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八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雲音菩薩贊頌第八首:
【周遍法界虛空身,普照衆生智慧燈,一切方便皆清淨,昔所遠行今具演。】
這一首頌是贊歎七地菩薩,遠行地。第一句是贊歎菩薩的果用,『周遍法界虛空身』,「身」是果報,「周遍法界」是德用,這是證得「虛空身」。這些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感到很抽象,而實際上它確實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在凡夫地,無量劫來把這個真相迷失了,不知道事實真相;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,把這個真相爲我們說出,可是我們自己確實有一定的難度,沒有辦法體會。我們修學佛法,這麼多年才有一個粗淺的認識,可以說是相當粗淺的認識,體會得整個宇宙是一體;不但是一體,說得親切一點是自體,是自心所現的境界,確確實實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。佛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,細心的人不難體會得,夢境肯定是我們自心變現的,不可能是外面有什麼東西它到我們夢境當中來,不可能!
佛說我們眼前的境界,盡虛空、遍法界,一切諸法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所以它是一體,它真的是自己。就在自分上確實有這個現象,有部分明白了,有部分依舊在迷惑。就如同我們這個身是一體,身體很健康,全身每一個部位都有知覺,有知覺就好象是悟了;可是有些地方發生毛病了,局部麻木了,沒有知覺,沒有知覺的這一部分就是迷。覺悟的部分一定要幫助麻木的部分,我的右手覺悟沒有問題,左手這個地方麻木了,我一定給它按摩幫助它恢複知覺,這就是佛度衆生。覺悟的這一邊我們叫它佛,麻木的這一邊叫它做癡衆生,它是一不是二。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,「虛空身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「虛空身」就是清淨法身,虛空沒有染著,所以是清淨,身就是法身。多大?「周遍法界」。所以大乘法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不能不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。
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了,『普照衆生智慧燈』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這個時候開始起作用了。前面六地修的是根本智,「一切法門鹹遍了,普現國土如虛空」,這是根本智;從根本起後得,這個後得,七地菩薩修的是方便波羅蜜,所修學的無不稱性。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學習。我們是在迷沒錯,佛菩薩在覺,希望我們能夠效法佛菩薩,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我們想學,很想學,這個不是假的,我們了解。爲什麼學不到?原因很多,佛歸納幾個重點來給我們說,我們的悭貪放不下,障礙著我們學不成;惡業改不了,瞋恚傲慢常常起現行,懈怠懶散功夫不得力,這些東西困擾著我們,我們麻煩了!心散亂沒有智慧,遇到真正的善友善知識,真正的善友是什麼?佛菩薩,「佛菩薩我沒有看到」,經典就是佛菩薩,經典就是真正的善友;遇到,不認識它、不相信它,對它不了解,不能夠接受經典的教誨,挂名是學佛,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一毫一分都沒有得到。菩薩智慧開了,真的是「普照衆生」。「智慧燈」這叁個字,就是表「方便波羅蜜」,所以它不用日不用月它用「燈」,燈表方便,無處不照,日月照不到的地方,燈還能照得到。
『一切方便』,就是菩薩所學的。我們今天仔細想想,對自己、對衆生,處處不方便。當然因爲我們沒有智慧,我們煩惱習氣一大堆,雖然天天學佛,學佛功夫有沒有進展,得不得力?可以說是一絲一毫都沒有進展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,佛在經典上常常講「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」,生在五濁惡世當中,養成了濁惡的習慣,習慣變成習氣,跟自性清淨心完全相違背。真心本性一絲毫的濁惡都沒有,本性裏頭含藏的是淨德,就是此地講的「清淨的方便」,方便是德、淨德。什麼是淨德?舉例而言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是淨德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;反過來,悭貪、惡業、瞋恚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癡是自性裏頭本無的。本無的這些都從哪裏來的?這些東西是迷失了自性,把性德轉變了,變性德裏面的布施供養成爲悭貪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悭貪之體跟布施供養的體是一個體,覺悟了,它就是布施供養;迷了,它就是悭貪。
