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0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無礙」,這一句裏講了兩樁事情。勝是殊勝,修學大法確確實實不是通教、別教所能夠比的,點點滴滴都能與性德相應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,起心動念爲正法久住,爲一切衆生得真實利益。真實利益是什麼?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爲這個,你說這個多殊勝!自己心地清淨、一塵不染,完全是付出的,沒有絲毫的念頭:「我這麼做我想有什麼樣好的果報、回報」,沒有這個念頭。我有多大的能力、有多大的智慧,全部都貢獻出來了,這叫圓滿功德。如果在這種狀況之下,我們今天出去托缽托這一餐飯,這餐飯很不合自己的口味,心裏有一點難過,「我付出去的這麼圓滿,你看這一缽飯這麼難吃!」沒有表現出來,心裏有這個意思。安世高的同學做[共+阝]亭湖的龍王,做了榜樣給我們看;他前生是出家人,好出家人,明經好施,給諸位說,就是講經說法的法師,沒有什麼大過失,就是托缽的時候這一餐飯不太好吃,心裏有一點難過,墮落在畜生道;因爲他修的福報大,當龍王去了,蛇身。

  

  從這個地方,古大德提醒我們因果可畏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明經好施比不上[共+阝]亭湖的龍王,我們的嫉妒、瞋恚煩惱習氣比他大太多太多了。如果以他來做個例子,做個比例,他墮在畜生道當龍王,我們將來墮在畜生道可能當個螃蟹、做一條鲨魚,大概是這一類的,龍王廟裏面的蝦兵蟹將,可怕!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安世高大師的同學爲我們示現,把這個業因果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自己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,錯了!我們完全付出,自己生活不如人,好事情!爲什麼?消業障、增福慧。我們修那一點點福,不要在這一生當中就享掉了,這一生當中多受一點苦難,好事!多消一些業障。這樣發心去做,我們會早一天明心見性,早一天證佛菩提,我們目的在此地。

  

  我們做好事,真正爲佛法、爲衆生。你們常常在我身邊的同學,以及培訓班的同學們,我這一生也是你們的榜樣。我常常受到毀謗,常常受到嫉妒,常常受到障難,我沒有放在心上,我不但沒有絲毫怨恨的心,我常有感恩之心。爲什麼?所有一切境緣,對我來說都是真善知識,真正在提醒我。我年歲大了,光景不多了,什麼是該做的,什麼是不該做的,這些逆增上緣對我是當頭棒喝,對我有好處。每一次的打擊、一次挫折,我的境界自然就往上提升一層。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別的,就是爲衆生服務,爲正法服務,服務的面海闊天空。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這個地方有障礙,我們到另外一個地方,那個地方有障礙,還有歡迎我們的地方。這個地球上的人不歡迎我們了,還有他方世界,不僅鬼神來找我求皈依,九法界的神靈也常常來找我,我服務的面很大。

  

  所以殊勝就無等,特別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裏面學到了真實的殊勝。純善純淨就沒有礙,就無礙,「普周遍」。心量務必要放開,中國古人常講「量大福大」,我們的心量周遍法界。『所有無邊諸法性』,這是講的「深廣」,法性深廣無際。『悉入其身無不盡』,這一句清涼大師講的是「包容」,心能包容,身能包容。身是什麼?身是法身,心是法性。身是法身,盡虛空、遍法界都包容在其中,沒有不包的。學生如是,老師還用得著說嗎?我們要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就不是佛的好學生。現在雖然沒有入這個境界,我們的目標方向,對准了法身法性,這也是佛的好學生。你在初學,只要精進不懈,如教修行,善學的人就像《華嚴經》上的善財童子,一生成就。這些話我講得很多,要想一生成就,必須把基礎打好。基礎是叁福六和、叁學六度、普賢十大願王,我們把這個基礎打好,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就。

  

  

  

  善勇猛菩薩偈頌第四首:

  

  【或有見佛妙色身,無邊色相光熾然,隨諸衆生解不同,種種變現十方中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是贊頌「見佛色身」。經文一開端我們要注意到『或有』,它不是悉有。由此可知,因爲菩薩贊頌的境界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在虛空法界裏面有六道凡夫,六道凡夫不一定能見到佛,有見到的是特別的緣分,總而言之,機會不多;法身菩薩就不然,他們是常常見到,不離佛身。『或有見佛妙色身』,我們在贊佛偈裏常常念到的,佛身是真金色,《無量壽經》上我們念到的,紫磨真金色身,這是講妙色。『無邊色相光熾然』,這裏面講兩樁事情,一個是講的色相。第一句講體質,佛身體的體質,不是我們這種凡夫肉體,所謂細胞組成的,佛不是的。佛是從自性裏面顯示出來的,換句話說,無一不是性德的流露,他的色身也是性德流露出來的,自性的德用;所以體質要是與十法界有情衆生來比較,十法界實實在在是無法比較的,佛的體質太好了。

  

