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面,以後一個老師又介紹一個老師,老師再給我介紹老師,我認識十多位老師,哪有時間到學校去聽課?只有利用假期空檔的時間,我到他們家裏面去拜訪,等于是聽他們講開示,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、常識。我跟方東美先生也是這樣認識的,給他寫信。不能把大好光陰浪費掉,那太可惜了!我心裏常常想,如果我是一個好老師,有一個人真正肯學,來找我,我一定會幫助他,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我誠誠懇懇寫信向他請教,他要是不回信,那不是好老師;真正好老師,我們有這一番誠意,一定會來找你。所以我們檢驗這個老師是不是真正善知識,用這個方法,我們的誠意要到,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。

  

  我年輕的時候除了工作,多余的時間都是去親近善知識;娛樂場所裏面沒有我的蹤迹,決定找不到我的。除了這些善知識,我一定常常找他們,跟他們約會,之外我常去的一個是書店一個是圖書館,我比較常去,我要讀書。我學校教育沒有完成,我如何來彌補?那就用這些方法。學佛之後,我從來沒有旅遊過,爲什麼?第一個我沒有那麼多的旅費,第二個我沒有時間。在全世界各處旅遊都是人家邀請我講經,講經大概每天兩個小時,其余的時間帶我到附近觀光,順便!從來沒有專門去觀光旅遊的。所以我的生活這一生非常單純,可以說一生都是在做學生,天天在學習,展開經卷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向諸大菩薩們學習。我能夠把學習的東西全部落實,我的思想改變了,心理改變了。我們今天念這一段偈子,相貌改變了,體質改變了,你們諸位同修有很多人看過我剛剛出家那個照片,你不會認得;剛剛出家那個時候,十年十年的看,變化很大,非常明顯的改變了。

  

  我叁十叁歲出家,四十叁歲、五十叁歲完全不一樣,這個相好、體質是修來的。怎麼修法?普賢菩薩教導我們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善導大師在《觀經》上品上生章裏面講得很多很多。佛教我做的,我一定把它做到,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佛教我忍辱,不能忍也要忍,學久了就變成自然,就若無其事,得自在快樂!舍不得也得要舍得,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忍人之不能忍,爲人之不能爲,要把自己這個難關瓶頸突破,突破之後海闊天空!我們不敢講得大自在,小自在是真有,愈學愈歡喜,愈學愈接近美滿,幸福美滿的人生。在世間人來說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,唯有真正修行人,真正如教修行,他才能體會得到。真善美慧不是在這個社會上有什麼高的地位、有多少財富,與那個毫不相關;富貴貧賤、五欲六塵遠遠的離開,遠遠的離開是從心地上離開,毫不沾染,事相上一切隨緣,隨緣當中念念爲大衆示現好形象。爲什麼要做這種示現?幫助他覺悟。

  

  我學佛是以釋迦牟尼佛爲榜樣,起心動念我會想到「釋迦牟尼佛會動這個念頭嗎?會起這個心嗎?釋迦牟尼佛會做這些事情嗎?」佛不能做我就不能做,佛歡喜做我就歡喜做。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學印光法師,我真的學;以後我讀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學無量壽佛,我就學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都要找一個榜樣,向他學習,找到這一個模型,依照這個模型塑造自己,把自己塑得跟他很像,這是講到修福修慧。

  

  第叁句這具體說出來了,『往昔修行諸度海』,佛的相好怎麼來的?在十信位修十波羅蜜,十住位又修十波羅蜜,十行位、十回向、十地位,位位都是修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是性德;把無量劫來迷失的本性,逐漸圓滿恢複過來了。『皆佛相中明了見』,修因證果都在佛相裏頭見到了。這一次馬來西亞有一位同修托人轉告我,他送我一百尊佛像,這個佛像我在新加坡淨宗學會看到了,造得非常莊嚴。他送一百尊給我,我就請他分一半到此地來,另外一半送到香港與大衆結緣。供養佛像一定要莊嚴,從佛像上能夠見到佛的智慧、相好、光明,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說得很好,第一句「見福相」,第二句「了福因」,第叁句「示因體」,第四句「明見處」,說的是佛,贊歎的是佛,我們自己在這個地方要用心去體會。爲什麼?我們自己現在是個什麼相?每天照照鏡子,跟佛的相好做個比較;每天拜佛跟他比較一次,早晚課誦跟他比較比較,我今天這個相好有沒有進步?具體而言,我今天有沒有十波羅蜜的心?心裏頭有沒有?有沒有布施供養的念頭?有沒有布施供養的行爲?布施供養對一切衆生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沒有親疏,遇到的人物都是有緣,沒有緣遇不到。對一切人有沒有供養的念頭,有沒有供養的行爲?

