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的生活苦,智慧的生活就樂了。離苦得樂是果,破迷開悟是因,我們不修因,哪來的證果?所以一定要懂得,行是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爲,首先你要承認;你不承認,你自己的錯誤怎麼能改正?什麼人有善根?肯定、承認自己有過失的這個人有善根;一味執著自己沒有過失,過失別人有我沒有,這個人就是佛經裏面講的一闡提。一闡提是什麼意思?沒有善根的人,善根斷了。這樣的人,諸佛如來都沒有法子度他;換句話說,幫不上忙,佛菩薩給他講經說法他聽不懂,怎麼會覺悟?真正聽得懂的人、真正覺悟的人能看得出來,從哪裏看?他做到了。
譬如給你講不殺生,他從心裏把傷害衆生的念頭斷掉了,這人有善根,這個人真正聽懂、真正覺悟了,真正回頭了,回頭是岸。他這一回頭,過去生生世世他殺別的衆生,或者別的衆生殺他,這種冤業就消掉了。爲什麼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過去生中你傷害這些衆生,人家要報複你,他那個怨恨沒有消除,你這邊怎麼消掉?他那邊「因」在,我這邊「緣」沒有了,因必須要有緣,果報才會現前。他那裏只有因,這一邊的緣斷掉了,果報不會現前,道理在此地。覺悟的人從今而後,把所有的惡緣斷得幹幹淨淨。所以八地菩薩誓願弘深,以他的弘誓願莊嚴剎海,令身土皆得清淨。身是法身,土也是法身,身土是一不是二,所謂是「身是法性身,土是法性土」。
『所有分別無能動』,這是第八地名號的由來,八地叫不動地,所有一切的分別執著都不動了。換句話說,他確確實實有能力在一切境界裏頭,六根接觸六塵,或者我們講對一切人事物,九法界裏頭,不是講我們這個人道、我們這個生活的圈子,面對著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九法界衆生所有分別,他接觸他都不會起心、都不會動念,他沒有分別、他沒有執著,到這個境界。佛門當中常說「八風吹不動」,這個八風對八地菩薩來講是小小的微風,八地菩薩所遇到九法界衆生,那有很多驚濤駭浪、大風大浪,他不動了。
在現相上來說,我們曾經在經典裏面讀到,知道如來的威力不可思議,我們前面念過十力,「力波羅蜜」,就是如來果地上這十種力。大風都不能吹動佛的衣角,我們知道佛所穿的衣是袈裟,披在身上,那個衣很薄,風吹不動。我們穿的衣特別是在寒冷的時候,我們穿得很厚很重,出去時候遇到風,這個衣還是被風吹得飄動;佛那麼薄的衣,風吹不動。我們會聯想到八地菩薩他的衣,大概風就吹不動了,他跟佛貼得很近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就是究竟佛果了。這首偈我們要怎樣學?這對我們的關系就重大了,對我們的利益那就太多了。一定要曉得,六地以後全是修的「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「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」是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講得好,本有一定可以恢複,本無一定可以斷盡。煩惱習氣本來無,貪瞋癡慢本來無,一定可以斷得幹幹淨淨。戒定智慧,布施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本來有,本來有哪裏不能恢複?《大乘起信論》給我們很大的信心,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回頭?果然肯回頭,這個事情不是很難。
學習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先要學忍辱波羅蜜。能忍,忍就是不計較。特別是看到別人做錯了,做了一些惡事,就像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上提醒我們的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這要忍辱的功夫。從忍辱慢慢才能到精進、禅定,才到不動地,不動地是定、大定。唯有大定,大願才能現前。正是古人所謂,小的成就需要小的定力,大的成就需要大的定力;換句話說,世出世法當中你成就有多大,看你的定力有多大,定力跟你的成就決定是成正比例。定的前面是忍辱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你不能忍,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完全毀掉了,那很可惜。怎麼忍法?一定要懂得隨他去,隨他去好!自己成就了。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心裏頭只有一個普度衆生的弘願。這一次錯了,下一次呢?下一次他還錯。再下一次?再下一次還錯。哪一次不錯,那一次就得度了。爲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他生生世世都會做錯?那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染汙太嚴重了!