佛用什麼東西讓我們恢複自性?讓我們學習布施供養,恢複清淨的性德。開始學習的時候有困難,困難在哪裏?因爲習氣太重了,一下要改好象很難過。要舍離,什麼時候你養成自然了,習慣成自然,自自然然的,那個布施供養自自然然就大方了。布施供養還得要考慮嗎?還需要計較嗎?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有能力的人修布施供養,他想來想去,顧慮很多,這是什麼?還是沒有徹底覺悟;徹底覺悟了,這個念頭就沒有了。爲什麼?性德流露了。有人說:「我布施供養,我這個力量有限!」沒錯,爲什麼你的力量有限?你沒有見性,你的一些財寶是修得的,有限;如果你從修德裏頭慢慢轉變成性德,你的財寶是無限的。就像經中我們看到諸菩薩們手中常出無量珍寶,供養十方諸佛,供養十方一切衆生,真的無量的珍寶。我能不能有?問題是看你自己,這個東西不要問別人。自己能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逐漸恢複自性了。
妄想分別執著總得要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輕,這是好境界。所以學佛的同修要常常思惟、反省、檢點,我對于一切人事物的計較執著,有沒有減少?有沒有減輕?如果有,這是好境界,證明你的功夫不斷的再進展,到一個相當的時候,功夫就得力了。功夫得力也就是自然而然,不再有分別執著了。這個事情做好了或者做不好,做對了或者做錯了,你都會很自在。爲什麼?沒有放在心上,漸漸趨向于自然了。做對了,做錯了,對與錯是兩邊,兩邊沒有見性,與性德不相應。到什麼時候你真正入了這個境界,沒有是非,沒有真妄,沒有利害,所謂是「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處事待人接物是自然而然。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入佛的境界,也不遠了,非常接近。什麼叫佛境界?佛境界就是自然的現象,佛經的名詞講「法爾如是」,這是佛境界。
修行有事有理,事要方便一切衆生,菩薩念念之中不離方便衆生,在在處處不離方便衆生。方便衆生就是四弘誓願裏第一願的落實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方便是無量無邊,我們講得很多,爲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服務。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,服務的機會自己要曉得掌握住,遇到了認真努力去做,遇不到也不必去找,去找叫攀緣,遇到了這是隨緣。攀緣心不清淨,隨緣心是清淨的。一切人事物,是菩薩修方便波羅蜜的對象,對人決定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要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互相勉勵、互助合作;對事要認真負責,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好,利益大衆;對物要愛惜。世出世間法,古聖先賢教人惜福,佛經裏面講得最多,積集功德、積集福德,不懂得惜福的人他到哪裏修積?所以物要愛惜,不能糟蹋。特別是佛陀入滅之後四衆弟子,由于世間具有大福德的人對佛陀的敬仰,所以護持佛門弟子,建立莊嚴的道場,供養佛弟子進修。如果我們敬佛,我們尊敬這些護法的大德,對于他們種種的供養自然就能夠愛惜。如果任意糟蹋,這是不敬佛、不敬護法,折損自己的福報。到自己沒有福報的時候,這福報享盡了,苦難現前,你才知道處處不方便。
古人講求,古時候這些善知識、祖師大德常常教誨,近代不說別的,你們看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這些話在他的文字裏面篇篇都看到,真正是千言萬語,這是對于施主的尊敬。佛法裏面教導「知恩報恩」,現在難在哪裏?難在我們不知恩,好象是什麼?他們供養給我們是應該的,我們是應該享受,可以任意糟蹋,産生這樣嚴重錯誤觀念。我聽說澳洲也有具有相當規模的道場,建設的費用達到澳幣六、七億,我們這個道場不能比。我們這個小道場,小道場很如法,你要曉得那個大道場是多少人力、物力成就這樣的供養?如果不懂得惜福,不懂得經營照顧,你怎麼對得起出功德的這些功德主、這些護法菩薩們,你怎麼對得起他?護法菩薩看到你們造這些罪業,看到你們墮落,看到你們受惡報,他也無可奈何!但是護法菩薩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爲什麼?他知道一切法空寂,一切現象夢幻泡影,他的恭敬供養是圓滿的。就像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發意圓成,圓滿功德」,他的功德是圓滿的。必定有人接受他的供養,成就他的果證,福不唐捐;必定有人在這個道場,我們用最淺顯的話來說,相當程度提升他的境界。這就是布施供養福無邊,一天的供養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
我們在史書裏面看到記載,宋朝的將軍曹翰,他的前世是做一個小商人,肩挑的小販,就是挑一點東西在外面買賣。這個事情我是早年看這些書籍,幾十年沒有再看過了,印象是有,記得也不太清楚,好象是賣布。這個我們在小時候在農村裏面鄉下住,那時候我們見到,一個人肩上扛了幾匹布,在鄉村裏面到處叫賣,大概是這種小販。有一天遇到寺院裏面法會,他也隨喜參加,把他賣布的錢發心打齋供衆。出自于誠意,並沒有人勸導他,自動發心的。就這麼一點點的福報,這福報不大,第二世就做了小官,第叁世就做了大將軍。我們能夠體會得到,他這一天的供齋,必定有真正修行人應供,他才得福。如果你供齋這裏頭沒有聖人,也有福報,福報小;如果這裏頭有聖賢人,那福報就大了。
當年永明延壽大師住世的時候,國王打千僧齋供衆,齋畢之後,國王就向永明延壽大師請教:「今天我供齋有沒有聖賢人來應供?」他說有,「什麼人?」「燃燈古佛來應供」,那個福報就大了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那是福德不是功德。如何把福德變成功德?心地不落印象;我今天供齋了,供齋完心地清淨,痕迹都沒有,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。這個國王還是不行,還是沒有忘掉,也就是說沒有能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他做的是福德邊事,不是功德邊事。這些道理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