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0卷)

  

   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善勇猛菩薩偈頌第叁首:

  

  第一首是總歎佛,第二首是「見佛體用」。特別是在「見佛體用」裏面,我們在第一句看到的是發願修行,第二句看到的是供養諸佛,這兩句是我們修學最重要的指導。如果我們明白了,能夠解佛的意思,像開經偈所說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的修學肯定有成就。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很廣,我們現前一些同修粗心大意,很不容易體會得到,所以我想利用這一點時間再做一點補充。

  

  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確實就是八個字,「發願修行,供養諸佛」。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向章嘉大師請教,他老人家傳給我:「看得破,放得下,布施」,從這兒下手,從這邊入門。這個意思,深廣無盡。發的是什麼願?舍己爲人,願意做犧牲奉獻;學佛之後才了解,我們奉獻的對象增加了,服務的時空增廣了,我們發的願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微塵剎土無量無邊的衆生,我們發的是這個願。我們必須把自己無量劫來的毛病習氣淘汰得幹幹淨淨,恢複自性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用這些來供養叁世諸佛,叁世諸佛就是一切衆生。這裏面沒有一絲毫爲自己,這個願就是清淨的本願、清淨的大願。怎麼落實?發願容易,如果發的願要不能落實,這個願是空願。落實還是章嘉大師那個話,「看破、放下」。

  

  我們在前面讀到法界菩薩,頌佛往昔修十度行滿,現在得果的這一段偈頌,在「七最勝」的後面,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面爲我們開示觀心這一段話,他注解得很簡單,又唯恐後世的學人不能理解,再加以注解。什麼叫觀心?「謂一念相應心舍,則具十度」,只要放下,十波羅蜜就圓滿了。這個意思深!他每一條都加以說明,「舍而不取」,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;就跟我前面講的一樣,我們發願爲一切衆生服務,決定沒有一絲毫希求,我們的心是清淨的,不求回報。爲什麼?不求回報,那個回報是「能見如來真實體」。那個回報是什麼?禅宗裏面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教下裏面所講的「大開圓解」,淨土法門所說的「理一心不亂」,自然得到;稍稍有一點希求,你就得不到,你就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。沒有絲毫的夾雜!

  

  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教導我們,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不善就是不淨,換一個字,「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,舍得清淨。「不爲過非所汙」,戒波羅蜜圓滿了;過是過失,非是與性德相違背的,這是錯誤,我不會被一切過失錯誤所染,這是染汙,持戒波羅蜜就圓滿。「忍可非有」,爲忍辱波羅蜜圓滿了。忍可非有爲,什麼叫非有爲?一切諸法總分爲兩大類,一類是有爲法,一類是無爲法;非有,是無爲法。如果把境界擴大,九法界一切衆生所作所爲,有違性德的都能夠忍;換句話說,都不把它放在心上,知道這一切衆生無量劫來在叁途六道習染太深,那有什麼法子?已經養成自私自利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,現在雖然接觸佛法,接觸聖賢的教誨,轉不過來,粗心大意,不知道斷惡修善,不知道積功累德,所以大多數的衆生,諸佛菩薩只給他種一點善根而已。我們不能期望著這些衆生在一生當中成就,那我們的想法、看法就錯誤了。雖然學佛,雖然精進用功努力,還是搞生死輪回,還是出不了叁界。爲什麼?不曉得積功累德,不曉得斷惡修善,經上常講的修福修慧他不懂得。修福修慧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福慧在眼前,多少人就當面錯過。我走到這個桌子旁邊,這個桌子不幹淨,上面有一點骯髒,擦桌子的人沒有擦幹淨,我見到了我把它擦幹淨,這就是積功累德。「這不是我的事情,這是他的事情」,你把你自己修善積德的機會放棄了。

  

  過去我在新加坡,住在淨宗學會五樓,下雨的時候窗戶進水,我不能說這個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是別人的事情,我搶著去修福。別人去做很好,這個修福修慧的機會讓給你;別人不做,我絕對不會叫人,我自己做。除非自己能力做不到的,我們才要求別人;自己能力做得到的,而且是順手的,尤其對于一切人事物的關懷。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明心見性。我爲什麼要這樣作法?這是自性變現的相分,我要想見性,就在這些地方下功夫,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對人對事對物;這是什麼?性德的流露,自性裏面的尊重,自性裏面的敬愛,自性裏面的廣修供養。我把這棟房子照顧得很好,打掃得幹幹淨淨、整整齊齊,保養得好,讓它存在的時間長久,這我對它的供養。這是廣修供養的機緣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會把它失掉,你說可惜不可惜?

