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七二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大衆念請四十句後面,有一句結請的經文:
【願佛世尊,亦爲我等如是而說。】
前面的十句,清涼大師在此地有一個總結。他說這十句有通有別,別是:「誓願海」跟「發趣海」是十信菩薩修的,「助道海」跟「菩薩乘海」是十住菩薩修的,「一切菩薩行海」是十行菩薩修的,「一切菩薩出離海」是十回向菩薩修的,「神通海」、「波羅蜜海」、「菩薩地海」是十地菩薩修的,「菩薩智海」是等覺菩薩修的,這個地方意思非常的深、非常的廣。通別,別是當位,我在哪一個地位主修的經典,這叫當位。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,我是選擇哪一個學系,我是念幾年級,在這一年當中主修的課程是什麼,這是別的意思。像剛才所講的,「一切菩薩誓願海」、「一切菩薩發趣海」是十信位菩薩主修的。十信有十個位次,從初信到十信每一個位次有每一個位次主修的課程。通就是主修之外,其他一切法門與自己主修有連帶關系的,可以選修一兩種。
但是在求學的時代,一個人要能成就,自古以來不能離開老師,離開老師你就很難有成績可言。什麼叫離開老師?離開老師有兩種人:一種是離開老師教學的場所,到別的地方參學;另外一種是在老師這個道場裏面,但是不聽從老師指導、不順從老師的教誨,這都是離開老師。天天跟老師在一起,並不接受老師指導,這種人也是離開老師,那很難成就。爲什麼?老師是個過來人,他有經驗,他對于學生有使命、有責任要幫助他、輔導他,這是他的天職。學生不接受,老師沒有責任,老師沒有過失;學生肯接受,老師要是不能夠輔導,或者不盡心、吝法,都有罪過。
當位修行的比什麼都重要,我講《華嚴經》,說實在話對我們現前的同學來講,是過失,是絕大的錯誤,爲什麼?這不是你們當位的。爲什麼講這部經?往年有許多法師、大德居士,怕這部經這個境界深廣,唯恐往後沒有人講,來找我,我答應了。他們希望我能留一套錄音帶或者是錄像帶,提供後人做參考,目的在此地,所以在錄影室講,不在講堂跟大衆講。可是大衆能不能聽?能聽,那是什麼?通義,確實是能聽,不能在這裏用時間、用精力,聽就好了,不要做筆記,不要去查這些參考資料,不需要!只管聽,對你有好處。你要把你自己本修的那一門搞好,你能夠聽可以幫助你本修的,這不是我們本修的。所以你們同學自己一定要有擇法,佛家講的擇法眼,這是智慧。想想我在這一生,我想學一門什麼東西?我一定要把這一門東西學好,專修專弘,那無量無邊功德!你的心是定的。
我在臺中,算得上是一個記憶力強的人、悟性高的人。十年我學五部經,第一部學的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第二部學的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第叁部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就是《四十華嚴》最後一卷,第四部學的《金剛經》,第五部學的是《楞嚴經》。我在臺中十年,十年你們把這些經典合起來看看,分量不多,很少。古大德常講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任何一部經,分量最少的《般若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你要是把它學通,《華嚴經》你也通了。還用得著去費這麼多事情嗎?經卷展開毫無障礙,深講淺講,長講短講,得大自在,這是真正善知識的教導,這個老師對得起學生。所以我學《華嚴》,在臺中李老師開講《華嚴經》我聽一卷,我這一卷聽完之後,我就到臺北講《華嚴經》了。我比李老師講得詳細,時間講得長,他老人家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,我一個星期講六個小時,我講四次,一次一個半小時。所以他在臺中講了許多年,我兩年進度就超過他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老師教的。
你不一門深入怎麼行?這是講教。教的基礎在德行,這才叫根本的根本。爲什麼我一而再、再而叁、叁而四,不斷的在這裏啰嗦:《沙彌律儀》重要、《弟子規》重要、《了凡四訓》重要,我爲什麼這麼啰嗦?根底!這是德行。沒有這個底子學教,你在教下要想開悟,弘贊法師在《沙彌律儀增注》裏說了多少遍「無有是處」,沒有這個道理。你費那麼多精力、費那麼多時間,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,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,聽得多、記得多而已,有沒有受用?沒有受用。所以一切受用要從做人處用真功夫,李老師常常講,學佛沒有別的,改心!改心是什麼?我們心裏頭所想的、所思的,許許多多錯誤把它修正過來,依什麼修正?戒律就是我們修正的標准。我說過多次,戒律不是佛菩薩對我們的約束,你這麼看你就錯了,你冤枉了佛菩薩,冤枉了好人。
