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五一卷)
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善勇猛菩薩偈頌第六首:
【或有能了佛音聲,普遍十方諸國土,隨諸衆生所應解,爲出言音無障礙。】
這一首偈是『了佛音聲』。平常我們在講席裏面常常說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,佛的音聲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所以音聲沒有障礙。無障礙的法界,唯一稱性,性遍法界,性融法界,所以稱性就自在了。與性德相違背則是處處障礙,所謂是觸處成障,觸是接觸,只要接觸就是障礙,特別是在六道凡夫。『或有』,菩薩的贊頌雖然是觀察十方,包容萬物,可是見到佛身、見到佛的形相、見到佛的音聲,後面講的光明,我們一般常講總得要有緣,不是每個衆生都能見得到的。所謂是「佛不度無緣衆生」,不是佛與衆生無緣,而是衆生與佛無緣,過失在衆生這一邊,不關佛那一邊。這個地方總得要講感應了,衆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
世尊這一句話我們仔細觀察還是一句方便語,怎麼知道是方便語?性德本來周遍虛空法界,哪有應與不應?就好象我們現在收看無線電視一樣,我們電視機放在此地,打開頻道影像就現前了。我們要問,我不打開頻道,這個影像在不在現前?在,不過沒有緣,沒有緣怎麼辦?它在你看不見。音聲在不在?在,沒有這個緣你聽不見,這個緣是機器、電器,給我們做了緣。所以佛的體性、形相、聲光、音聲,就像電的傳播一樣,無時無處而不在。我們這個身體就像電視機一樣,如果這個電視機一點毛病都沒有,它的功能可以完全發揮,換句話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體、相、作用它應該全部都能收看,都能夠收聽,這是正常的。現在這個機器有了故障,還可以用,但是許許多多頻道它收不到,有些頻道能收到很模糊、不清楚,真正能夠看得清楚的只有一個頻道,我們現前這個身體就像是這麼一個破爛的機器。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調整,幫助我們修理,希望這個機器恢複它圓滿的功能,這個功能是它本具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
「或有能了佛音聲」,我們知道哪些人「能了」?破無明的法身菩薩他沒有問題,他能了。權小二乘,能了而不能夠徹底,就像他還有一點故障,故障不大,能收,但是音聲跟形相有一點模糊。而六道凡夫,障礙就嚴重,只能收到一兩個頻道。色界天、欲界天的上面兩叁層也許可以收到兩叁個頻道;忉利、四王以下,我們只能收一個頻道,只有特別的緣分偶爾感應到。譬如我們有時候聽到念佛的聲音,不是我們念的,我們附近居住的人家與我們所在處所,間隔有相當的距離,他們那邊念佛,我們這邊不可能聽到,又何況附近這些鄰居沒有念佛,我們爲什麼會聽到念佛的聲音,而且聽到得很清楚?聲音又很美妙很好聽,這從哪裏來的?這是感應。有人聞到香,確實是異香,從來沒有聞過的,也有人聞到很好的檀香,或者有人聞到花香,也有少數人見色、見光,這些都是感應。所以「或有」,不是全部有。
『普遍十方諸國土』,我們知道善勇猛菩薩是贊佛的學生,各個不同程度階層的學生。從菩薩、緣覺、聲聞到六道凡夫,總得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,你才能聞到。這些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佛弟子,「普遍十方諸國土」,這個話是雙關語,諸佛如來應化的能力也是「普遍十方諸國土」,音聲普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,口裏沒有發出的音聲,念頭有。音聲是怎麼回事情?現在大家都懂得,震動而發的。我們心裏頭起一個念頭,它還是震動,雖然很微弱,這個震動也周遍虛空法界;如果不周遍虛空法界,怎麼能跟諸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?這裏念頭才起,他方世界諸佛菩薩就知道,念頭才動就知道了。好比我們一個身體,任何一個部位有了狀況,我們這個心裏頭立刻就曉得,曉得它在哪裏。譬如蚊子叮我們、螞蟻咬我們,螞蟻咬了一口,我們立刻就曉得在哪一個部位。前面我們讀過不少,佛的法身遍虛空法界,佛的智身也遍虛空法界,佛的色身還是遍虛空法界。我們沒有離開佛身,不但一切有情衆生沒有離開佛身,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也沒有離開過佛身。誰知道?這個事情佛知道,覺悟的人知道。我們現在是聽佛說法,雖然不是親證的境界,我們也能夠明了。我們是聽佛說的,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,佛所說的決定真實,我們相信得過。
許許多多世界,我們娑婆世界也不例外,以音聲爲教體。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爲我們選擇「圓通」,圓是圓滿,通是通達,圓滿通達成佛之道。是哪一個門路?菩薩爲我們選擇的是音聲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所以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,都是用音聲講經說法;我們淨宗修行執持名號,音聲做佛事。我們在古大德注疏讀到過,念佛「大聲見大佛,小聲見小佛」,這是祖師大德所說的。我們後人煩惱習氣很重,不能夠體會佛菩薩的教誨,我每展開經卷,想到開經偈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一句話難,太難太難了!大多數的同學,我們細心去觀察,常常曲解如來真實義、錯解如來真實義,把自己的意思看作是如來真實義,他怎麼會有成就?難在這裏。這是很大的誤會,也是古大德所說的,但是我們疏忽了,「望文生義,叁世佛怨」,叁世諸佛都喊冤枉,你把他意思解錯了!
