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善根福德因緣深厚。既然善根深厚,爲什麼還落得今生這個樣子?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明了,是在臨命終時一個念頭錯了,出不了叁界六道,又搞輪回了。所以學佛人這一點不能不謹慎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養,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不能有一個念頭錯了,不能有一樁事情做錯了,菩薩道上才沒有障礙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,是真難!難在哪裏?難在我們習氣太重,完全沒有能力控製,這是凡夫,這是標准凡夫。英雄豪傑不是別的,有勇氣有毅力,能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,這個人不是平常人,我們世間人稱他作英雄豪傑,這樣的人這一生當中決定會有成就。于是或是夢中、或是定中、或者是現行,有!有這種人,不一定在什麼機緣下他看到佛相,佛現相。現神通是佛來幫助你,幫助你覺悟、幫助你回頭。也許你會問:「我業障很重,佛爲什麼現在不現身給我看看?爲什麼他不來幫助我?」說實在話,佛現在現身給你,你也回不了頭,佛幫不了你的忙;真正能幫得了的時候,佛會現身。不能接受,說是很想佛來幫助,佛真來幫助的時候,你會拒絕,你不會喜歡他,你覺得他太啰嗦了,他要求太多、太嚴格,我受不了。
所以佛的現身有時節因緣,我們要想見佛,記住大勢至菩薩的教誨「憶佛念佛」,這是教我們把所有對世出世間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隨順佛陀教誨。常常念佛,常常想佛,想佛什麼?想佛的相好光明,是想佛的果德;想佛過去劫中種種勤苦的修行,是想佛的因行。說得具體一點,我們能夠契入,能夠下手,像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的叁福,佛如何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?大乘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面說得很詳細,菩薩能將孝順自己父母的心行擴大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孝養廣度一切苦難衆生。常常想這個,不要去想世間的是非人我,不要去想五欲六塵,想那些東西你造的是六道輪回業。你把念頭轉一轉,你想佛菩薩往昔累世所修所行,這個好,這是菩薩業。常常想,念頭轉變了,自自然然就不知不覺變成行爲了。
你見到一切衆生自然就會起恭敬心,看到一只小螞蟻你也會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,對它致敬,對它供養,恭恭敬敬合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供養它。它能不能得受用,它得受用有多大,完全看你的誠心。印光大師所說的,你有一分誠敬,它得一分利益,你有十分誠敬,它得十分利益。「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」,石是石頭,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」,石頭都會被感動,你就看人家那個真誠!樹木花草石頭都會被你感動。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,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。常常讀誦、常常思惟,這個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識,你要用第六意識就胡思亂想了,你就會把佛的意思想錯了;這個思惟是八正道裏面的正思惟,不好懂,不用心意識,也就是說不分別、不執著,決定沒有妄想。這個事情或者是道理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能理解,我們心裏有這個疑問,不要去求答案,這叫「疑情」。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說,「小疑則有小悟,大疑就有大悟」;不能求答案,一求答案就錯了,就偏差了,叫疑情。你會感得諸佛菩薩現身,現神通來幫助你覺悟。神通就是神通變化。第八首:
【或有見佛海雲光,從毛孔出色熾然,示現往昔修行道,令生深信入佛智。】
這一首是贊歎「見佛毛光」,前面見佛身光。經文頭一句『或有見佛海雲光』,這是毛孔放光,光的名稱叫「海雲光」,顧名思義。「海」是形容光像海一樣大,像海一樣深;「雲」是表這個光「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」,可以受用,不可以執著,雲是表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深廣無際。『從毛孔出色熾然』,這是說光是從什麼地方放的,這個光是從毛孔出來的。學《華嚴》的同學一定要記住,一毛孔裏面現無量無邊微塵剎土。我要問,佛的海雲光在不在我們面前?在,周遍法界。哪裏會不在?確實在,我們凡夫覺察不到。那你要問在哪裏?給諸位說,我們六根所接觸到六塵境界點點滴滴,無一不是佛的海雲光照,而是我們迷失自性迷得太久了,變成是麻木不仁。學佛尤其是修學《華嚴》,不能不覺悟,覺悟就是開悟;一定要能體會,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剎土無量衆生,就是諸佛如來的清淨法身,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我們沒有離開如來的身土,我們不見佛身,我們不知道佛土,這叫迷;我們在一切境界裏面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叫顛倒。
