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一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這是佛法的形象。但是我們出家人要生慚愧心,爲什麼?我們的道心,我們的修行、修持,遠遠不如在家人。你要不相信,你仔細去觀察,只要你留意,你看看念佛往生的是哪些?在家女衆占第一位最多,走的時候瑞相希有,第二是在家男衆,出家人念佛往生的人很少。鬼神都告訴我們,出家人死了到哪裏去?多半都是到餓鬼道、畜生道去了,所以現在鬼神都瞧不起出家人,出家人不如在家人。

  

  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,我們受別人的尊重,把這一點福報都享盡了,自己不曉得謙虛。在家人照顧出家人,出錢出力,建道場讓你們安心辦道,你們辦的是什麼道?辦的是畜生道、辦的是餓鬼道、辦的是地獄道,也是道!畜生道愚癡,餓鬼道悭貪,地獄道瞋恚,我們心裏沒有把貪瞋癡放下,念念還增長,我們是在辦叁惡道。出家人不懂得修福,不懂得惜福,在家人懂得。在家人生活艱苦,省吃儉用,節省下一點錢,供養叁寶;出家人沒有經營這些生産的事業,錢財來得太容易了,好象是我應該要享受的;沒錯,是應該享受,將來果報是「披毛戴角還」。人家是賺錢來生活,我們是負債生活,你懂不懂?古大德講的話沒錯,「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我們有沒有這個警覺心?不懂得惜福,不懂得培福,不懂得尊重一切衆生,何況是人?不懂得行方便,愚癡,愚癡就是畜生道。如果再加上惡業,那你不就到地獄道去了嗎?

  

  昨天有同修問我怎麼念佛?這些話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很多遍。佛法爲什麼要分這麼多宗?宗又分那麼多派,爲什麼?佛法裏頭說的「恒順衆生」,衆生的根性不相同,愛好不一樣,一個法門不能普度衆生,就是連念佛法門你要不懂方便,也不能普度衆生。所以一個大的寺院有很多個講堂,首座和尚分座講經,就像一個學校它有很多教室,這個教室講《華嚴》,那個教室講《法華》,那個教室講《般若》,你歡喜修哪個法門,你就進哪一個講堂。這叫開方便之門,它不是一門;一門有,比較規模小的道場只開一門。圓瑛法師,過去他的講堂圓明講堂,只有一門《楞嚴經》,他老人家一生修學《楞嚴》,教宗《楞嚴》,行在彌陀,他念佛求生淨土。他辦的是楞嚴專宗學院,你學《楞嚴經》,你進他的講堂;你學其他的,你到別的道場去。

  

  我們淨土宗最初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,一百二十叁個人,專學《無量壽經》;那個時候,《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都沒有翻譯出來。淨土宗經典最早翻譯的是《無量壽經》,依《無量壽經》一部經修行,一部經、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,一百二十叁個人各個成就,不可思議。你學其他法門,到別的地方去。所以寺院道場多,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專科學校,它不是大學。叢林是大學,各個科系都有;小道場都是專科的,它有成就,所以它有學風、它有道風。東林這個念佛堂,它的學風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道風就是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也要契合許多不同的根機,有人喜歡追頂念佛,追頂就念得很快,一句接一句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,接著念的,一句追一句的;有人念得很慢很慢,一句佛號要念一兩分鍾,忏雲法師就是,他老人家念佛念得很慢。一個念得快的,一個念得慢的,他們兩個在一塊生煩惱,怎麼能合得來?這怎麼辦?要建兩個道場,兩個念佛堂分開,喜歡快的那些志同道合的,你們進那個念佛堂。

  

  所以淨宗有許許多多的道場,他們裏面念佛的方法不一樣,多走一走,哪個道場覺得很適合自己的口味,你就到那裏去修,你會有成就。同樣是念佛法門都不行,同樣是依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古大德的注解不一樣。我過去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我依善導大師的注解,臺南有一位開心法師,他一再勸我:「法師你要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」。我說:「講過了。」他說:「你講的那個不行。」我說:「怎麼了?」他說:「你要講智者大師的注解。」他是天臺家的,他有執著、他有成見,他不喜歡善導大師的,他喜歡智者大師的。我要適合他的口味,就把智者大師的注解給他講一遍,他歡喜,衆生不好度!所以念佛有念得快、有念得慢,有念大聲、有念小聲。昨天我還聽說,有人講祖師大德都不出聲,無聲,我不知道是哪一位祖師大德?沒有這個說法。不出聲也許是年歲大了,念不動了,不是別的原因。哪有不出聲的道理?

