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二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二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善勇猛菩薩偈頌第九首:

  

  【或見佛相福莊嚴,及見此福所從生,往昔修行諸度海,皆佛相中明了見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是贊頌「見佛福相」,也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句是講「見福相」,諸佛如來圓滿的福相,是九法界衆生所仰慕的,佛的相好光明,也是九法界衆生所不能夠相比的。什麼原因?第二句說出來了,『及見此福所從生』,從果上我們就見到因行。大乘經教了義經典,佛爲我們說的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相好真正的原因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自性本具的叁種真實的德用,第一個是智慧,究竟圓滿的智慧,第二個是能力,我們常講萬德萬德,無所不能;智慧是無所不知,能力是無所不能,自性本來具足的。今天說這個我不會,那個我不會,你爲什麼不會?迷失了自性,所以就變成什麼都不會。還有一個,就是自性本具相好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。

  

  爲什麼說「及見此福所從生」,這句話怎麼講法?我們迷失了自性,把我們本有究竟圓滿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統統都失掉了。這個失掉叫做迷失,同學們一定要知道,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。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恢複?覺悟就能恢複。迷了!迷的樣子是什麼?總的來說,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迷的樣子;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覺悟的樣子。這是佛教導我們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。所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,如果還有妄想分別執著,自己一定要明了「我在迷,我沒有覺」,爲什麼?覺悟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還有。這叁種就是叁個不同的層次,迷悟有淺深,這叁種情形都有,迷得很深、迷得很重。

  

  佛經裏面常常說這些東西叫做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統統具足是六道凡夫。如果這叁種煩惱非常嚴重,那就必定墮叁惡道。這叁種煩惱裏面我們去掉一種,不執著了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,煩惱就輕了,證阿羅漢果。你就能超越六道輪回,但是出不了十法界。六道輪回是個小圈圈,十法界是大圈圈,小圈圈出去了,大圈圈出不去。爲什麼?你的妄想分別沒有斷,你只斷執著。更進一步,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了,心更清淨,定功更深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慧。如如不動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」,諸位要曉得,不取于相不是把那個相不要了,那你就錯了,心裏頭不著相,不是離開外面的現象;你要把外面現象離開了,那叫惡取空,那個錯了,那是外道,那不是佛道。外道依舊是迷而不覺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比凡夫、比二乘清楚得多;佛家常常講,對于一切人事物,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清楚明了,這是智慧。

  

  雖然清楚明了,一絲毫不沾染,就是佛教給須菩提尊者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兩句話用現代話來說,外不著相,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幹擾,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;眼,我見色絕不被色所轉、絕不被色所動、絕不被色所迷,決定不爲色相影響;耳不被聲影響,鼻不被香影響,舌不被味影響,你就能入事事無礙的法界,事事無礙就是華嚴境界。凡夫眼見色被色所迷,順自己意思的起貪愛,不順自己意思的起厭惡,他被外面境界所轉了,被外面境界所動了。一個修行人跟普通凡夫,差別就在此地。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決定起貪瞋癡慢,決定起自私自利,決定會有控製占有這個念頭生起,這些念頭、這些行爲,給諸位說,真如本性裏頭沒有!佛教導我們的,真如本性裏頭沒有的東西我們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要徹底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沒有的東西嘛!自性裏面有的,我們要保持,自性裏有的是什麼?般若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

  

  像世尊爲我們示現的那是劣應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到人間來,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我們這個世間人,如是的分別執著;佛很慈悲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你們執著叁十二相,我就現叁十二相,你們執著八十種好,我就示現八十種好,現這個福相給你看。實實在在的自性本具,那個相好是無量無邊,沒有止盡的,我們要懂得、要明了。于是佛這種示現,不說別的,就拿世尊應化,爲什麼?給我們有最明顯的啓示。他在經上告訴我們,菩薩成佛、菩薩示現成佛,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。實在說,我們讀佛經千萬要記住一句話,不要死在名句之下;一百劫實際上是什麼意思?是個很長的時間,不一定是一百劫。因爲時間跟空間在佛法裏面都是屬于不相應行法,它不是事實,所以說長說短,並沒有一定的長短,是從相對來講的。我們不能夠執著,執著就錯了,執著不是佛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要用相當長的時間種善因,善因就得善的果報;由此可知,這一百劫佛菩薩示現的是什麼?原來是因果教育。

  

