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師們登壇講經,首先有大座威儀,這是講大座,大座有一套儀規,那個儀規是什麼?是現相。法師升座之後入定,入定是什麼?叁昧,這都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學得來的。諸佛如來,實在講這個示相,現相入定,上上根人統統都明了了。明了他們不走,他們還在這裏聽,那是什麼意思?做影響衆,他不是當機衆。要照現在來說,不但做影響衆,也可能擔任助教,大衆聽經聞法有疑惑、不能了解的地方,他可以在旁邊各別來解釋,幫助佛接引衆生、幫助佛教化衆生,這個意味在裏頭。
這個儀式告訴我們,心不能不清淨。其實佛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還要做這個樣子嗎?這是老師的慈悲,做出個樣子教後學,希望後來的學生要重視,重視叁昧,也就是要重視清淨心,清淨能生智慧,智慧才能解決一切衆生的問題。你看,講經不是解決問題嗎?如果與會的大衆沒有這些問題,那還有什麼經好講?這個法會就圓滿結束了,沒得好說了!正因爲大衆有疑惑,實實在在講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們的疑惑,而是什麼人的疑惑?我們的疑惑,九法界衆生的疑惑。當然與會九法界衆生的代表我們都看到了,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薩示現的,不是真的凡夫。真的凡夫像我們這樣子見到佛一句話也說不出來,一個問題也問不出來。我們心裏有的疑惑,佛菩薩曉得,佛菩薩示現我們的身分,做我們的代表向佛提出來。這個問就是佛經上常講的「利樂有情問」,不是他自己真不懂,是爲了利益有疑問而問不出來這些衆生,代他們問,我們是他們這一族的。
「四、四谛品」,這是正式說法,四谛是第八品,「答演說海」。第九品光明覺品到十忍品,十忍品是二十九品,「別答十句因問」,這段經很長,別答問因;「通答衆生海」,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學的對象。再往下阿僧祇品,這是叁十品,「答變化海」。「長行舉數,欲顯化用難量」,經裏面有長行、有偈頌,長行裏面它的意思舉出數字,阿僧祇劫是數,顯示教化衆生的德用不可思議;偈頌裏面,「廣明變化重重,微細難說」。第叁十一品壽量品,第叁十二品住處品,都是答複「壽量海」。叁十叁品到叁十七品,這是不思議品以下的五品經,「別答二十句果問」,就是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。「總明佛海」,就性德的深廣顯示佛海不可思議,所以全經的內容不出這四十問,我們用現在話說,這是四十個課題、四十個題目,全經沒有離開。第九,就是第八會,離世間品,「答波羅蜜海,總攝諸位,皆成行故」,離世間品也有五卷經文,相當長,是講修行的方法,波羅蜜海是修行方法。這一品經開端菩薩提了兩百個問題,佛的答複是每個問題答複十句,兩千法門。修行,你不修行你怎麼能夠離世間?波羅蜜圓滿你才能夠離世間。
我們今天,波羅蜜的邊都沾不上。我們今天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我們修這六個科目,給諸位說,下面「波羅蜜」沒有。爲什麼沒有?我們在前面講「七種最勝」你還記得嗎?你與七最勝不相應,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,不能叫布施波羅蜜,你所修的這六種都是人天福報。你必須有五戒十善的根,你修這六種是人天福報;你如果沒有五戒十善,你修這六種是世間有漏福報。諸位想想,阿修羅的福報大,羅剎的福報大,魔王的福報大,他那個福怎麼修的?就是修這些。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他修這個,他沒有五戒十善,所以修成功之後,修成大福報就變成魔王、變成阿修羅王、變成羅剎王,這裏頭真正是「差之毫厘,謬之千裏」。
七最勝非常非常重要,七最勝頭一條「菩薩種性」,菩薩種性是什麼?發菩提心。我們要沒有菩提心那怎麼行?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。七最勝還在上一品,在世主妙嚴品的末後,在第五卷,由此可知,如果不是菩薩種性就不行。我們如何把自己變成菩薩種性?這個重要。佛經裏面常講四種根機:人天根機、二乘根機、菩薩根機、一乘根機,我們至少要有菩薩根機才行。菩薩之人念念上求下化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我們在這個道場求學,這是上求;我們道場周圍居民多半是老人,我們所學的東西落實在他們身上,真正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、照顧他們,很好的實習,把所學的落實。我們對他們誠心誠意布施供養,完全是義務的,一無所求。
我們在這個地方守法,持戒就是守法,遵守這個國家的法令規章,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我們都落實。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、修學佛法,我們有耐心,絕不操之過急,按部就班的來,有次第、有順序,這裏頭就有忍辱跟持戒在裏頭。我們天天在求進步,就是精進。我們心有主宰,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這是禅定。我們對于一切事理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般若。但是諸位曉得,這有沒有波羅蜜?有沒有波羅蜜,就看你是不是菩薩?如果是菩薩,你所修的就是波羅蜜。你要不是菩薩你是凡人,凡人這個六種是修福,福德;如果是菩薩種性,這六種叫功德。怎樣把自己從凡夫提升到菩薩,這個很重要。實在講提升的那個綱目,就是《觀經》叁福。所以菩薩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是無量無邊功德,都是六波羅蜜、十波羅蜜。我們曉不曉得這個意思?
