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九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古大德稱它爲佛家的根本*輪,佛法裏面的基本法。方東美先生稱它爲佛法的根,他教學生也是把這個看作最重要的教科書,從這個地方入門。他這個看法跟弘一大師的看法相同,他認爲知識分子,受過大學教育的,想學佛從這一部經入門。這個看法,對于接引衆生來說是方便。知識分子總免不了有好高、貢高的習氣,所以對于小法他沒看上眼,沒瞧得起;這個法門,他自然會很尊重,他會産生興趣,信心不見得,這個信解很難,興趣有,有這麼大的分量,有這樣豐富的內容和高深的理論。方先生常說:「《華嚴》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學概論。」我那個時候跟他,他完全把這個當作哲學書來研究,他說這裏頭有圓滿的理論,有非常完備的方法,而且還帶表演,五十叁參是表演。編教科書,全世界的教科書都比不上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這種編法才是真正完美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

  

  在中國儒家教科書裏面,朱夫子編的《四書》,我們從小就念,到學佛之後我看出來了,他編《四書》的靈感可能是從《華嚴經》來的,模仿《華嚴經》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帶表演。你看四書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。《論語》是孔夫子把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的理論、方法做出來給我們看,你看聖人如何落實的;孟子是賢人,賢人將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是怎樣落實在生活上,那就跟五十叁參沒有兩樣。這個教科書編得好,我怎麼想都以爲是朱夫子從《華嚴經》上得的靈感,編出這樣完美的教科書。從宋朝一直到現在將近一千年,哪一個讀書人不把這部書當作最重要的課程,你就曉得編得好,方老師說:「在外國教科書裏還不曾發現」。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佛法,知道佛的心、佛的意願,希望一切衆生早一天成佛。

  

  清涼大師說:「莊嚴即福也,亦通二嚴」,包括智慧,福、慧二嚴;「皆佛令爾」,都是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所以菩薩在此地,贊歎大衆的德就是贊歎佛德,大衆的智與德都是佛教的,這個說法很有道理。正如同我們贊歎別人,我們贊歎他的學生,贊歎學生的德行,那不就是贊歎老師?這個學生的德行是老師教的,贊學生就是贊老師;贊老師,學生也沾光,也是贊學生,所謂是「明師出高徒」。世尊在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裏面說得很明白,學生跟老師可不能互相批評毀謗,那就錯了,不知道師生是一體,跟父子一樣,毀謗老師就是毀謗自己。這個老師不好,你爲什麼跟他學,你爲什麼拜他做老師?你自己不是無知嗎?我們一般人講得不好聽的話,你心盲、眼盲,你眼睛瞎了,你心也盲了,你怎麼會拜他做老師,你怎麼會跟他學?所以,學生幫老師就是幫自己。老師幫學生也是幫自己,這個學生不是好學生,你爲什麼收他?你收了他,可見得你沒有智慧,你沒有能力辨別善惡,你沒有知人之明,你還能教學嗎?所以師資之道,互相的贊歎,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的。我們贊佛,依佛爲老師,真的我們沾了佛的光。佛稱我們爲弟子,佛今天不在世,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、要常常檢點,我們像不像是佛弟子?如何讓社會大衆肯定我們是佛弟子,讓九法界衆生承認我們是佛弟子?我們以佛爲師,向他學習,學的總能夠相似,不能學得一模一樣,也學得差不多,有這麼一個樣子,天龍鬼神就肯定你是佛弟子。

  

  戒經裏頭常講:「受持叁皈,就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護持你。」我們去受叁皈,就有這麼多護法神來保佑你嗎?未必!爲什麼?經上是這麼說!你有沒有受持叁皈?你要懂得受持兩個字的意思,受是完全接受,也就是我完全做到,你沒有做到不叫受。「受」是我接到了,我做到了;「持」是保持,不是做一天兩天。戒經裏面常講「盡形壽受持」,盡形壽,淺而言之是一生,我只要有這個身體,身體是形,只要有壽命,我活一天我就做到一天,決定不違背,這是受持淺的意思;深的意思是生生世世。爲什麼?衆生在九法界這個形會改變,改變那個形還是個形,形存在;換句話說,你的身沒有變,換一個身就是了。你並沒有把這個身舍掉,你一舍掉馬上又換一個身,你的形永遠存在,你的壽也永遠存在,無量壽!哪個人不是無量壽?身形不斷的在轉變,盡形壽受持,那就是無量壽的受持,我們要懂得、要明了;這個樣子護法神尊敬你,護法神義務的來擁護你、照顧你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個話是佛說的。絕對不是受一個形式的叁皈,就以爲有護法神保佑你了,那是假的,那是你完全誤會了,你只有形式,你沒有實質。

  

 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所以叁皈的授受,可以不必找法師在形式上受,叁皈可以自己受,在佛菩薩面前,你發誓:「我一定依佛這叁條教誨,我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」佛是覺悟,《六祖壇經》上講得好,講得清楚明白,能大師講:「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」,覺正淨是自性叁寶。皈是回歸、回頭,我知道我錯了,從前我迷惑顛倒,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、依正覺,這個你才真的皈依了。我們把這個標准再降,降到極低,有那麼一點點樣子,沒有學佛之前感情用事,感情是迷,迷情;學佛之後處事待人接物,我用理智不用感情,不會有感情沖動,智慧作主,你真的皈依佛了。

