用歌唱,兩個人這種表演,民間的藝術,在古時候是很常見。

  特別是在法會當中來表演,因爲法會的時候人多,以這種方式來宣揚佛法,以這種方式來勸化衆生,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法。《地藏經》如果我們將前面光目女、婆羅門女這些故事,以歌舞、戲劇這種方式表演出來,效果比我們在講臺上講經效果大很多。這個理念希望同修們要記住,我們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如果條件具足,大乘佛法要搬上舞臺;如果能夠編成電視連續劇,在電視臺廣播,你想想看教化多少衆生?普遍受到大衆的歡迎。這是我們應當要想到。

  在古時候劇本裏面,古德也有編輯,我看到的是平劇的劇本《歸元鏡》。這裏面是叁個故事,都是我們淨土宗,第一段是慧遠大師的故事,第二段是永明延壽大師的故事,第叁段是蓮池大師的故事,編得好。它是以平劇方式,在舞臺上表演。演員那就是菩薩,就是在講經說法。上一次遊本昌居士到新加坡來訪問,來看我,特別提到他願意用藝術的方法來幫助佛教;我說錯了,不是幫助佛教,你不是幫助法師,你就是大法師,你就用這個方式弘法利生,這才是正確。所以他計畫這一次第二集推出來之後,第叁集他要演濟公說法,正式當大法師。我們非常期望他的願望能夠實現,也歡迎他來演地藏菩薩。過去我聽說電影裏頭拍觀音菩薩、地藏菩薩,但是沒有按照經文經義來表演,按照經義來表演才真正是利益一切大衆。

  這段經文裏面關鍵的字眼,還是“善”字,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還是在“善”字。可見得他歌舞表演的目的是勸化衆生,而不是營利,現在世間種種娛樂的目的都是在營利。如果利潤欠佳,他就不肯做,表演一定要賣座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的用心就不一樣,他的目的是教化社會,目的是宣揚佛法,利益衆生。關鍵的字眼在此地。“能對菩薩像前,作諸伎樂,及歌詠贊歎,香花供養。”下面“乃至勸于一人、多人。”最好是利用法會場合,古時候常有,佛菩薩節日都演戲。演戲是有根據,這經文上就有。但是看你是演的什麼戲?演戲的內容,演戲目的之所在。如果演戲目的是招攬信徒,那就錯誤。目的一定是用這種手段來講經說法,普度衆生,這就善了。關鍵就在這一點。

  我們要談一談,他究竟得到一些什麼功德?他好處從哪裏來?現在世間一般人,把佛法這些作爲都看作迷信,于是他們觀念當中,修福應該在哪裏修?應該多做慈善事業,多幫助社會貧苦的衆生、年老的衆生、殘障的衆生、多病的衆生。做這些慈善事業,國家政府獎勵,社會大衆贊歎,我們佛教一個法會,在這裏面演一場戲沒有人重視。在他們眼光當中,哪能跟社會慈善家相比?我們這在迷信,我們這在斂財,給社會都是很不好的印象。這些事情我們不敢說沒有,但是真正佛法一切的設施,它都是教學的目標,將教學跟藝術結合成爲藝術的教學,這是教學手段裏面最高明的,達到登峰造極。世尊時時刻刻在提倡,我們在一切經裏面,哪一部經都重複很多遍,佛陀教我們“受持、讀誦、爲人演說”,演就是表演,我們要了解世尊的意義。