  

  「我哪有那麼多東西供養?」告訴你,見人恭恭敬敬合掌,和顔愛語,「南無阿彌陀佛,你好嗎?」這是供養,不要花錢。這是什麼供養?用我的形象來供養。我這是什麼形象?六波羅蜜的形象,我們不講十,十你還記不住,通常大乘法講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的形象、四攝法的形象、六和敬的形象,我們用這個來供養。我們用守法來供養,我們用忍辱來供養,我們用禅定來供養,用精進來供養,這叫真供養,如教修行供養。常存此心,常生此念,常行此行。對一切衆生,一定要依他的願望、依他的希求,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、滿足他。在這裏面需要分別的就是邪正、善惡,邪法惡法我們不供養,善法正法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,這些地方我們應該好好的來學習,認真努力學習。所以學佛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都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我們修學的大道場,是菩薩學處。

  

  第十首:

  

  【如來功德不可量,充滿法界無邊際,及以神通諸境界,以佛力故能宣說。】

  

  最後這一首偈,是善勇猛菩薩總結贊歎佛德的深廣,第一句是講「數多」,『如來功德不可量』,我們在經文上要留意,它沒有說佛,它說如來。佛經大多數用如來都是從性體上說,用佛多半是從形相上講的。用如來意思非常親切,爲什麼?我們都有,如來是講我們的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裏面具足的功德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。『充滿法界無邊際』,這個功德就是說的叁大類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、自性本具的無量德能、自性本具的無量相好,自性裏頭圓滿具足。這叁種都是充滿法界沒有邊際的,不僅是智慧德能,智慧是覺性是明了;德能,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太虛空當中星球的運行,現在科學家在望遠鏡裏面所看到的星球的生滅,看到一個新的星球出現,老的星球消失,這都是自性本具的大能。小到一個原子、一個電子、一個粒子裏面四大的運作,這是佛講基礎的物質,具足四種性質,這四種性質我們稱之爲四大。第一個它有體積,你能看得很清楚,佛用地大這個名詞來代表;第二個性質它有溫度,所以佛稱爲火大;第叁個性質它有濕度,稱它爲水大;第四個性質它是動的,不是靜止的,就稱它作風大;地水火風是基本物質的四個特性。現在科學家也是這個說法,我們說地大他說物質,我們講火大他說帶陽電,我們說水大他說帶陰電,我們說風大他說它們運動的速度很大,說法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這是什麼?自性的德能,大德大能。這一個大一個小,演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自性的德能,我們常講萬德萬能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;特別是德能這一方面,「唯識所變」非常明顯能看得出來,還具足無量的相好。這個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,充滿法界虛空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
  

  『及以神通諸境界』,這是講自性本具的德用,清涼大師在這裏提示「深廣」,德用深廣,用神通用境界來顯示。我們從小的範圍來觀察,從自身去觀察,看看自己,看自己這一天把範圍縮得最小,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十幾個小時;我們在這十幾個小時當中會起心動念,念頭沒有法子計算,前念生後念滅。念頭又非常複雜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佛講經說法,把無量無邊的念頭歸納爲這叁大類,每一類裏頭不曉得有多少頭數。我們這十幾個小時的活動,這些念頭支配了我們的言語,支配了我們的行爲。善的念頭引導我們修善業,惡的念頭引導我們造惡業,我們知不知道?不知道,這一天糊裏糊塗過去了,真的是古人所講「醉生夢死」,在佛法真正修行人、祖師大德眼目當中,可惜這一天大好光陰空過了。佛法應該怎樣生活?佛在經教裏頭給我們講得太多了,佛教導我們叁業純善,與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相應,你得的果報就像前面我們所見的佛的相好,福相!身是福相,行是福相,果是福相,居住的環境是福相,無一不是福相。

  

  你要問這真能做得到嗎?這是理想還是事實?給諸位說,是事實。事實在哪裏?華藏世界是事實,西方極樂世界是事實,要再真的告訴你,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是事實,你不會承認。爲什麼?不是你的境界。你哪一天成佛了,不要成太高的佛,華藏世界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成佛了,這是成佛最低的你就得到了,你才恍惚大悟,眼前這個世界原來就是華藏世界,眼前這個世界原來就是極樂世界。爲什麼?心轉境界。我們現在爲什麼見不到?我們心沒有轉過來,沒有能把惡轉成善,沒有能把染轉成淨,沒有能把迷轉成悟,所以我們今天所看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樣子?變形的世界。好象我們是好眼睛的人,眼睛一點毛病都沒有,戴起有光度的眼鏡,戴起眼鏡感覺到天地都轉了,外面一些景光都不對了。不是我們眼出了毛病,是那個眼睛鏡片出了毛病,也不是外面境界出了毛病,毛病出在哪裏?毛病就出在那個鏡片,真的是這個樣子!

  

  這個眼睛比喻我們的自性,自性沒有毛病,外面境界是我們自性現的現象,「唯心所現」,它沒有出毛病,毛病出在鏡片。我們這個鏡片是什麼?我們鏡片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戴上八識的眼睛把華藏世界看扁了,把極樂世界也看錯了,阿彌陀佛、毗盧遮那佛就在你眼前不認得了。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,阿彌陀佛又何嘗不遍一切處?在這個經上我們所讀到的,「法身菩薩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