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六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他斷掉了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「初地斷分別身見」,這是真斷,不是相似位,不是觀行位,我們才曉得斷身見是多難!初地斷分別身見,絕對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;「四地斷俱生身見」。煩惱有兩種:一種是分別煩惱;一種是俱生煩惱,就是我們講的習氣。無始劫以來養成的這個習氣,到四地斷掉了。初地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什麼是我?剎土衆生是我身。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「證得法身」,剎土衆生是我身、是法身。人人都有,只是他自己不承認,所以他不能證得;到這個地步他承認了、他肯定了,所以別教初地菩薩證一分法身。由此可知,我們常常講,圓教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是真的斷一品無明,真的證一分法身。到圓教初地菩薩,是斷叁十品無明,證叁十品法身。證叁十品法身是真的證得,爲什麼?你起作用了。你證得一品,沒錯,確實那不是假的,法身的作用還得不到。

  

  這個我們得用比喻來說,佛在經典上常常用月光來做比喻。從初一到十五,十五天。初一這一天月亮沒有光,這個原因我們大家都知道,大概到初二就有一個蛾眉月,有一點點。我們把初二這個月牙比喻做圓教初住菩薩,他真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那個光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能不能起作用?不能起作用。爲什麼?光度太小,沒有照明的作用;初叁、初四、初五,還是不大。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作用?大概到初十、十一、十二,這個時候晚上出去走路,要是月光亮的話,可以不要用燈了。地上菩薩登了地,就像初十、十一。從初地到等覺就像十一到十四,十五那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用這個來比喻。諸位能夠想象到這個意思,稍稍能夠有一點體會得到了。所以到四地菩薩,「俱生身見」斷掉了,也就是斷幹淨了。前面雖然斷,不是一下就斷幹淨的,煩惱習氣慢慢斷,絕對不是一天就能斷得了。

  

  離了身見才能夠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,平等是一真法界。只有一才平等,二就不平等。所以宗門大德常講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,一切事就圓滿了,你要真正認識一。我們念佛法門與這個道理相應不相應?跟諸位說,相應。念佛是方法,方法跟其他宗派方法不一樣。念佛的目的是什麼?一心不亂;你看看,是一。一心是能證,一真是所證,能所不二。那就是說,一心就是一真法界,一心就是極樂世界,一心就是華藏世界。諸位總要記住,二心就不對了,二心就落在十法界裏;再有叁心、四心、五心,現在人心可麻煩了。早年我在臺灣講經,街上貼的電影廣告,有個電影片子我印象很深刻,叫「心有千千結」,這心太多了。心愈多,愈往下墜落;心愈少,愈往上超升,到一心就入一真法界。

  

  一心,那個時候境界是什麼?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。諸位要知道,「國土」是依報,「身」是正報,身土是一不是二。這個很難懂,跟你講身即是土,土即是身,這是大乘法裏面講的法身。法是什麼?我們用最淺顯的話來說,法就是衆緣和合而現起的形相,這個解釋相當圓滿,一切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。我們人是動物有個身,這個身是衆緣和合生起的現象。樹木花草也是衆緣和合生起的現象,山河大地還是衆緣和合生起的現象。你們現在看到這個畫面,我們背後這是雲海,這個雲海是古晉李居士山莊,每天早晨都能看到這一片雲海,這個雲海還是衆緣和合生起的現象,都叫衆生。所以衆生把所有一切形相包括盡了,這是法身;所謂「身」就是形相。一切諸法總的合起來講,法身!法身包括我們這個身在內。現在問題出在哪裏?我們不知道自己這一個身跟所有一切衆生是一不是二,這個事實真相不了解,不知道我身跟一切衆生身是一不是二。

  

  大乘經上我們常常念到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、「一心一智慧」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完全不曉得,迷了!在這裏頭分自分他,自他對立,不能夠相融,麻煩就出在這裏,這就叫迷惑顛倒。我們迷、我們錯了,但是不承認自己錯,「我沒有錯,你錯了!」還說佛菩薩錯了,「佛菩薩這個想法看法、說法有問題」,爲什麼?「不是事實真相」。他把迷惑顛倒以爲是事實真相,而真正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,這叫顛倒。經上常講的顛倒錯亂,就是說這個事情,不知道萬法平等。我身跟一個螞蟻身是平等的,我身跟樹木花草身是平等的,我身跟大地上的微塵是平等的,誰知道?不但是平等,而且是一不是二。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一合相」,這個意思很深、很廣,幾個人能夠真正領會得一合相?到這個地方四地菩薩才真正證得,得這個受用了,「一切國土平等身」。

  

