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慧見解也跟佛平等了,這個不容易。五地地位確實相當高了,在圓教裏面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叁十五品,所以智慧見解差不多等于佛。第九「于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」平等,菩提是覺悟,換句話說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他的觀察與佛平等。我們世間人常說觀察入微,極其隱微之法,他都能看得清楚、看得明了。像佛經上講的微塵,「色聚極微」、「極微之微」都不是凡夫肉眼、天眼能夠觀察得到的,他有能力觀察到,這是在事相上講;甚深義理,他也能夠觀察得到。第十「教化一切衆生皆有平等清淨心」,跟佛一樣的平等清淨心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念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十種平等心現前。當然跟如來果地上說是平等無差別,實際上還是有差別,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。他現在得到了,得到清淨平等覺。初地就入佛境界,何況五地菩薩?這是講「普藏等門難勝地」。
下面一句「動寂相順無違反」,我們這個世間法,無一不是相對的,相對就是講兩個極端。清涼大師在這裏舉個例子,「真俗」是兩個極端;經文裏面舉的例子實在講很好懂,「動寂」是兩個極端,寂就是靜,動跟靜是兩極端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得到,善跟惡是兩個極端,利跟害是兩個極端,邪跟正是兩個極端,兩極到五地菩薩都扯平了。「無違反」,動的相、寂的相都能夠隨順,沒有違反,平等一味!這一句經文,實在講就是六祖惠能答複印宗的話,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」。如果我們套《六祖壇經》這個話來說,「動寂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怎樣顯示動寂不二法?佛法裏面用的標志,外國人講的mark,我們用的是*輪,輪代表不二法。輪是圓,圓周是動的,圓心是靜的,動靜不二。什麼時候你知道不二,你才真正覺悟了,動靜不二。你知道這個不二,凡是相對的都是不二,生死涅槃不二,煩惱菩提不二,入不二法門。我們在這個大經裏了解,圓教初住菩薩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就入不二法門。他們雖然入不二法門,入得很淺,不二法門的相不明顯,所以是隱微;到五地菩薩,非常非常的明顯了。佛法裏頭常常說「無功用道」,就是自然而然,再極端相對的,在他心目當中全是平等的,你才想他的心多自在!
『佛法境界悉平等,如佛所淨皆能說』。「谛法俗境,無不等觀」,這句話我們得換句話來講,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在菩薩心目當中完全平等。真的,古大德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,哪一法不是佛法?這個意思五地菩薩完全通達明了了。在我們凡夫思想觀念裏面,說老實話,世出世間法哪一法是佛法?爲什麼人家能看到平等,我們看到是極端的不平等?他們是從性上看的;一切有情衆生皆有佛性,無情衆生皆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它怎麼不平等?相是性的相分,相分千變萬化,不失性體,確實是平等的。凡夫著相不見性,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法法平等,于是在一起法裏面,自自然然生起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真正了解法法平等,諸位想想,還有什麼好分別執著的?不但分別執著你統統放下,妄想也放下。「如佛所淨皆能說」,這是跟佛、佛心平等,佛的作用也平等,佛能說的菩薩都能說,所以教化衆生平等了。第七首:
【廣大修行慧海地,一切法門鹹遍了,普現國土如虛空,樹中演暢此法音。】
這是六地菩薩,偈頌裏面也說了四樁事情。首先『廣大修行』,這是贊歎菩薩行門,無有一法不修。六地菩薩修般若波羅蜜,五地修禅定,所以六地的名號叫『慧海地』,智慧如海,這是由于過去無量劫中的修行,成就的廣大地。『一切法門鹹遍了』,這是顯示菩薩修行的形象。「一切法門」,佛教裏面常說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裏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;無量法門,無量就是此地講的「一切」,「遍」是普遍,「了」是明了,顯示統統都普遍明了。這個明了就是我們現代學術界裏面對于宇宙生命的探索,宇宙怎麼來的?星球怎麼形成的?什麼道理産生這些現象?什麼原因造成這些現象?還有生命從哪裏來的?智慧從哪裏來的?能力從哪裏來的?問題一大堆,修學般若波羅蜜的菩薩沒有一樣不明了。
第叁句是說六地菩薩的功用,他得的是「十空叁昧」,到底下我們講到六地經文的時候會詳細的看到。我們就偈頌的意思來說,『普現國土』,「國土」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處所,佛經裏面常講的諸佛剎土,菩薩都能現身。現身的條件決定是衆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。這些菩薩在天臺大師六即裏面都稱之爲分證位佛,他們是真佛,他們不是假佛。尤其六地逐漸接近大圓滿了,如來果地上是大圓滿,逐漸靠近了,雖現身如佛一樣教化衆生,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『如虛空』,「虛空」都沒有染汙。這是用這個來形容菩薩成就圓滿的空慧。
在大乘佛法裏面,中國人特別喜歡的《金剛般若》與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這兩部經幾乎是中國學佛的同學們,無論在家出家必讀的課本。你要問六地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?這兩部經可以做代表,也就是說菩薩契入般若波羅蜜多。「一切法門鹹遍了」就是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一切法不可得,無所有、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一切法無所有、不可得,給諸位說,這個事實真相就在我們面前。我們迷了,所以《金剛般若》後面偈頌裏頭用比喻來給我們說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雖然說了四個比喻,真正的意思是第一個字「夢」;我們能不能體會到,夢中境界是有還是無所有?夢中境界是得還是不可得?我們眼前的境界跟夢中境界其實是一回事,不是兩回事,千萬不要搞錯了。真正能得到的是什麼?覺悟,了解一切事實真相,那是你真正能得到的。也就是說古大德常常講的,聰明人在這一生,你一切的造作,要造作能帶得走的,帶不走的不幹。身帶不走,身都帶不走,附屬于身的,所謂是所有的,你能帶得走嗎?
