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這聲音一出來,中下根性的人都明了、都明白了。「前既爲法興供」,供養佛、對佛致敬,是爲求法。世間人送禮也是這樣的,接受禮物的人問:「你爲什麼送禮物給我?你爲什麼布施供養?你有什麼願望?」這是佛法的常規。佛陀弟子們出去托缽,托缽在家居士供養一缽飯,一定要問他「你有什麼願望?」出家人一定要給他說法、給他祝福。在家人對出家人財供養,出家人對在家人法供養,要回報,禮尚往來。不能說是有往不來,這個不可以的,禮尚往來,佛法也非常講究。你布施供養決定要給你祝福,決定不可以白受供養,沒有這個道理的。

  

  現代一些人對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,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知道回報,這個作法對自己來講是折福,所以一定要知道知恩報恩。中國古人常常教人,「受人滴水之恩,常思湧泉爲報」,那個心多厚,厚道!感恩戴德。這樣的人有福,他常常會得一切天人幫助。爲什麼?知恩報恩的人誰不願意幫助他?忘恩負義的人,沒有人會幫助他。人要做一個義人,講義氣,《新舊約全書》裏面非常贊歎「義」,這個人有道義、有仁義、有情義、有恩義,我們應當學。「義者,宜也」,你做得很好、做得恰到好處,不過分也不能夠不及,這是義。所以菩薩爲法來供佛、來親近如來,這些供具宣說菩薩們的心願,沒有一點點的作意,所以是自然的!爲什麼會有這種自然的能力?經文裏面講,這是菩薩的威力。

  

  『爾時諸菩薩威神力故』,這不是說它沒有原因,它有原因,菩薩威神力的加持。『于一切供養具雲中,自然出音』,這些供具是自然出的音聲,說出菩薩的心願。同生衆、異生衆只要參加華嚴法會的都是菩薩,不但都是菩薩,都是法身菩薩。後面大師又說,從表法上來講,「表身口爲供具故」,我們身、我們口是供養具,「供具皆即法界體故」,這個說得好。幾個人知道?我們跟法界是同一體,是一不是二。一粒微塵跟大地是一體,幾個人知道我們這小小一個身體跟虛空法界是一體?我們如果不讀《華嚴》、不學《華嚴》,這個境界永遠不會想到。《鈔》裏面大師引用解脫和尚一首贊佛偈,這首偈說:「合掌以爲華」,合掌就表華,「身爲供養具,善心誠實香」,「贊歎」就好象香燃燒,「香煙布」,布是散布。「諸佛聞此香,尋聲來相度,衆等勤精進,終不相疑誤」。這是解脫和尚的一首偈,說得好!這就是我的身心就是供具,我不要用其他的,爲什麼?因爲身心跟法界是合成一體。偈頌第一首:

  

  【無量劫中修行滿,菩提樹下成正覺,爲度衆生普現身,如雲充遍盡未來。】

  

  偈頌總共有十首,清涼大師說十首偈分爲兩段,第一段前面叁首「歎德請」,贊歎佛的大德,後面七首是「舉法請」。『無量劫中修行滿』,「滿」是圓滿,菩提樹下示現成正覺。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,什麼叫修行圓滿?破了無明就叫圓滿,無明沒破,修行就不圓滿。所以十法界裏面,菩薩修行沒有圓滿,十法界裏面的佛,修行也沒有圓滿。所以天臺大師說十法界裏面的佛,六即佛裏面「相似即佛」,他不是真的,相似即。我們世間人稱佛,有名無實,名字即佛,像誰?像慈禧太後,慈禧太後叫別人都叫她做老佛爺,她那個佛是有名無實的,那是名字即佛。所以十法界裏面的佛是相似即佛,超越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,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,這個時候叫分證即佛,你是真的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。如果說到九法界來現身作佛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教化之,這個佛什麼人有資格?圓教初住菩薩,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說「無量劫中修行滿」。這句話我們要聽懂它的意思,無量劫中修行滿,修什麼?斷見思煩惱、斷塵沙煩惱、破一品無明。煩惱習氣重!斷煩惱有快有慢,什麼人快?勇猛精進的人那就很快,他一生就成就;懈怠懶散的人他就慢,他可能要無量劫。無量劫六道輪回很苦,真正聰明、真正覺悟,不想再幹六道輪回,他拼命,死他都不怕,他還怕什麼苦?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克服煩惱習氣,一生成就。