「海雲光」的德用,我們講它的作用,『示現往昔修行道』;諸佛如來過去生中修因證果,我們有沒有見到?見到了。見到一切衆生的善行,歡喜贊歎學習,我一定會很快的會想到「我有沒有?」我要是沒有這個善行,趕緊發心!如果我沒有這個力量、我做不到,做不到沒有關系,你有心,做不到是緣不具足。因具足,緣慢慢再修。先要具足勝因,最殊勝的因地,這個因地就是大菩提心。我們今天把它總結爲十個字,真誠的心具不具足?對待一切衆生,對待一切萬事萬物,一味真誠。諸佛如來如是,法身菩薩如是,他是我們的榜樣。我們有沒有具足?有沒有認真來學習?不怕別人欺騙我們,一切衆生用虛僞對我,我用真誠對他。這一切衆生用虛僞對我的,是些什麼人?我們不知道,給你說真話,那是諸佛如來!諸佛如來何以做這些事情?來考考我,看我功夫夠不夠?故意來誘惑誘惑我,看我還動不動心?所以一切順境逆境,是如來變現的,一切逆境惡緣也是如來變現的。我們要想成就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,在哪裏修?就在這裏修。所以盡虛空遍法界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境界,來幫助我、來教導我、來成就我,我們如果在這些地方能夠稍稍體會得,那個感恩的心才會生出來。爲什麼?知道恩德了,知恩報恩。
佛菩薩示現的逆行,像「五十叁參」裏面勝熱婆羅門、甘露火王,我們要反省「這些惡行我有沒有?」如果有,立刻曉得改過自新。爲什麼?你已經有能力辨別善惡,你逐漸逐漸覺悟了。佛菩薩示現正面的好事善行,我看到了,我也想到「我有沒有?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每天教你念經幹什麼?提醒自己,你念的這個經與這一天的生活是一不是二,提醒我在這一天當中要起什麼樣的心念,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?我們今天說老實話,最大的過失、最大的錯誤,我在講經常說,有意無意想控製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這是煩惱的根源、生死的根源,六道輪回的根源;這個根要不斷掉,你怎麼能出得了?念佛不能往生。有意無意想占有一切人事物,而不知道身都不能占有,這個身相是緣散則滅,你連身都不能占有,你還能占有什麼?所以真正覺悟的人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他心裏頭一個痕迹都沒有,清淨心恢複了。
身在這個世界一切隨緣,什麼都好,決定沒有絲毫分別執著。一切時、一切處念念之中,都能方便別人,能犧牲自己,這是我們隨俗講。真正修行人,心裏頭還有犧牲,他的妄想還沒有斷,他的分別執著還沒有斷。哪有什麼犧牲?哪有什麼奉獻?自然而然,佛經上講「法爾如是」,不帶絲毫勉強,真正心跟虛空法界合一了,身跟剎土衆生相融了,這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,你才能夠體會到毛孔放光,光中現佛!佛在示現修行,佛沒有離開我們,不是在經典裏頭,經典裏頭沒有,在哪裏?在生活裏面。我們從早到晚,你張開眼睛所見到的、豎起耳朵所聽到的,六根所接觸到的,毗盧遮那佛的境界!四十一位法身菩薩的境界!在這裏頭學習。你所看到的、你所聽到的,都是諸佛如來「往昔修行道」。現在這些菩薩正在效法諸佛如來的修行道,當然我們生起『深信』,不知不覺契入『佛智』,這就得受用了。
世出世間的修學,古人不同今人;古德修學,教導重視悟性,換句話說,真正幫助學人悟入。但是悟入先決的條件是「深信」,所以《華嚴》跟大論裏面都講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沒有深信切願,怎麼能成就?這不能不知道。我們今天對佛法有幾分的信心?我們今天說實在的話,相信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相信佛法,把自己煩惱習氣執著不放。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導,確實一般人講的耳邊風,聽而不聞,視而不見,我們起心動念一絲毫改變都沒有。這樣下去不能說沒有好處,什麼好處?阿賴耶識裏頭種一個善根種子;除此之外,你在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,你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依舊是叁途六道。我們有沒有想過?有沒有警覺過?有沒有想到這樣下去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結果?宋朝瑩珂法師他能夠往生、他能夠成就,就憑著一念覺悟。他出家了,煩惱習氣深重不能持戒,破戒,自己警覺到將來必墮地獄,他自己警覺到,恐怖了;同參道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爲了怕墮地獄苦,拼命去幹,他成功了。我們今天這一點警覺心沒有,前途可悲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