我們出家人現在在這裏建個道場,這道場能帶得走嗎?帶不走。道場顧名思義,是修行養道的場所,需不需要建設的那麼豪華、那麼壯觀?不需要。古大德建道場在山上搭茅篷,富麗堂皇的寺院不是出家人建的,那誰建的?在從前是護法帝王大臣供養的,他們建設得富麗堂皇是表達他自己的敬意,是這個意思。出家人不在道業上用功夫,拿時間去搞那個,錯了!而且道場愈大,建設得愈壯麗,你要用多少精神、多少時間去維護去照顧?你的心就分了,你還搞什麼道?真正修道人住茅篷。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天主教的舊教堂,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地方,有義務把它整修一下,爲什麼? 使用的年限可以延長,我們在此地可以安心辦道。不是搞熱鬧,是要在此地通達門道,我們要把經典上的教誨在這個地方做到,點點滴滴都要落實。我們要有菩薩的空慧,要明了世出世間一切法;「諸法實相」用現在話來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,我們不能夠完全透徹了解,也要了解幾成。爲什麼?你才能放得下,你才知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什麼是應當要做的,什麼是可以馬虎一點的。
道場裏頭最重要的是六和敬,中國古人對這一點也非重視,常言說得好,「家和萬事興」。所以修道,看你有沒有功夫、有沒有一點成就,不要看別的,首先看你能不能跟大衆和睦相處?爲什麼?跟大衆相處能夠看到你六波羅蜜的功夫。第一個你能不能放下?放下你的成見,放下你的習氣,才能跟人相處;如果我們自己的習氣不能放下,跟別人一定産生沖突。我們的成見意見不肯放下,別人他有他的意見,我有我的意見,怎麼能相處?放下就能相處了,就沒有事了。能不能守規矩?如果不守規矩,這個團體亂糟糟的,持戒是守規矩、守法。你有沒有耐心?你是不是天天在用功精進?你看看六和敬裏頭全都顯示出來了,跟人不和、不能相處,你什麼功夫都沒有,完全是凡夫。一切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什麼都不要談了,經白念了,天天來聽白聽了,念佛堂白念了。你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多,我們在這個小道場幾個人不和,天天鬧意見吵架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吵翻天了?哪有這個道理?所以不能跟人相處,你就要記住,你決定不能往生。爲什麼?因爲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會天天跟人吵架,天天跟人鬧意見,把阿彌陀佛清淨的世界搞成五濁惡世。人家不歡迎你去,人家不會接引你去。阿彌陀佛接引什麼人?跟任何一切衆生都能和睦相處、平等對待,這是他歡迎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我念佛求往生,我那個冤家對頭他也念佛、也求往生,如果我們兩個果然往生到極樂世界,見了面的時候怎麼辦?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就明白了,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第一個對我們的冤家對頭要好。
我常常教一些同學,你們是不是真的想往生?真的想往生,怨親平等,你要在這上下功夫。怎麼作法?所以我就教他,你把你冤家對頭這些人,你在你自己佛堂裏面供他們的長生祿位,你每天拜佛念經回向給他們。有一些同修真做,做了兩叁年告訴我:「法師,我是照你的話去做了,但是見到他心還是不平,氣還是消不掉。」問我怎麼辦?繼續幹下去。爲什麼?你功夫不得力。功夫得力,意氣平和。年節喜慶,他不來問候我,我要問候他;過年了寄一個賀年卡給他,或者你知道他的生日,寄一份生日禮物給他,不要去計較了。如果知道他有困難,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。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這兩句話我們真正做到了,往生極樂世界有希望。如果對于過去有過節、不愉快的事情,常常念在心上,看到造作惡業的人,你不喜歡他,你憎恨他,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。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社會廣大,人人都是清淨心,人人都是平等心,人人都是慈悲心,沒有一個人有惡念,當然更不可能有惡行。我們要記住,這是事實真相。
『樹中演暢此法音』,「樹」,表法的意思;樹是所有一切的建樹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所有一切的設施、所有一切的行爲。暢演慧海的法音,般若波羅蜜音,般若波羅蜜是理;一切樹我們就好懂了,樹是什麼?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這裏面統統具足般若波羅蜜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