  

  宋朝瑩珂法師那就很了不起,他拼命,他知道他自己造的罪業。出家的時候不能夠依教奉行,自己細心去想想,一生的行持決定墮阿鼻地獄,他想到阿鼻地獄恐怖了。向同參道友們請教,有沒有方法能救他?同參道友給他一本《往生傳》,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,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叁天叁夜沒有睡眠、沒有吃東西、沒有喝水,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,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。真幹!阿彌陀佛真來了。佛來了告訴他:「你的陽壽還有十年」,勸他好好的修學,「十年之後,我再來接引你。」瑩珂法師抓住這個機會,向佛要求:「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誘惑,外面境界一誘惑我又要造罪業,這十年不曉得要造多少罪業?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」阿彌陀佛接受他的請求,跟他講「這樣好了,叁天之後我來接你」,瑩珂法師歡喜,叁天之後就往生。他把房門打開,歡歡喜喜告訴大家,叁天之後阿彌陀佛接他往生,寺廟裏頭沒有一個人相信,這樣一個破戒不守清規的出家人,叁天之後他能往生?但是叁天時間不長,大家心裏想等著瞧吧!到叁天果然往生,佛來接引他,大衆念佛送他。這給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,換句話說,我們肯不肯做?肯不肯拼命?瑩珂法師生在那個時代還算是太平盛世,我們今天生在亂世,自己要明白,不能不真幹。

  

  所以我希望同修們,這個道場無論在家出家衆,將來各個都有成就,各個都生西方淨土,這個地方就是聖地,那還得了嗎?真的是無量無邊功德,諸佛贊歎、龍天善神擁護。完全在自己瞭不了解事實真相,想不想在這一生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親近諸佛如來?親近彌陀就是親近諸佛如來,往生西方就是往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《華嚴經》要學它幹什麼!入華嚴境界了,一往生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入華嚴境界!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《華嚴經》上要不要用功夫?不需要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用功夫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詳細注解。只要能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你就入華嚴境界,你就入法界,極樂世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親自證得了。要費心去研究?那叫冤枉!恐怕把往生這樁事情障礙住了,我說的話是真話,決非妄語!希望同修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契入,發菩提心、持戒念佛比什麼都重要。我是受人之托、忠人之事,如果有人代我講這些經,我每天給他頂禮膜拜,我感謝他,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把這個功德回向給他,我不再操這種心,不再幹這個事情了。所以照一般法門來學,你是「無量劫中修行滿」;你要是從淨土法門,是一生當中修行滿。

  

  往下這是度衆生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那就是『菩提樹下成正覺』,舉這一個例子。佛的身都能現了,何況菩薩、聲聞、一切衆生身?『爲度衆生普現身』,「普」字好!什麼身都能現,有情身、無情身都能現。『如雲充遍盡未來』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講這首偈,「即悲之智已滿,爲物現身」。第二首:

  

  【衆生有疑皆使斷,廣大信解悉令發,無邊際苦普使除,諸佛安樂鹹令證。】

  

  清涼注解「即智之悲已圓,能斷疑除苦,有悲必普」,「普」有平等的意思,真誠清淨平等,「有智必能」,你有智慧你就有能力幫助衆生。你有悲心,你對于盡虛空、遍法界的衆生,你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才是慈悲,大慈大悲!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、不分宗教,一切衆生平等得度,這個度就是幫助,我們幫助衆生決定是平等的。有悲心,一定是真誠的愛護,真誠的關懷照顧,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衆生。幫助衆生裏頭最重要的,不能忘掉幫助他斷疑生信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。在物質上、其他精神娛樂上幫助他,他得眼前的小利益,他不能了生死、不能超越叁界。九法界衆生疑惑太多太多了,我們要明了。哪些疑惑?前面這四十句,九法界衆生哪一個衆生沒有?這四十句總歸納:佛的十海,這是根本的大問。我們今天可以說在這個世間,科學家疑惑,哲學家也疑惑,宗教家也疑惑,世間大聖大賢對這些問題還是疑惑,只有佛能解說,除佛之外沒有人能解說。爲什麼這樣說?因爲佛覺悟圓滿,只有圓滿覺悟的人有能力解說。