  昨天我們在華嚴會上講到主藥神,順便談到修福,因爲主藥神是爲人治病。世間有叁種人不生病,要知道最高明的大夫,是可以令人不生病,這大夫才高;病了給他治病,不算高明。如何能叫一切衆生不生病?佛是大醫王,佛有能力。這叁種人是:第一種人是有福報的人,所以你要會修福,有福的人不生病;第二個是有定功的人不生病;第叁個是有智慧的人不生病。那個慧不是我們世間聰明智慧,佛家講的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爲什麼說這叁種人不生病?這叁種人能夠把生病的因素給它止住。有福報的人,生病的因素少;有禅定功夫的人,能夠把生病的因素控製住,讓這些因素不起作用,所以他不生病;開悟、明心見性的人更不得了,把所有疾病的因素,像現在化學一樣,把它化解都變成智慧,都變成功德,所以他們不生病。這道理、事實真相唯有佛懂得,佛教導我們,我們要相信。所以佛法是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,理論圓滿,方法巧妙,佛經上講善巧到了極處。

  可惜我們學佛的同修們愚昧無知,體會不到佛的心意,不了解佛教化衆生的方式,雖然學佛依舊得不到佛法的利益。說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是講現在,可是真實的利益、深遠的利益都得到。報不在這一生、不在這一世,因此世間人也就不能相信,對于供佛這樁事情他也就看輕,也就疏忽。學佛的同修我們常常聽到,古德常說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一曆眼根也永爲道種;根是六根,六根是用眼根來做代表,說眼根是六根都說到,要曉得這意思。講一根你就執著在一根,你就難教,世法教學還講求舉一反叁,聞一知十。楞嚴會上講六根,佛也只講一個,講一個見性,十番顯見。你懂得十番顯見,同樣道理也就顯聞、顯覺、顯知,全都有了。

  所以說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,我們統統就明白了,眼見也是道種,身觸也是道種,舌嘗也是道種,鼻嗅依舊是道種。這樣你才曉得佛法裏面造像,造佛像的功德大,《大藏經》裏面有《造像功德經》,果報不可思議。你要問爲什麼?塑造的像傳之久遠,彩畫的像令人見到種下成佛的種子。他見到佛像、菩薩像,將他阿賴耶裏面含藏十法界的種子,菩薩法界、佛法界的種子,他就現一次行。世出世間一切功德、福德,還有哪一種能比這個更大?每一個衆生阿賴耶識裏面,十法界的種子都充滿,我們在十法界哪一個法界去受生,過哪一個法界的生活,那就要看你臨命終時最後那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個什麼念頭。如果臨終一念是念佛,他就到佛法界,臨終一念是念菩薩,他就到菩薩法界,明白這道理才曉得佛門當中修福是不可思議。造像的功德哪裏是迷信?不但不是迷信,真實智慧,無量的福報。這一尊像不但令自己得福,凡是有緣見到的人,都引發他八識田中佛菩薩的種子,見一次就像閃電一樣放一次光。要知道放這次光,非常希有難得,因爲他要不得人身、不遇佛法,他沒有這緣,沒有這機會;八識田中雖然有佛的種子,沒有緣把它引發出來。

  造福的人,前面講塑造佛菩薩形像,彩畫佛菩薩形像,能夠引發許許多多衆生,阿賴耶識裏面最寶貴的光明,這光明要常常引起,他修行證果的距離就縮短。他要成佛、成菩薩,諸位想想度多少衆生?他所度的衆生,我們在因地上給他修的這點福,我們就沾他的光,跟佛菩薩有緣。何況自己修行,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,恭敬作禮,香花供養,表演給別人看。尤其是不相信的人,他看看我們這些人,我們不迷信、不愚癡,也不傻、也不呆,見到佛菩薩形像爲什麼那麼樣的禮敬?他見到,有時候他也發問請教,你爲什麼這樣作法?這就機會教育,你就可以給他說明這功德利益,這屬于機會教育。中國佛教寺院幾乎每一個縣市,乃至于鄉鎮道場林立,有曆史、有藝術價值這些道場,現在國家開放做觀光旅遊,你要曉得這功德多大?許許多多外國的觀光客,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接觸到佛法,沒有見過佛菩薩形像,他到這地方觀光旅遊見到,阿賴耶識佛菩薩種子種下去,利益的殊勝,我們沒有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一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