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五二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说偈赞佛,善勇猛菩萨偈颂第九首:
【或见佛相福庄严,及见此福所从生,往昔修行诸度海,皆佛相中明了见。】
这一首偈是赞颂「见佛福相」,也有四个意思。第一句是讲「见福相」,诸佛如来圆满的福相,是九法界众生所仰慕的,佛的相好光明,也是九法界众生所不能够相比的。什么原因?第二句说出来了,『及见此福所从生』,从果上我们就见到因行。大乘经教了义经典,佛为我们说的「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相好真正的原因,是自性本来具足的,这个道理要懂。自性本具的三种真实的德用,第一个是智慧,究竟圆满的智慧,第二个是能力,我们常讲万德万德,无所不能;智慧是无所不知,能力是无所不能,自性本来具足的。今天说这个我不会,那个我不会,你为什么不会?迷失了自性,所以就变成什么都不会。还有一个,就是自性本具相好,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是自性本来具足的。
为什么说「及见此福所从生」,这句话怎么讲法?我们迷失了自性,把我们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统统都失掉了。这个失掉叫做迷失,同学们一定要知道,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恢复?觉悟就能恢复。迷了!迷的样子是什么?总的来说,你起了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迷的样子;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是觉悟的样子。这是佛教导我们总的纲领、总的原则。所以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,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着,自己一定要明了「我在迷,我没有觉」,为什么?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我还有。这三种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,迷悟有浅深,这三种情形都有,迷得很深、迷得很重。
佛经里面常常说这些东西叫做烦恼,妄想是无明烦恼,分别是尘沙烦恼,执着是见思烦恼,统统具足是六道凡夫。如果这三种烦恼非常严重,那就必定堕三恶道。这三种烦恼里面我们去掉一种,不执着了,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,烦恼就轻了,证阿罗汉果。你就能超越六道轮回,但是出不了十法界。六道轮回是个小圈圈,十法界是大圈圈,小圈圈出去了,大圈圈出不去。为什么?你的妄想分别没有断,你只断执着。更进一步,我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,心更清净,定功更深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智慧。如如不动,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诸位要晓得,不取于相不是把那个相不要了,那你就错了,心里头不着相,不是离开外面的现象;你要把外面现象离开了,那叫恶取空,那个错了,那是外道,那不是佛道。外道依旧是迷而不觉。六根对六尘境界,比凡夫、比二乘清楚得多;佛家常常讲,对于一切人事物,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清楚明了,这是智慧。
虽然清楚明了,一丝毫不沾染,就是佛教给须菩提尊者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。这两句话用现代话来说,外不着相,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,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;眼,我见色绝不被色所转、绝不被色所动、绝不被色所迷,决定不为色相影响;耳不被声影响,鼻不被香影响,舌不被味影响,你就能入事事无碍的法界,事事无碍就是华严境界。凡夫眼见色被色所迷,顺自己意思的起贪爱,不顺自己意思的起厌恶,他被外面境界所转了,被外面境界所动了。一个修行人跟普通凡夫,差别就在此地。凡夫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决定起贪瞋痴慢,决定起自私自利,决定会有控制占有这个念头生起,这些念头、这些行为,给诸位说,真如本性里头没有!佛教导我们的,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要彻底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没有的东西嘛!自性里面有的,我们要保持,自性里有的是什么?般若智慧、无量德能、无量相好。
像世尊为我们示现的那是劣应身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这是到人间来,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我们这个世间人,如是的分别执着;佛很慈悲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你们执着三十二相,我就现三十二相,你们执着八十种好,我就示现八十种好,现这个福相给你看。实实在在的自性本具,那个相好是无量无边,没有止尽的,我们要懂得、要明了。于是佛这种示现,不说别的,就拿世尊应化,为什么?给我们有最明显的启示。他在经上告诉我们,菩萨成佛、菩萨示现成佛,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。实在说,我们读佛经千万要记住一句话,不要死在名句之下;一百劫实际上是什么意思?是个很长的时间,不一定是一百劫。因为时间跟空间在佛法里面都是属于不相应行法,它不是事实,所以说长说短,并没有一定的长短,是从相对来讲的。我们不能够执着,执着就错了,执着不是佛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种善因,善因就得善的果报;由此可知,这一百劫佛菩萨示现的是什么?原来是因果教育。