  

  「世界海」是講世界怎麼來的,世界海跟世界安立海,世界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?怎麼來的?衆生那就講生命,生命從哪裏來的?爲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變化?爲什麼衆生福報不相同、苦樂不相同、壽命長短不相同?都是疑問。實在是難得,在這個經上全給我們解答了,這個經確實充滿了真實智慧、圓滿的智慧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真正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,只有念佛往生彌陀淨土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所說的一切,圓滿成就了!你想想看,我何必在這裏研究經本?浪費這麼多時間,浪費這麼多精力,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情耽誤了,你說你冤枉不冤枉?錯了,大錯特錯!你什麼時候學《華嚴》?西方極樂世界簽證手續辦妥了,想去馬上就去,這個時候你可以學《華嚴》,爲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拿到了,隨時隨處想往生就走得了,那對你沒有障礙,在這個世出世間法你愛學哪個就學哪個,不礙事,這行!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沒拿到,你不要把你第一樁大事忘掉了,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

  『衆生有疑皆使斷』,這個話就很清楚、很明白的說出前面所講的四十個疑問,這是把無量無邊的疑惑歸納爲這四十類,四十類展開是無量無邊的疑問,都要幫助他斷,斷疑生信,這叫破迷開悟。『廣大信解悉令發』,斷疑生信,破迷開悟,解就開悟了,這個事情要緊,比什麼都重要。這兩句講的是因,後面兩句講的是果。『無邊際苦普使除』,九法界衆生的苦都無有邊際,不要說人苦,叁途更苦,四聖法界也苦,爲什麼?沒見性。佛證得究竟圓滿,所以佛有能力幫助衆生,這個能力就是智。智從哪裏來的?智從定來的,定從戒來的。千千萬萬要記住這一句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大家不要把戒疏忽,如果離開戒、不能持戒,你想得清淨心,你辦不到。過去無量劫又無量劫,無量無邊那些菩薩聖衆修行都是走這個路,都走戒定慧而成就的。我們今天戒不要了,定也不要了,單單來學教,想在這裏面開智慧,哪有這個道理?

  

  我們聽說此地這些居民,曾經到我們這邊來問,「這邊有沒有禅坐?」我們新建的這些房子,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小的禅堂,還要建一個教室教中國功夫,我們請吳居士來教太極拳、瑜伽,有一個教室給他。我們這裏是多元文化,禅坐有必要,修清淨心。講堂我已經請悟行法師把《沙彌律儀》細細的講一遍,跟大家在一起共修。過幾天楊老師回來,我還會要求他把《弟子規》再好好的講一遍,我們錄像,這個錄像帶將來普遍流通。不但我們自己要得利益,我們同時要想到利益一切真正發心想學佛的人,我們要幫助他,自利不能夠忘掉利他。幫助人轉惡爲善這是持戒,轉迷爲悟那是定慧,如果斷惡修善做不到,定慧就沒有了,哪裏會有定慧?你要想有定有慧,我們念佛人這個定就是念佛叁昧,念佛法門裏面講慧就是心不顛倒。一心不亂是定、是念佛叁昧,心不顛倒是慧,我們才有能力幫助別人,才有能力成就別人。

  

  自己務必要福慧雙修,持戒是修福,禅定裏面有福有慧,不能不認真。不認真過失很重,重在什麼地方?頭一條罪名:破壞佛教形象。不出家,那好一些,沒這麼嚴重;出家,穿上這個衣服,破壞佛教形象。自己一定要曉得,穿上這個衣服是佛的代表,代表佛要像佛,代表佛要是跟佛完全相反、唱反調,這個罪過就很重了。我們要多想想,既然出家穿上這個衣服,代表佛,要做得很像,要沒過失,幫助衆生。『諸佛安樂鹹令證』,這一句是得樂,上面一句是離苦,離苦得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