  

  皈依法是什麼意思?「法」是正知正見。從前沒有學佛,我的思想見解都是錯誤,現在學了佛,我要依正知正見。什麼是「正知正見」?這個經典展開,大家曉得佛給我們講了十條,布施是正知正見,持戒是正知正見,十波羅蜜是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反面,就是我們現在生活上所顯現出來的,悭貪是邪知邪見,惡業是邪知邪見,瞋恚是邪知邪見,十波羅蜜的對面是邪知邪見。我們把這些邪知邪見舍掉,依正知正見,這叫皈依法。

  

  第叁個皈依僧。「僧」代表清淨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「僧」代表和合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與一切衆生共處,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。這才叫真正皈依叁寶,必定有護法神保護你。爲什麼?你是真正的叁寶弟子,你是真正佛的學生。佛的學生一定要做到這叁條,這叁條是綱,我們常常講的「叁福、叁學、六度、十願」是目。總綱領就是這叁條:「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」,都要依佛陀教誨爲標准,這才能契入佛的境界。所以「一切莊嚴境」,也可以包括如來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。這一首是總說。第二首:

  

  【各起淨願修諸行,悉曾供養無量佛,能見如來真實體,及以一切諸神變。】

  

  這四句也含著四個意思。第一句是發願修行,願爲先導,以行踐願。這是別說,前面是總說。『各起淨願』,這是講十方一切衆生。這個話都是從學生這邊說的,實際上意思全是贊佛,老師好!贊學生就是贊老師。各個都能發大願,願度衆生。什麼叫「淨願」?淨願裏面不附帶任何條件,這個願是清淨的;如果附帶條件在裏面,這個願就不清淨。這個度,我在講席裏常常講,講的次數太多了,還要講,爲什麼?你還沒有悟過來。「度」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服務,盡心盡力爲大衆服務,爲一切有情衆生服務,爲無情衆生服務。樹木花草我們都要照顧好,要爲它服務,不僅是爲一切人,爲一切動物、爲一切植物,甚至于桌椅板凳,它供養我們,我們要爲它服務。每天把它擦得幹幹淨淨,擺得整整齊齊,爲它服務,報答它,它爲我們服務,我們也爲它服務,要互相尊重,要互相敬愛。對物尚且如此,何況對人!天地萬物,互有恩義,我們常講的「道義、仁義、情義、恩義」,天地萬物彼此互相都有這四種大義。你覺察到了,你明白了,你就是菩薩,你就是一個修行人,覺悟的人。你會把你從前沒有覺察所犯的錯誤全部修正過來,這是修行。

  

  修行具體舉了一樁事情,『悉曾供養無量佛』,「悉」是圓滿,一個不漏;「無量佛」,這是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。叁世,未來世的諸佛就是一切有情衆生,一切有情衆生是未來佛。佛弟子心目當中,把十方叁世一切剎土裏面的衆生,一切剎土都有九法界的衆生,都看作佛,都把他當佛一樣的尊敬,一樣的敬愛,一樣的供養,供養的範圍太廣太廣了。不但是一切有情衆生,無情衆生也是一樣的供養,爲什麼?因爲他知道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你要是對待有情衆生供養,無情衆生就疏忽了,你不是佛弟子,你沒有覺悟。無情衆生跟有情衆生一樣的恭敬尊重供養,那就對了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十波羅蜜,是所有菩薩修行的,除這個之外還有十大願王,代表十波羅蜜的是文殊菩薩,代表十大願的是普賢菩薩。「各起淨願」就是十大願王,「修諸行」就是十波羅蜜。

  

  行門裏面落實特別舉出普賢十願裏面「廣修供養」,人家是怎麼作法的。第叁句說『能見如來真實體』,這一句話就是禅宗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這樣修行就能明心見性。所以「淨願」是普賢的十願,「諸行」是文殊的十波羅蜜,「供養」就是十願十行,這十種波羅蜜落實了,你就能見性。這一句是講見性體。『及以一切諸神變』,這是見自性的德用。我們講性體、性德,德就是用,它起作用,它的作用是一切諸神變。「一切諸神變」是什麼?就是本經所說的虛空法界剎土衆生。「唯心所現」是神變,神是神奇莫測,不可思議,變化出虛空法界剎土衆生;還有一變是「唯識所變」,變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。

  

  現在許許多多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都在探討虛空法界、剎土衆生從哪裏來的?怎麼發生的?我們現在看到許許多多這些書籍,那些書籍都是他們在思惟、在探索。有沒有探索到真相?沒有,完全是猜測,「大概是這樣的」。菩薩到這個時候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諸位一要懂得。你能夠見如來真實體是根本智,及以一切諸神變是後得智。換句話說,你要不能見性,你對于虛空法界怎麼來的?到底怎麼回事情?你怎麼猜你也猜不中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去探索,再高明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探測到它的真實相。如果這些方法能夠探測到,我們何必要求明心見性?發展科學那就對了。現代人的觀念如是,「佛法沒用,科學有用」,科學發展到最後産生一個副作用,副作用是什麼?世界末日。其中的利害得失誰明了?還是諸佛菩薩。這是「贊歎別說」的第一首偈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