  菩薩示現成佛,最後一個階段示現給衆生看的是因果教育。種善因得善果,種不善的因,一定得不善的果報,你看看這個味道多麼深遠!于是世間人不一定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,但是沒有不求福的、沒有不求相好的,相貌實在長得不怎麼樣還要去美容。你看街上很多美容院,他們賺什麼錢?賺想得相好的那些人的錢。我們也曾經聽不少同修說,美容起的副作用到最後把整個相貌都破壞了,還得了一身病,因爲他注射化學東西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好美心切!喜歡相好。連阿難尊者也不例外,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,阿難爲什麼出家?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,他著迷了,他心裏想世尊相貌這麼好,這種相貌絕對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來的,他出家修行目的是爲修相好。你看看一百劫這個用意多深,這是提倡因果教育。

  

  相好包括依正莊嚴,我相貌好,體質要好,身體要好;相好身體不好,常常多病,那個不圓滿。身體要好,我居住的環境要好,居住在這個地區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,人民都知道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菩薩學佛目的在此地,不是求個人解脫,求個人解脫是一個理想的願望,但是很不容易達到。大乘佛法:我一個人解脫,我希望大家一起解脫,你看這個心量多大!不爲個人,起心動念爲衆生,爲大家著想,這個意義就非常深刻,真正有意義有價值。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這一個深刻的教學,我們知道應該從哪裏用功。「及見此福所從生」,佛所修的六度萬行,所修的那真叫無量無邊。我們常常在講席裏頭提醒同學,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修行是在生活當中,道場就是我們現實的環境。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人事物我們面對著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大道場,我們在這個大道場裏面,把我們自己的過失毛病、煩惱習氣要統統把它修掉,這叫修行。

  

 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,有一個居士他在臺北圓山那邊有一棟別墅,是日式的房子,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爲了躲避聯軍飛機的轟炸,所以在山上建了一個別墅,建了防空洞。大戰結束之後,他們都住在市區,這一棟別墅建得非常之好,沒有人住了,帶我去看。我看了非常歡喜,然後我到臺中去報告老師,我說現在有這麼個緣分,我到山上去住茅篷進修好不好?老師聽了之後笑笑,告訴我:古人閉關住山,住山就是住茅篷,是有條件的。我說:什麼條件?道業成就了,參禅的人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學教的人大開圓解;這個時候,爲什麼要住茅篷閉關?你自己雖然開悟證果了,沒有法緣,沒有人請你下山弘法,所以住山住茅篷、閉關就是向天下人宣告,我已經修行證果,你們可以到這裏來請法,原來是這麼回事情。他老人家反過來說:「你有沒有聽說過趙州八十猶行腳?」這在中國佛教史裏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趙州和尚八十歲了,還到處參學,他爲什麼不閉關?他爲什麼不去住山,享享清福?沒有開悟。換句話說,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,那怎麼辦?參學去。這麼一說,我就不敢去了,我明白了我不夠資格。可是有不少我那個時候同學,大致上我們差不多年齡一起出家的,有好幾位出家之後沒有多久就閉關,也住小茅篷,果然跟李老師講的一樣,沒有成就。

  

  所以如果沒有真正開悟,修行多半是盲修瞎練。沒有開悟之前不能離開老師,開悟之後老師一定介紹你去參學,善財童子就是個好榜樣。我們在「五十叁參」裏面、在《四十華嚴》裏面,沒有看到善財童子去住茅篷,沒有看到善財童子去閉關,他成佛了,給我們示現的好榜樣。由此可知,閉關跟住茅篷是什麼情形?是不得已,我成就了,可惜沒有法緣。所以從前參學的人到哪裏去參?找那個閉關的、找住山的,他們是真善知識,找他。古人謙虛,不像現在人,現在人胡造謠言,想盡方法去打知名度;古人謙虛,愈有成就愈謙虛,愈是說我什麼都不會。你看看「五十叁參」,那些都明心見性,我們在表面上看是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,實際上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給我們看的,教導我們的,真正是大善知識。諸佛如來他們謙虛,「無量法門我只知道一個法門,你來很好,我把我所學的法門教給你;你學了之後你明白了,你要學其他的法門,你再去參訪其他的善知識。」他給你介紹。善知識有人指引的,不是隨便自己去亂找亂參,那個危險性就大了。老師介紹的,一個介紹一個,這個能讓我們生信心。

  

 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因爲在二次大戰當中,多年失學,沒有機會讀書,所以非常想學。初到臺灣,人地生疏沒有依靠,自己要去找工作,要謀生,希望利用自己空余的時間去學一點東西。到學校不可能,爲什麼?我們自己要工作,待遇很微薄,繳不起學費;繳了學費去讀書,自己吃住沒有能力負擔。所以必須工作,只能夠利用公余的時間。怎麼辦?我就找一些教授,我有膽量,我打聽這些學校好的教授,我給他們寫信,要求在空余時間旁聽他們的課程。這個信寄出去之後,幾乎都有回信,星期假日約我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