菩萨示现成佛,最后一个阶段示现给众生看的是因果教育。种善因得善果,种不善的因,一定得不善的果报,你看看这个味道多么深远!于是世间人不一定有求觉悟的这个念头,但是没有不求福的、没有不求相好的,相貌实在长得不怎么样还要去美容。你看街上很多美容院,他们赚什么钱?赚想得相好的那些人的钱。我们也曾经听不少同修说,美容起的副作用到最后把整个相貌都破坏了,还得了一身病,因为他注射化学东西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好美心切!喜欢相好。连阿难尊者也不例外,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,阿难为什么出家?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,他着迷了,他心里想世尊相貌这么好,这种相貌绝对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修来的,他出家修行目的是为修相好。你看看一百劫这个用意多深,这是提倡因果教育。
相好包括依正庄严,我相貌好,体质要好,身体要好;相好身体不好,常常多病,那个不圆满。身体要好,我居住的环境要好,居住在这个地区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,人民都知道平等对待、和睦相处。菩萨学佛目的在此地,不是求个人解脱,求个人解脱是一个理想的愿望,但是很不容易达到。大乘佛法:我一个人解脱,我希望大家一起解脱,你看这个心量多大!不为个人,起心动念为众生,为大家着想,这个意义就非常深刻,真正有意义有价值。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这一个深刻的教学,我们知道应该从哪里用功。「及见此福所从生」,佛所修的六度万行,所修的那真叫无量无边。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提醒同学,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修行是在生活当中,道场就是我们现实的环境。一切时一切处、一切人事物我们面对着,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大道场,我们在这个大道场里面,把我们自己的过失毛病、烦恼习气要统统把它修掉,这叫修行。
我在初出家的时候,有一个居士他在台北圆山那边有一栋别墅,是日式的房子,在二次大战的时候为了躲避联军飞机的轰炸,所以在山上建了一个别墅,建了防空洞。大战结束之后,他们都住在市区,这一栋别墅建得非常之好,没有人住了,带我去看。我看了非常欢喜,然后我到台中去报告老师,我说现在有这么个缘分,我到山上去住茅篷进修好不好?老师听了之后笑笑,告诉我:古人闭关住山,住山就是住茅篷,是有条件的。我说:什么条件?道业成就了,参禅的人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学教的人大开圆解;这个时候,为什么要住茅篷闭关?你自己虽然开悟证果了,没有法缘,没有人请你下山弘法,所以住山住茅篷、闭关就是向天下人宣告,我已经修行证果,你们可以到这里来请法,原来是这么回事情。他老人家反过来说:「你有没有听说过赵州八十犹行脚?」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赵州和尚八十岁了,还到处参学,他为什么不闭关?他为什么不去住山,享享清福?没有开悟。换句话说,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,那怎么办?参学去。这么一说,我就不敢去了,我明白了我不够资格。可是有不少我那个时候同学,大致上我们差不多年龄一起出家的,有好几位出家之后没有多久就闭关,也住小茅篷,果然跟李老师讲的一样,没有成就。
所以如果没有真正开悟,修行多半是盲修瞎练。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离开老师,开悟之后老师一定介绍你去参学,善财童子就是个好榜样。我们在「五十三参」里面、在《四十华严》里面,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住茅篷,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闭关,他成佛了,给我们示现的好榜样。由此可知,闭关跟住茅篷是什么情形?是不得已,我成就了,可惜没有法缘。所以从前参学的人到哪里去参?找那个闭关的、找住山的,他们是真善知识,找他。古人谦虚,不像现在人,现在人胡造谣言,想尽方法去打知名度;古人谦虚,愈有成就愈谦虚,愈是说我什么都不会。你看看「五十三参」,那些都明心见性,我们在表面上看是法身菩萨、法身大士,实际上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给我们看的,教导我们的,真正是大善知识。诸佛如来他们谦虚,「无量法门我只知道一个法门,你来很好,我把我所学的法门教给你;你学了之后你明白了,你要学其他的法门,你再去参访其他的善知识。」他给你介绍。善知识有人指引的,不是随便自己去乱找乱参,那个危险性就大了。老师介绍的,一个介绍一个,这个能让我们生信心。
我在没有学佛之前,因为在二次大战当中,多年失学,没有机会读书,所以非常想学。初到台湾,人地生疏没有依靠,自己要去找工作,要谋生,希望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去学一点东西。到学校不可能,为什么?我们自己要工作,待遇很微薄,缴不起学费;缴了学费去读书,自己吃住没有能力负担。所以必须工作,只能够利用公余的时间。怎么办?我就找一些教授,我有胆量,我打听这些学校好的教授,我给他们写信,要求在空余时间旁听他们的课程。这个信寄出去之后,几乎都有回信,星期假日约我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