佛菩薩能憐憫衆生,用我們的話來說,能原諒衆生、能體諒衆生,不計較他的過失。他的過失要不要受報?一定要受報。佛菩薩不能代替,佛菩薩清清楚楚,你造什麼樣的因,你將來受什麼樣的果報。「佛菩薩爲什麼不幫助我?」佛菩薩是天天幫助你,說實在話佛菩薩對得起衆生,衆生對不起佛菩薩。天天在教導你,天天在提醒你,但是你不肯回頭,你聽不懂;或者說你聽懂了,實在講你懂得不夠徹底、不夠透徹,不起作用。所以爲什麼佛在經上常講「深解義趣」,爲什麼叫你多讀多聽?讀的遍數愈多愈好,聽的遍數愈多愈好,聽的時候離妄想分別執著。這是什麼意思?佛教導初學用真心去讀,用真心去聽,用真心去學,真心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你學得好快。如果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,你學得就會很慢,學得會很吃力,很不容易。不一樣!
因此能夠接受佛菩薩教誨,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教導,他有善根。真正善知識是佛法修學的過來人,他明了、他懂得,他把他自己學習的經驗方法傳授給你,決定是有好處的。如果我們對于善友有絲毫的懷疑,聽到別人一些閑言閑語,對他的信心打了折扣,那就難了。爲什麼?諸佛菩薩、真善知識,沒有一絲毫私心,沒有一絲毫私欲,這些人只有一個心願,希望你早一天成佛,決定沒有嫉妒障礙,希望你的成就高過我,這是真善知識。爲什麼?因爲他知道,「自他不二」,你的成就是我的成就,你沒有成就就是我沒有成就。障礙你的成就,實際上是障礙自己的成就,世間愚癡的人才會幹這個事情,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會幹這個事情,覺跟迷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下手。念念成就衆生,衆生縱然有過失,絕不把它放在心上,知道那個過失是必然的,那個過失會有無數次的重犯;要不然衆生很好度,爲什麼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講「閻浮提衆生剛強難化」?這是諸佛菩薩把這些衆生的習性一語道破。
我們現在仔細觀察,果然跟佛經上講的一樣!但是我們幫助一切衆生這個願不能退轉,我們看到衆生一切都不如法,要是退心了,那就錯了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我們的願心更堅定、更加強,永無退轉,我們向不動地的菩薩學習。又何況就是凡夫講經說法,九法界一切神靈、娑婆世界六道的鬼神都來聽;我們眼前面對著這些人衆,他們學習得不如法,鬼神當中有如法的,九法界神靈大衆當中如法修行的更多。所以我們要把心量拓開,我們念念當中與他們起感應道交,念念我們心觀照到的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我不是面對這幾個人講,這幾個人全部都退心了,我的願心不退,我的「爲人演說」絕無退轉。沒有人聽,我擺個錄音機,我講錄音機在聽。你說錄音機是死的,我說錄音機是活的;《華嚴經》裏頭常講「一毛孔容納虛空法界」,這個小小的錄音機比毛孔大多了,那裏頭怎麼知道沒有容納虛空法界一切衆生?「這個事情是你幻想的,不是事實!」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想這個錄音機小盒子裏頭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在這裏聽,那就果然就是了。
一般人講經說法,他的思想只想著這一個講堂裏面的大衆,換句話說,他的聽衆就這麼多,都在講堂裏頭。如果你的思想能夠擴大,你想到「我們六道裏面所有一切神靈都在我這個道場」,果然沒錯,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六道的衆生都在。你能夠像《華嚴經》上這些大菩薩,他們的心量盡虛空、遍法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每一位諸佛剎土裏面無量無邊的十法界衆生,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個都不漏;實際情況呢?實際情況如你所想象的!心量不能不大,我們修行的功德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充滿虛空、遍法界。所以諸佛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大福大智,我們如果明了、懂得,我們也能修,縱然不能修到像他們那樣的分證位,我常講我們也可以修到觀行位、相似位,對我們自己來講,有大利益!
『此無等地鹹宣說』,這一句前面四個字是歎地,贊歎這一個地位,就是第八地。「鹹宣說」叁個字是結,說法做一個總結;「鹹」,沒有不宣說的,也就是說「無量剎海」、「一切願行」沒有不宣說的。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說實在的話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。因爲我們看到這個字樣,真的就像古德常講的「依文解義」,那是我們的理解、我們的思想非常狹義,很狹窄,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。他是塵說剎說,虛空法界、萬事萬物無一不宣說,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,我們就沒有辦法體會、沒有辦法覺察。如果你要是深入《華嚴》,深解義趣,你就明白了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裏?不是在經本上,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無不在說,只是你沒有法子體會。如果你能夠體會得到,你再把這個經本展開去對照,你漸漸不知不覺的也能契入華嚴境界了。這些話我們在前面都講過,希望大家善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