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你智慧開了,你就不會犯這個錯誤。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重要!

  

  所以我們怎樣能把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初信位的菩薩,了不起的功德!我們曉得,初信位斷證的標准是要斷見惑,我們就從見惑最粗的這些相,這五種,第一個身見,身見不是說這個身不要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。因爲執著這個身是我,你會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那你是凡夫。不再執著身是我,身是什麼?身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工具,我把這個身當作服務一切衆生工具來看待就對了,念頭就轉過來了。我要好好的保護這個工具,多爲一切人多做一點好事,所以養身不是爲自己,是爲衆生,爲正法久住。我們要有純正的目標,然後才能做佛事。佛事是覺悟一切衆生的事業,叫做佛事。

  

  我這一生走的路子,你們同學都很清楚、都很明了,我從事于教學,是教員的身分。佛教是什麼?將來這邊許許多多本地人跟我們接觸的機會愈來愈多,他們都會問「佛教是什麼」?我們要有正確的回答: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是道德的教育,是倫理的教育,是覺悟的教育,就是破迷開悟的教育、離苦得樂的教育,你這樣跟人家解釋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身分就是教員的身分、職員的身分,教員是弘法,職員是護法。這是一個學校,我們今天用這個名稱「學院」,這個名稱好,名副其實,我們在這裏學、在這裏教,教學相長!我的工作每天在這裏上四小時課,上課之外我讀經念佛,這是我自己本分的事情。我這個工作幹了四十四年,這四十四年確實有一些影響力。

  

  早年好象是在一九八叁年,我第一次在洛杉矶講經,正式講經的時候是八叁年,八二年到洛杉矶去做過一次講演。講經的時候有一位居士坐著輪椅,我看他每天一堂課不缺都來聽經。以後我認識他了,翁陽春居士,他是個算命的,跟夏景山老居士同學,同一個老師。夏老學看風水,他學算命,一個老師傳的。翁居士給我算過,他告訴我:「法師,你這個命裏頭沒有官印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「你在世間法裏面要不出家,你命裏頭不會作主管,出家你也不可能作主持,你命裏頭沒有官印。」我說是的,我說我對這個沒有興趣,我說我一生就想作教員,我不想作校長,我不想擔任任何這些職務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是這樣的,一生從事教學工作。我還有一個好朋友、老同學傅樂成,都已經過世很多年了,臺灣大學曆史系的指導教授,曾經也是一生教書,讀書教書。有一次臺南成功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,他做了一個學期,辭職了,回來告訴我:「簡直不是人幹的!」教書多清高,做這個職務今天這個人來找你,那個人來拜托你,受不了!幹了一個學期,嘗了這個滋味,回來說不是人幹的。我們這一幫人志趣都在教學,行政業務我們從來沒有涉獵過,所以心地比較容易清淨。盡量避免外界的幹擾,這裏頭有樂趣。

  

  翁居士給我算命,他說:「法師,你的影響力很大」,那個時候我聽了都不懂,我說我沒有什麼影響力,他說:「你命裏頭影響力很大!」現在我們看出來了,特別是在中國大陸,真的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力,在全世界!我把我這一點影響力供養給學院,希望在這個學院所有的同學,無論是弘法、無論是護法,你們好好認真在這裏學習。我這一點影響力供養你們,足夠你們用的。所以在此地,無論做什麼事情,財用上不會缺乏。你們如果好好學,智慧會天天增長,爲什麼?天天在熏習。我在任何地方,實際上現在就叁個地方,香港、新加坡都有攝影棚,我們這都連線的,在香港講經或者是在新加坡講經,這邊網路上統統都能看到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講這麼久了,許多同修聽已經聽出味道出來,這是個好事情!實在講這部經聽多了,你的心量自自然然就拓開,自私自利的念頭自自然然就少了,有這個好處。過去起心動念總是爲自己想,《華嚴經》聽久了之後,起心動念會替別人著想。佛法重視熏修,這一個方式我們現在嘗到味道了,你聽這個經,你的境界會不斷向上提升。但是我一再勉勵同學,根本不能舍棄,根本是持戒念佛。一定要落實《弟子規》跟《沙彌律儀》,這兩樣東西做不到,你聽《華嚴經》縱然聽完了,你所學得的是佛學,你不是學佛。爲什麼?你有學問智慧開了,好象是開了,其實那是聰明,屬于記問之學,你沒有德行;換句話說,對于了生死出叁界,你沒有把握。

  

  儒家教學,孔老夫子他四門功課頭一個是德行;佛家教學,頭一個課程是斷煩惱,一個道理!如果我不斷煩惱去學法門,不能成就,對于你聰明智慧是有一點幫助,對于你德行一點也沒有幫助。如果起了副作用,那就變成貢高我慢、目中無人,狂慧!真正有智慧的人,智慧愈高愈謙虛,能力愈高,表現出來的愈是謙卑。你看看孔老夫子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,對于乞丐、對于貧窮無依無靠的人,一絲毫傲慢都沒有,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。還有一些傲慢的念頭,那是煩惱習氣,在什麼地方磨煉?在人情事理當中去磨煉。尤其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是大乘學人第一個修行的道場,在這個地方成就我們的真實地位。所以一定要努力,把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初信位的菩薩。煩惱雖然沒斷盡,生凡聖同居土,決定是凡聖同居土裏頭上輩往生,我們一定要爭取。如果有這個基礎,這個基礎完全落實了,你再聽《華嚴經》,依《無量壽經》修學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在上面幾土,方便有余土,最高的到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也有九品,我們能生在實報莊嚴土的下輩下叁品,能爭取得到。必須有真實的德行,這個東西不能搞假的,我們在一起互相勉勵、互相警策。