  

  我們走在路上,看到路上有小石子、有果皮、有廢紙,我們坐在車上當然你不好下車,你下車就堵後面的車了,如果是在人行道上行路,隨手撿起來,馬路隔不遠有一個公用的垃圾桶,可以把它丟在那邊,這些都是廣修供養。地上有骯髒把它掃幹淨,地上有果皮把它撿起來,對于大地的尊敬,別人不知道,我們念佛的人知道。大地有地神,《地藏經》上講的堅牢地神,那是娑婆世界的大地神;小的地方,住在山上有山神,住在都市有土地神,我們對他的尊敬,那是他管轄的範圍,是他服務的境界,我們跟他融合成一體,所以愛心遍虛空法界。愛從哪裏表現?愛從布施供養裏面表現,「誠于中而形于外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內心是不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?慈悲就是愛心。我講過,真誠遍虛空法界,清淨平等正覺遍虛空法界,大慈大悲遍虛空法界,遍及一切衆生。上遍諸佛,下不僅遍有情衆生,還要遍無情衆生,沒有不尊重的、沒有不愛護的、沒有我不服務的,這個服務就是照顧,這就是廣修供養。

  

  都是講舍。「離身心相」,不再執著起心動念是心相,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身相,精進波羅蜜圓滿了。都是放下,放下身心世界,精進波羅蜜圓滿了。「寂然不動」,寂然不動就是萬緣放下,心地清淨寂滅,不爲一切境界所動,禅定波羅蜜圓滿了。真正徹底明了一切諸法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增不減,不常不斷,般若波羅蜜圓滿了。雖然體性空寂,不礙現象的發揮,這是方便波羅蜜的圓滿。心性一塵不染、清淨寂滅,不礙我們全心全力爲一切衆生服務,這是方便波羅蜜。希求佛果,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,成佛幹什麼?成佛爲一切衆生服務,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。爲什麼?智慧圓滿了,能力圓滿了,相好圓滿了,用這個來供養一切衆生,這是願波羅蜜圓滿了。一切諸法當中,我們有智慧有能力判斷,有能力抉擇,力波羅蜜圓滿了。對于性相事理,邪正是非,利害得失,有能力「決斷分明」,這是智波羅蜜圓滿。所以清涼大師講:一念舍心相應,十波羅蜜都圓滿了。前面講的七種最勝,也在一念之中。

  

  章嘉大師教導我放下,這個意思深!果然真正放得下,萬德萬法全都圓滿了。這裏頭總的我們常講的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一切五欲六塵的享受、財色名食睡的享受,放下貪瞋癡慢,我們的性德,《大方廣佛華嚴》所講的、諸佛菩薩所示現的,這是性德,自性本具,全都圓滿,全都現前,真的是無量功德。自自然然不需要學習,這個形象就是諸佛菩薩的形象,就是九法界衆生的表率、模範。

  

  昨天我跟此地的同學們談話,希望他們大家認真的多想想,往後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修?菩薩道要如何來行?自己去多想想。你要問我,我這些年來天天在講,你要不明了,多聽!我們的功夫,實實在在不得力,這是許多同學自己都肯定;既然知道不得力了,就要把不得力的因素找出來,想想看我們是不是自私自利,不肯主動的去幫助別人?除非別人不歡迎我們幫助他,這是緣缺了;若是因緣具足,「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」,這個諸位都在《無量壽經》上念到的,還得要人來請嗎?看到了、聽到了、接觸到了就要做,沒有任何條件,心地清淨。做了要別人感謝、要別人恭敬,附帶條件在裏面,你是做了好事,這個好事不清淨;有好的果報,那個果報是有漏的,爲什麼?與清淨心不相應。如果與清淨心相應,果報是無漏的。

  

  我們希望明心見性,「發願修行、廣修供養」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這八個字可以全部包括了。這八個字我們懂得愈多,我們做得就愈多;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不到,這八個字你一個字都不懂。明心見性,契入性體,顯示德用;德用就是「一切諸神變」,變虛空法界、變剎土衆生、變十法界依正莊嚴。要怎麼樣修你才能夠證得?你能夠證得就圓滿成佛了,我們學佛就是學這些。我補充的話說不盡,也只能說到此地。第叁首偈頌:

  

  【或有能見佛法身,無等無礙普周遍,所有無邊諸法性,悉入其身無不盡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是「見法身」,這個頭也是有四個意思。第一句見法身,諸位要曉得,見法身得破無明;換句話說,這雖然是贊佛的弟子,我們前面說過了,贊佛的弟子就是贊佛,佛弟子能見法身了,老師教得好!怎麼見法身的?前面一首偈所說的,「淨願修行,供養諸佛」。供養諸佛,用現代話來說,爲一切衆生誠心誠意、全心全力的去服務,就叫供養諸佛。你這樣去做絕對不摻雜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在裏面,你就能明心見性,你見到性體,你見到自性的起用。這個學生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也破了幾分。因爲這個地方的學生是法身大士;縱然不是法身大士,他還在四聖法界,還在六道之中,他已經如教修行,佛怎麼教他都能接受,而且都認真的去幹,現在雖然沒有得到,但是不久他就得到了。爲什麼?他已經上路了,既然上路了方向正確、目標正確,當然不久他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。

  

  『或有能見佛法身』,「或有」,不是完全都有,成熟的衆生,這就是指已經證得一真法界,他脫離十法界了。『無等無礙普周遍』,清涼大師注解「勝故無等,淨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