叁福從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一步一步提升,第一福在四種根機裏面講是人天根性;提升到第二福,第二福是二乘根性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;提升到第叁層,菩薩種性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是自行化他。這樣,你才知道淨業叁福是多麼重要!真正叫你轉凡成聖,叁福第一福是凡,第二福是小聖,第叁福是大聖。把這個疏忽掉,那有什麼法子?沒有法子了!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實實在在講就是你懂不懂淨業叁福,你會不會淨業叁福,你能不能修淨業叁福?如果不能修,不管你學什麼經論,你怎麼樣用功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。這是實話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希望好心發心出家的或者在家學佛的同學們,不能不留意,不能不認真學習。淨業叁福我們曾經做過專題講演,留著有錄像帶、錄音帶,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。如果到外面有人請你講經、講開示,多講這個題目,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。本經第八會「離世間品」是講修行,清涼大師判的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證,離世間是行,最後第九會是證,五十叁參是證果。
諸位同學:前面說到「離世間品」是「答波羅蜜海」,總攝五十一位菩薩行門。第九會就是入法界品,「答解脫海,證入法界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將你所修學的圓滿波羅蜜落實到生活、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,「起大用」。清涼說「問中爲次,與答異者」,問答次序並不是連貫的一問一答,答複有的時候沒有按照問的次序。這是什麼原因?問是就「本有修成,自行化他而爲次第」,這是問法,它也有一個法則。現在科學家在探測宇宙也是從這開始,先有世界衆生,然後才有佛出世修行,修因證果,教化衆生。波羅蜜海是修因,解脫海是證果,其他的都是「大用」,都是作用。譬如「臨機變化」,這就是一般大乘經上講的「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」,隨緣建立名號。這個意思前面都報告過,隨著衆生的感應,示現住世的長短。前面講過佛沒有壽命,住世長短完全是應機,衆生有感,佛就住世,衆生之感消失,佛就入般涅槃,佛沒有壽量。我們懂這個道理。答複裏面是「先人後己」,總是把利益衆生擺在前面,修行的時候是先己後人,起用的時候一定是先人後己,所以「大用四海居先」。大用就是講「臨機變化,隨宜說法」,名號品裏頭「稱物立名」,壽量品裏面「隨物修短」,這是「四海居先」。「自利果因」,這兩個問題擺在後面。「又衆生一海,亦可通在九海」,爲什麼?一切都爲衆生。「種種隨宜」,顯示出衆生無量無邊。這是講通達。全經,總而言之不離佛海這十個題目。全經大意,我們在這裏大致上就可以明白這經上講的什麼問題。
如果就局限的來講,當會就答盡了。這裏頭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「現相答」,我們向下經文就看到了,另一種是「言說答」。但是在這一會裏面又有一些問題,第一個是「經來未盡」,我們今天讀這個本子,是一個殘缺不完整的《華嚴經》。爲什麼殘缺不完整?古時候《華嚴經》傳到中國來,原本的梵本就殘缺不齊,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答複的意思沒有講完,但是經文沒有了;從這裏就曉得,向下一定還有很長的經文,這個經文散失,不完整。第二個是「答二兼余」,成就品裏面會引用到。譬如「正答安立海及世界海」,這正式答複這兩個,可是它的意思包含了其他的叁十八問,四十問題答兩個,意思已經把叁十八個問題也都包括在其中。這種情形在《華嚴經》可以說很常見,因爲《華嚴》: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第二段「供聲偈請」。前面是念請,這個地方就說出來了,他是用偈頌的方式:
【爾時諸菩薩威神力故,于一切供養具雲中,自然出音而說頌言。】
下面這個偈頌不是人說的,是供養具裏面出的聲音,這個聲音很微妙!這樁事情在古代實在講很難理解,供養具裏頭怎麼會出聲音?我們供養的香、供養的花,它怎麼會出聲音?現代科學技術發達,那倒不難了,我供養這一盆花,我在花裏頭放一個小錄放機,錄一卷小帶子藏在裏面,它真的會出聲音。但是這是有爲造作的。有爲造作的可能,能做到,無爲的也能夠顯示,這個境界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,真正不可思議。
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這一段文我們要說說,他講得很好,這個文有兩段,「先明因緣」。前面這四十句向佛請教的是在念,沒說出來,佛雖然已經知道,衆生有念頭佛就知道了。這一段這是用言請,言不是菩薩自己說的,菩薩呈獻佛這些供養具裏面,供養具出聲音,用偈頌贊佛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