  

  有一些在家同修,偶爾到這邊來參學的,我們一律平等待遇。他到這邊來住十天、住半個月,住二、叁個月我們都歡迎,這個緣分不容易,確實古人所講的「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」。更高的地位我們不敢談,我們先取得第一個地位,初信位,所以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把這個錯誤的念頭也就是錯誤的見解,一定要轉過來。身不是我,身是服務一切衆生的工具,我不能夠糟蹋這個工具,我要好好的保養這個工具,充分發揮它服務的能力,決定不是爲自己。首先把這個念頭轉過來,破身見;然後再進一步破邊見,邊見破掉了,心就清淨。邊是兩邊,現在世間人所講的相對,相對就是邊見。我跟人相對,有這個見解「我總比別人強一點」,我慢就生起來了。真妄是一對,邪正是一對,長短是一對,大小是一對,這種見解都叫做邊見。怎樣離開邊見?邊見是離分別執著,特別是離分別,于一切法裏頭我們用平等心看待,不起分別,希望一切分別心愈淡愈好,了解事實真相。《楞嚴》上講得最好,說到十法界依正莊嚴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邊見就不存在了。

  

  見取見跟戒取見是成見,執著裏頭生的,我們對于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這兩種見就沒有了。邪見除了上面講的四大類之外,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。如何能擺脫掉?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佛陀教誨,這五種見逐漸就淡下去了。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實在比小乘高明,比小乘簡單容易,不能不做。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佛門的《沙彌律儀》,這是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也是普賢菩薩十願裏面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。要知道世法跟佛法是一法,破壞世間法就是破壞佛法的形象,佛法在世間絕對沒有破壞世間法的。佛這個話在經論裏面講得很多,所以對于世間的人情世故,我們不能不尊重,人情事理我們不能不懂,所以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有道理!第十句:

  

  【一切菩薩智海】

  

  『智』是般若智慧,包括權實二智。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通達明了,這是實智。權智是辦事,與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接觸,處理得非常恰當,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合情合理合法,做得樣樣圓滿,這個智慧叫權智;在佛法裏面又叫做「善巧方便」,巧是巧妙,善是恰到好處,做得非常圓滿,令一切衆生皆大歡喜,這是智慧。權智是智慧的起用,那個作用是沒有一定的,要看對什麼樣的人、對什麼樣的事、在什麼樣的時節因緣,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。譬如李金友居士他在古晉建了一個高爾夫球場,環境非常優美,我們背後這個景就是他山上的。在他那個山上,每天早晨看雲海。我去過兩次,每一次大概在那邊住一個星期,那是一個非常高級的球場,面積五千英畝。山莊裏面的道路有十六公裏,他裏面建了一個旅館,招待全世界喜歡打球的朋友,旅館收費也很可觀,每天收費是美金叁百元。但是他的山上是完全素食,有很多人給他建議:「你完全素食,有很多人不來了。」他說不來就算了,來一定吃素,整個山不殺生,素食!這一點他做得很成功。

  

  一個人真正學佛了,明白了,知道修福,提倡素食。他裏面雇的這些員工叁百多人,多半都是當地的人。照顧當地,讓當地人有就業機會,讓當地人改善他們自己生活品質,照顧很周到。這些當地人因爲他們都住在山上,打獵爲生;他把那些獵具統統收買過來,分配他們工作,讓他們不要再殺生了。最初上山吃素食他們吃得不習慣,但是李居士一定堅持,在山上決定不能帶葷腥。他告訴我,叁個月之後他們習慣了,而且歡喜了。爲什麼?臉上的皺紋沒有了,黑斑沒有了,這個氣色好看了,身體健康了。他們現在做了六年,蔬菜完全自己種植,他請了專家在上面種菜種花,完全沒有農藥。他告訴我這六年,第一年這些蔬菜百分之九十被蟲吃掉,堅決不殺生,念佛給這些衆生回向,供養這些衆生,這樣的心量!到第二年,蟲吃一半,給你留一半。現在是第六年,我到他那個很大的菜園去參觀,蟲吃多少?十分之一。

  

  這些蟲有靈性,你對它好,它對你好,決定不殺害。看到這些小蟲在菜葉上吃的時候生歡喜心,我第一次看到之後,他們在菜園裏面放音樂供養。這個植物有靈性,它聽到歡喜聽的音樂的時候,它長得特別好。我勸他放佛號,佛門這個音樂不但它歡喜,而且增長它的靈性。現在他們菜園裏放佛號,用五會念佛,那個音調很好聽,這些都是屬于善巧方便,權智!你看看他在那邊不說別的,叁百多家素食,帶給這個地區健康長壽,帶給這個地區不造惡業,他這個山上現在沒有人打獵、沒有殺生,變成許許多多小動物的避難所。這山上野生動物就很多了,人不傷害它,它也不傷害人,住在山上跟這些動物、植物,一片祥和!

  

  李金友居士六年時間做成了,他給我們樹立一個模範榜樣。絕對不是說這些農作物,如果沒有農藥農作物就沒有收成,不是的!他做給我們看,所以這些殺蟲的藥、農藥沒有發明之前,自古至今那些農夫耕作還不是年年豐收嗎?菜農以前沒有農藥、沒有化肥,他也年年豐收。可見得人要是殺生,殺哪裏能解決問題?那些病害蟲愈殺愈多,所以殺生不能解決問題,慈悲才能解決問題,和睦共存共榮,這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。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,一家人!我們要有這個觀念,要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使我們居住的環境祥和,沒有鬥爭,這才圓滿。這是真實智慧,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與一切衆生共同相處之中,「一切菩薩智海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