戒律是什麼?戒律是自己的性德,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迷惑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本來就是這樣的。而是我們迷失自性,犯了錯誤,這個錯誤犯得太久、太深,積非成是,以爲這是正確的、是自然的,把真正本有的看作歧途。換句話說,宗門裏面講把自己本來面目看成那是錯誤的,自己現在養成不好的習慣以爲這是正常的,我們錯在這裏。佛菩薩、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我們,學佛沒有別的,學做人,佛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人、究竟圓滿的好人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的那種好人,那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所以世尊、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教導我們的,有道理!不能不順從,不順從我們要吃大虧,這不能不知道。我跟諸位同修說過,我這五年是報恩的,把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。這幾部經講完之後,我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了。我有生之年我專講一部經,我跟你們說過是《彌陀經要解》,我能活多少年,我就會講多少年。我不會在一個地方講,我到處去講,我會走遍全球到處去講,就講一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那是我衷心仰慕的,我修學所依據的。
通別的意思很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今天念的這句經文『願佛世尊,亦爲我等如是而說』,這個話是心裏話,沒說出來,這個地方四十句都是念請,心裏有求沒說出來,菩薩動這個念頭佛就知道了。大家提出問題,答在什麼地方?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有說,有通有局,「問有通局,答亦如之。通即諸會與此相應,皆是答此。」世尊講這部《華嚴經》,從頭至尾九會所說的,你看與哪個問題相應,就是答複那個問題。這是講通,通達。一個問題有好幾次的答複,那是在什麼樣狀況之下,有不同的說法,問答都是活活潑潑的。大師在這裏講得好,他說我們在「世主妙嚴品」裏面所看到的,這一品經一共有五卷,我們費了很長的時間講完。在這裏面我們看到同生衆、異生衆,也就是參與這個法會的大衆。這些大衆「九會常隨」,是佛的常隨衆,佛到哪裏他們跟到哪裏,從來不離開佛陀的,所以說「豈得此問,局于初會」。我們現在這個經還是在初會,「九會常隨」當然不局限在這一會,這一會有六品經。
「豈複衆海問不盡耶?故知初會爲總,九會同答此問。」這個說法說得好、說得正確。在這一會裏面這一品是「現相品」現相答,這是總,後面是別說。現相答,對哪一類的根機?上根利智,這個形象顯示出來,大家都明白了,疑惑都解除了。但是中下根人看不懂,必須還要有言說,所以言說對中下根性,現相對上根利智。上根利智哪有那麼啰嗦、那麼麻煩?或是身光或是放光,大衆一接觸疑惑就解除了。後面有幾句話說得好,他說:「故諸分初,皆重舉諸問」,清涼分這部大經爲四分,每一分開端都會把這些問題重複提一提,這是有必要的。爲什麼?菩薩衆太多太多了,而上根利智他也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培養出來的。現在上根的人,過去生中是中根,再過去他是下根,培養出來的,不是天生的。我們現在是下根,我們可以從下根培養成中根,從中根可以培養成上根。所以這些菩薩們,小菩薩不斷升級爲中等菩薩,中等菩薩不斷升級爲高級的菩薩,這很明顯。從十信位升到十住位,十住位升到十行位,十行位升到十回向位,十回向再升到十地位,十地是上根利智,會會重新提這些問題,當然有必要。初會裏面的這些問題,現相答他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,到第二會又有新的菩薩升到上面來,他們還是有這個問題,所以這些問題永遠在這裏循環,永遠不斷。到我們修成地上菩薩,我們還要重複提這個問題,這些道理事理,實在講不難明白。
大師說「則顯分分之中,皆通因果等故」,這沒錯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判爲五周因果。「則從此盡光明覺,答十海問」,從這個以下答複了,這是正式爲菩薩解答問題。「從此」就是從底下的文以後,一直到光明覺第九品,光明覺品是第九品,答十海。「問明已下,答十因問」,問明品是第十品,以下到第叁十二品,答十因。「不思議下」,不思議品是第叁十叁品,「答二十句果」,就是最前面的二十句,到下面經文我們就會看到了。佛說經是答大衆的疑惑,所以「又就四十問,十海爲總,九會同答十海」。所以我在前面也特別給同學們提出,這「十海問」非常重要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的內容。十海就是前面講的世界海、衆生海、法界安立海,一直到佛壽量海,這是總;菩薩誓願海,這都是講的因。菩薩是在因位,佛是在果位。九會是《華嚴經》自始至終都是講這十個課題。大師下面說得很詳細,這段文講得很詳細。
「一、世界成就品,答世界安立海」,這個世界怎麼成就的?第四品,佛爲我們解答這問題。「二、華藏品,答世界海」,第五品,講世界到底有多大?有多少星球?有多少佛在教化?有多少衆生?這都是我們講現在人講的太空物理、太空現象。「毗盧遮那品」,第六品,「但引因釋成」,是講現相的起因,做詳細的解釋。「現相品」是第二品,「叁昧品」是第叁品,這兩品「但是說法由致,並非別答海問」。我們在前面看到菩薩說偈,它前面有個說偈的儀式,這兩品經是如來說法的儀式。我們用最簡單的話說,過去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