佛法裏面,我們在大乘教看到的太多了,佛法是平等法;雖然它也講階級,它講菩薩果位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雖然有階級,但是它是平等的,它是包容的。初信位的菩薩,他所修學法門裏面包括等覺菩薩的修學,不可思議;等覺菩薩法門裏面,依舊不舍初信位菩薩所修的。這個話怎麼說?我們舉個明顯的例子來講,凡夫初入佛門,佛就傳授他叁皈五戒;修行到了法雲地菩薩、到了等覺菩薩,他還要不要守叁皈五戒?還是要嚴格遵守,你從這裏就能看到法法圓融。我們前面講十地十波羅蜜,每一地雖然是有一個重心,初地修布施,二地修持戒,但是地地都圓攝十波羅蜜,這是佛法。
初地菩薩修布施,布施裏頭有持戒、有忍辱、有精進、有禅定、有般若,有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一條都不缺,這叫布施波羅蜜;如果缺了一樣,他的布施波羅蜜就不圓滿。二地菩薩修持戒波羅蜜,持戒裏頭有布施,有忍辱、精進,乃至于後面的方便願力智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何況這是大乘圓教,要把清淨平等落實才行!我們現在麻煩在哪裏?學的是一套,講的是一套,做的又是一套,這叫散學,他不能合一。這不是一二叁的叁,松散的散,散亂的散。人家是學叁學,我們是學散學,差不多,音差不多!所以你不會有成就的。你這種學佛法,頂多恭維你,天臺大師所講的「名字位中」,名字位有名無實。自私自利、貢高我慢,時時現前而不能夠覺察,自己不知道,你才曉得你那個毛病習氣有多重!世出世間法的事理真相確實是一無所知,每天展開經卷去讀誦,好象叁歲小孩唱歌一樣,把它唱一遍,什麼意思不知道。
我們現在不少人學佛有這個毛病!沒有把佛法當作一回事情,從前李老師常講,哪裏叫學佛?說得不好聽一點,消遣佛法。這個罪過很重,你還以爲你自己修積功德,還以爲你自己有福報,錯了!佛法的修學,有沒有一點功夫,從哪裏看?從你生活上看,從你處事待人接物去看,看你有沒有把你自己的毛病修正過來。日常生活當中,洗個碗筷有沒有洗幹淨?洗好之後有沒有把它擺得整整齊齊?修行就在這些地方。吃完飯了,桌子有沒有擦得幹幹淨淨,桌椅有沒有擺整齊?小事!洗個手我昨天看到了,洗完就走了,洗手臺旁邊那些水珠到處都是,都不知道把它擦幹淨。水龍頭上沾的有肥皂的水,不曉得把它擦得幹淨,這都是學佛,學佛在這裏學。浴室裏頭、臉盆裏頭,你們如果仔仔看看我的,我洗完澡之後,我這個盆子要洗得很幹淨,順手的事情。水龍頭是金屬做的,我用完之後我用幹毛巾把它擦一擦,順手的事情,永遠它是那麼樣亮,它不容易壞。隨時用你不擦它,特別是肥皂水,它容易起化學作用,壽命就減短了;它的壽命短了,響影我們自己壽命也短了。
早晨勝師切了一盤西瓜,我就告訴他,學佛從切西瓜這裏去學,什麼都要學,要切得整整齊齊,不能切得亂七八糟。一塊大一塊小,拿出來之後不象樣子,這個東西能見客嗎?如果你要到一個餐廳裏面去吃飯,餐廳端一盆水果像這個樣子,客人能滿意嗎?所以多到外面餐廳去吃飯,去看看、去學學,這一點過去韓館長這樣作法;常常帶著大家到餐館吃飯,吃飯的時候告訴大家,你們學習,你看看人家的菜顔色怎麼樣?怎麼燒法?你看那個盤子端出來,幹幹淨淨、整整齊齊的。你以爲學佛在哪裏學?在佛堂裏頭,錯了,佛堂裏學不到東西。佛法就是生活,佛法就是做人。我們山上住叁位法師,他們有分工,我聽到了,我說你們的分工要常常交換,爲什麼?任何一樁事情我都要學,我都要會,不能說叁個人分叁個工作,永遠做這一樣。那個人走了之後,燒飯的人走了,飯都沒得吃了?澆水的人走了,水就沒有人澆了?這成什麼話?
過去老和尚常常教導我們,出家人要有叁把刀,這叁把刀是什麼?第一個剃頭刀,你要會剃頭。第二個剪刀,你要會裁縫,從前出家人衣服自己做的,誰替你做?古時候沒有僧服店。第叁個菜刀,你要會燒飯,你要會做菜,生活教育。處事待人接物自己要謙虛、要尊重別人,處處要行方便,佛家常講的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。大家在一個課堂裏面學習,我不去上課我也占個位子,不讓別人坐,這成什麼話?這哪裏叫方便?有人問我,我們四衆同修在一起是不是出家人最大?沒錯,古時候是這樣的;排列的順序,比丘衆排在前面,比丘尼衆排在後面,優婆塞衆又排在後面,優婆夷排最後。現在這個規矩我們還要不要遵守?要遵守。爲什麼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