  

  念佛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裏面學到的,吉祥雲比丘傳授的,他老人家自己是這樣修行的,「般舟叁昧」,經行,我們通常講繞佛,以這個爲主。繞佛決定要出聲,什麼時候可以不出聲?止靜的時候可以不出聲,就是你念累了你要休息一下,你在旁邊打坐;打坐的時候聽別人念佛,心裏頭跟著念,口裏頭不出聲,休息,這是不得已。另外一種你想活動活動就拜拜佛,拜佛是很好的運動,拜佛不出聲,心裏面默念佛號。所以念佛是行住坐臥都不間斷,這個法門殊勝。學佛無論在家出家,一定要向佛菩薩一樣,時時與人方便。我給別人方便,別人給我方便;我處處限製別人,我自己在菩提道上決定時時刻刻受別人限製。爲什麼?因果報應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造什麼樣的因,一定受什麼樣的果報。

  

  第叁句講得好,『隨諸衆生所應解』,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,我們常講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這就是方便門。常常爲別人想,不要爲自己想,我們所在之處就有很多人替我想;我只顧自己不顧別人,將來受的果報不好。所以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學佛有沒有成就?有沒有成績?都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看看你有沒有改善?

  

  

  

  偈頌第六首:

  

  【或有能了佛音聲,普遍十方諸國土,隨諸衆生所應解,爲出言音無障礙。】

  

  這一首在前面拉雜跟諸位講了許多廢話,這些話不能不講,不講真的我們的經白念、白讀、也白學了,所學非所用,我們學它幹什麼?學佛的人必須常常記住,常常提醒自己,從起心動念立刻就要能覺察得到,「我這個念頭,佛要是看到贊不贊同?佛有沒有這個念頭?」佛沒有,那我們趕緊把它放下。我們跟別人談話,想想我們這個談話的態度、語氣像不像佛?我們一天的作爲像不像佛?常常想到佛是不是這樣作法,你學佛進步就會很快了。像不像的標准都在經論之中,經論是佛心、是佛的言語,戒律是佛的行爲,你看看佛對人多麼謙虛,多麼恭敬,哪有端什麼架子的?沒有,和藹可親,平易近人。上對于許多國王大臣,下對販夫走卒乃至于乞丐,佛是平等心對待。平等的尊重,平等的敬愛,平等的教導,自己以身作則,做出榜樣給大家看,讓我們向他學習。我們發心學佛,出了家,到底學了些什麼?有沒有認真去反省過、去檢點過,學了些什麼?有什麼成績?如果我們的道業沒有進步,前途可畏。我自己不能成就,我能幫助別人成就,那還真有功德;我自己業障太重,我把我的機會讓給別人,是做了一樁大好事,那個人要成功了,你就享福了。最忌諱的,障礙別人修學的機緣,自己又不肯幹,肯定墮地獄,這個罪重!我們讀這一節經文感觸很深,我們應當怎麼學,自己總要知道。

  

  如來果地上『隨諸衆生所應解』,這就是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,必須見性才能做到,沒有見性不能夠與一切法融通,這是做不到的。做不到,我們如何能做到相似?總要學,學佛的慈悲,學佛的方便,學佛舍己爲人。我坐在這個座位,這個座位距離老師很近,有個初學的人,他想到這邊座,我們歡喜讓給他,「不要緊,你請坐」,我們可以坐後面去。爲什麼?我們聽得很久了,我們一定要把初學帶進來,不要讓他在這裏一看退了心,那我們的罪過就重了。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這一句話佛在大乘經論裏講了多少遍,如果我們令一切衆生生煩惱,豈不是跟佛的教誨完全相違背嗎?這個人討厭我,我看到他趕快回避,爲什麼?讓他生歡喜心,這是佛菩薩。他喜歡我,我可以親近他;他討厭我,趕快遠離,絕不讓他生煩惱。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,對人對事對物,常常有尊重心。

  

  末後一句是講感應沒有障礙,『爲出言音無障礙』,在我們現前學習當中,答問無礙。有人提出問題向你請教,你都能夠解答,你解答都不會錯誤。這要怎麼學法?要落實佛陀教誨,你才能做到;如果你聽得很多,學得很多,你都沒有做到,你的解答很可能有錯誤。要做到,要落實。第七首:

  

  【或見如來種種光,種種照耀遍世間,或有于佛光明中,複見諸佛現神通。】

  

  這首偈是贊頌「見佛光明」。第一句是「多種」,佛的光明不只一種,無量無邊。爲什麼?稱性,性德沒有邊際,深廣無盡,所以他的光明也就沒有數量。他的光照,決定是遍虛空法界,爲什麼?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,自性的光明,這個光有體有相有用,無不遍虛空法界。『種種照耀遍世間』,「種種」這兩個字含義很深,說明「遍照」。下面一句『或有于佛光明中』,不是每個人都能見到的,「或有」我們通常籠統的說一句「有緣」,這個說法也沒有錯。有緣是什麼?具足某一些條件,你見到佛了,有人在定中見佛,有人在夢中見佛。夢中見佛的人很多,這有兩種原因:一種是現前修行的功夫,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的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你常常念佛、常常想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常常想佛,佛就會在夢中示現。如果你常常想的是貪瞋癡慢、是損人利己,你夢中就會見妖魔鬼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是一個因素。另外一個因素是你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,這一生雖然沒有修行,甚至于也沒有想學佛,夢到佛、見到佛是過去生中的善根,這個時候緣成熟,你見到了,見到了增長信心、增長善根。

  

  『複見諸佛現神通』,這是于佛緣分深了,過去生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