  我們世間有所謂天人合一,這個體質算是不錯了,能夠與自然融合成一體,與天地融合成一體,這個我們常講長生不老,不會生病。但是還不能跟佛相比,佛是從自性裏面,他與性體相應、與性德相應,天地自然是性德變現之物。這個身體好,這個身體是我們大家非常羨慕的,是我們希求的,能不能求得到?能,爲什麼?本有的,性體、性德、性相是一切衆生本來有的。現在迷失了,迷了那個性德就變質了。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裏面舉幾個例子告訴我們,我們從他老人家的開示就很容易體會。性德裏頭原來有布施波羅蜜,迷了之後把布施波羅蜜轉變成悭貪,所以悭貪跟布施波羅蜜是一個體。迷了的時候,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布施波羅蜜變成悭貪;覺悟之後,它又變回來,悭貪又變成布施波羅蜜。迷了的時候,持戒波羅蜜變成惡業;覺悟,它又變回來,惡業又變成持戒波羅蜜。

  

  所以十度、普賢十願,都是自性本具的,自性本有的,不是外面來的。十度不是文殊菩薩的,文殊菩薩修證圓滿,以一切衆生的性德教化衆生。普賢菩薩修證圓滿,以自性本具十願勸化衆生,不是他自己的發明,不是他自己的製作。迷失了之後把它變質了,那真的是我們的製作了。怎麼說自己的製作?現在外國法律裏面有保護隱私權,這個法律是人製作的,保護隱私權就是保護悭貪;製作了很多法律,保障一切惡業,什麼惡業?貪瞋癡慢合法的。所以迷了才有創作,悟了沒有。迷了的時候,才要訂很多很多的規矩;悟了的時候,不需要,全部都沒有了,自自然然合規矩,不需要學的。所謂是「無師智,自然智」,無師,不需要老師教,智慧德能自然現前、自然如法,這個境界稱不思議境界。

  

  「無邊色相」,不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諸位要曉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習慣稱說的標准,這個地區大家都是以這個爲最高的標准,佛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就隨俗,就用你們的標准,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大家看到非常歡喜,這是貴人、貴相,能生歡喜心。佛在一真法界裏面,在實報土裏面所現的身相,我們在經上讀到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無邊色相!這個色相做什麼用?跟諸位說,絕對不是自受用,爲什麼?因爲諸佛菩薩已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諸位想想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自受用當然就沒有了。所以他們的自受用可以說是一味清淨,這是他的自受用,心清淨、身清淨、境界清淨。清淨怎麼說法?空有不二,空有一如。就像《心經》上所說的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空不礙色,色不礙空,清涼大師所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是清淨到極處的自然現象。受不受的念頭不生,生起這個念頭是煩惱,這念頭不清淨。

  

  「光熾然」,這個「光」,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,有常光、有放光。常光是自然的,這個道理並不難懂。任何物體沒有不放光的,不過它所放的光我們肉眼看不見。爲什麼?頻率跟我們所見的光,光的頻率不相同,叫光波,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用科學儀器來探測;實在講,現在科學儀器還相當幼稚,許許多多事情探測不到,未必探測得准確。爲什麼我們會肯定任何的物質都放光?因爲自性本具有般若光明,所有一切的現象,既然講的是「唯心所現」,凡是唯心所現的任何形相,它一定有光,它一定有作用,它一定有相好。性體、性相、性的作用,它是連起來的,它不是分開的。所以有一些氣功練得好的人,能夠看到氣,氣就是光,外國人講磁場。我們一個人,人有氣、有磁場、有光,動物也有,植物也有,礦物也有。我們這個房間裏面擺的一些桌子、椅子,桌子椅子也放光,你有沒有看見?沒有!不是沒有,是我們的眼能見度非常狹窄,這是科學家都肯定的,比我們能見到這個光波,波度長的我們見不到,比這個短的也見不到了;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,不知道有多少,比這個頻率短的,也不知道有多少。所以從這些道理上我們來推測,肯定所有一切萬物都有「常光」,佛的常光特別盛、特別明顯,「光熾然」!

  

  放光,這個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得很多,放光是表法的,放光是覺悟衆生的。在大乘經教裏頭,佛凡是說到重要的開示,前面一定會放光。我們在初學的時候,對于這一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,爲什麼佛講經說法有時候放光?有時候不放光?老師告訴我們,佛放光接著一定是很重要的開示,就是先用光來警衆,提醒你底下有重要的要注意聽,要仔細去谛聽,是這麼個意思。從哪一個部位放光也不一定,與他所宣說的法一定相應。《華嚴》是圓滿的大法,放光的次數特別多,大菩薩,像此地見性的菩薩摩诃薩,還需要言說嗎?給諸位說,不需要。菩薩心裏頭有疑,起個念頭佛就知道了,佛是怎樣答複他們?往往都是用放光現相,這問題立刻就解答了。不需要用言語,言語太麻煩、太啰嗦,講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聽清楚的,甚至于還有許許多多把意思錯會,常有。放光現相沒有這個流弊,但是放光現相是對上根利智,中下根性的人他不懂,中下根性的人只可以說得到警覺。像下雨天我們看到閃電,這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