  你們想想,我們在前面「十波羅蜜」裏面讀過的,他已經轉識成智,也就是末那與四大煩惱脫離了。我見沒有了,我愛沒有了。我愛化成慈悲,我見這個身見化成法身。我癡沒有了,「善了境界」,我癡沒有了。我慢沒有,起慈悲;有我慢,慈悲心生不起來。所以你從這些經文上你仔細去觀察,這些地方就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今天學習,我們在什麼地位自己要清楚,我們是在觀行位。我們在一切現象當中觀察,修正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一切錯誤的觀念,這就是修行。修正我們無量劫以來一切錯誤的行爲,觀行!有沒有效果、功夫得不得力?那是看你用功的程度。你要真正做如是觀,看破世界,看破諸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這個看破就是真正「善了境界」。當然我們今天這個善還談不上,如果逐漸逐漸明了,明了再往上提升才是「善了」。

  

  要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在日常生活當中學,這個修行就是學、學習,學隨緣,學恒順衆生。「恒順衆生」這個意思很深,衆生剛才說過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一切隨順,不與他相違背,那就對了。佛菩薩、覺悟的人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?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恒順衆生。我們往往看到這一句話把意思搞錯了,以爲衆生是一切人,我們把衆生的範圍搞這麼小,不知道衆生是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現象。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衆生,所以包括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要順。可是我們是凡夫,久遠劫以來都在做凡夫,都在六道裏頭打滾,現在聽到佛法,明了少分,習氣轉不過來。不要緊,慢慢來!成敗的關鍵就在勤惰。所以大乘法裏常講,「菩薩善根,唯一精進」,就是不退轉。如果退轉,那就難了。如果你能夠保持進步不退,這一生肯定有成就,成就大小也在你的勤惰。

  

  如何能保持精進不退?章嘉大師給我講的兩句話「看破放下,放下看破」,你才能保持得住。看破,不肯放下,你保持不住;放下,不肯再進步求看破,你也會退步,你保不住。看破怎麼學法?要讀誦大乘,要爲人演說。放下怎麼做?放下要落實,把你在經教上所學到的,具體變成自己日常生活行爲,這才行。如果不能夠把所學的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,哪有不退轉的道理?形式上做得再好,沒有用,你的煩惱習氣一成都沒有改過來;換句話說,你在六道裏頭死死生生,還是煩惱做主宰,業力牽著你走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學佛雖然不能講白學,爲什麼?阿賴耶識裏頭種了種子,我們曉得早晚你會成佛的,但是那個早晚的時間太長了。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不要等到來生,這才叫真正的可貴,當生成就!這樣的人諸佛贊歎、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尊敬擁護。爲什麼?有志氣,是英雄豪傑,不是凡夫。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爲習俗所轉移,不爲外境所動搖,自己有定力,自己有智慧。把自己的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爲一,把自己的身與剎土衆生合而無一,一般人講的天人合一,這是真實無盡的福德,積集福德應該這樣去做。真正要做到,以我們現前境界來講,最好的方法天天學習大乘,一天都不能空過。一天空過一天就會墮落,如果叁天五天空過,那就大幅度的退轉,那是很可怕的事情!

  

  所以佛學院逢年過節還放假,古時候對于年節比我們現在人還要重視,爲什麼釋迦牟尼佛逢年過節我們在經典上沒有看到他放假?這是什麼回事情?我們想到了,一天不上課、一天不在一起學習就退轉了。我們這一生什麼事情最大?死生事大。在這個世間這一生,小事一樁。死了以後到哪裏去?這是大事。要完成這個大事,決定不能懈怠,一天假都不能放。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,我們明白了,我們看了之後體會到、明了了,佛這樣慈悲爲我們示現,我們終于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對得起佛菩薩。是不是真對得起?未必!爲什麼?你真搞明白但你沒有做到,你還是對不起佛菩薩,要落實!

  

  如何落實?還是佛在經教千言萬語教導我們,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我們每天要幹這個事情。受持就是落實,佛在經裏面講的這些道理,我接受了,佛教給我們生活、處事待人的方法,我接受了;接受就是我都做到了,把道理變成我的思想、見解,把方法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行爲。持是保持,不是做一天、不是做一年,盡形壽生生世世,永遠保持;不但一天不能離開,剎那須臾都不可以離開,這是成就自己。讀誦大乘、爲人演說,這是保持的不二法門。怎麼能保持得住?天天讀誦,天天爲人演說,演是表演,做出形象給人看。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,先身教後言教。先身教,先教人看到你的形象,引起他的質疑,他會向你請教,你就可以爲他解說。由此可知,形象是招牌,形象是攝受,我們講接引。他有這個心、有這個意思、有這個興趣了,你再跟他解說,他容易開解。經教裏面當然最圓滿的、最具備的、最完整的,無過于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部經學習起來時間很長,說老實話,是一生的事業。清涼大師爲我們示現的,他老人家一生講五十遍,壽長,活一百多歲,「華嚴菩薩」當之無愧!決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『如佛所治皆演暢』,「暢」是暢通無阻,從這裏看法緣殊勝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