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物質。能量是什麼?佛法裏面講的其余四個條件,受想行識都是屬于能。佛法總的歸納,受想行識歸納是心法,四大是屬于色法,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。色心是一不是二,那就是說,質可以把它變成能,能也可以把它變成質,能跟質可以交換,互相轉變,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這是真正覺悟,你真正看到事實真相了。你懂得生空無分別,不再去分別執著,這是智慧,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。
然後再進一步告訴你,諸法,我們剛才講的色受想行識,這就是五種法;五種法組合的動物、植物、山河大地,我們現在懂得了,這一切不是真的,是幻相,這種現象不過是五蘊聚合不一樣所産生的。五蘊有沒有?五蘊也沒有。五蘊是法,法也不是真的有。這個法從哪裏來的?這些法,實在講沒有來源,是真如自性所現的相分,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。自性本具是叁種德能,一種是智慧,一種是能力,能力就是今天講的心法、能量;相好,稱之爲色法,自性本具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些能跟質爲什麼産生這麼大的變化?能變成質,質變成能,産生這麼大的變化。這個變化佛在經上講,是識的作用,不是心的作用。心能現,識能變。識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所以佛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想是什麼?妄想是心想,分別是心想,執著也是心想,所以「心想」兩個字包括了妄想分別執著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句話裏面的義理深廣無際,沒有邊際,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你就放下了。放下,再不分別了,再不起心動念了,這叫法空。
第叁個是俱空,空也不存在。你還執著有個「空」,你還沒有空得幹淨。所以對于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能有一絲毫的執著,不能有絲毫的分別,不能有絲毫的起心動念。只要有一絲毫你就迷了,你就把你的智慧、把你的德能轉變成愚癡煩惱,十法界裏面的果報;如果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果報就沒有了,就不會現前了。那我們要問,也像野狐禅一樣,是不是沒有果報?有果報是分別,沒有果報也是分別,你落在兩頭。百丈大師講得好,「不昧因果」,他對于兩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叫不昧,不昧是清楚,一絲毫不迷惑。你說兩邊,兩邊你並沒有覺悟,覺悟的人哪有兩邊?所以宗門大德常常教導學人,不著有不著空;兩邊既離,中道也沒有,中道不存。那就變成空空,空也不存,逼著叫你真正無立錐之地,這才是真實的成就。
《攝論》裏面它又有個講法,「以加行、正體、後得,爲叁」,就六度而說的。《璎珞經》,「以照有、照無、照中道」這叁種講法,這是完全就法空叁觀來說的。經論說法不一樣,爲什麼?佛講經說法,你要曉得他的宗旨是破執著,佛無有法可說。你執著有,佛說空,用空破你有的執著;如果你聽了,有不執著了,「是空的」,你又執著空了,這個麻煩大了。佛說有是破空的執著,佛說空是破有的執著。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,以爲當中有個中道,中道跟兩邊還是對立,換句話說,你還是有著。有著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你心還是有住,住著,這是煩惱這不是智慧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就對了,這是般若正知。假如你又執著一個有所住、無所住,又變成兩邊,這是般若難講,般若難懂。對凡夫真的是不容易,爲什麼?凡夫總要找一個依靠,總要找一個落腳之處。佛講的這些話,甚深義理,一般人聽了這個話,執著在這個話語裏頭,所謂是「依文解義」,沒有辦法體會到如來的真實義,這是般若難講的地方。
我們今天學習,淺而言之,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慧,也就是禅。禅跟慧常常是連在一體的,禅定是體,智慧就是作用;智慧是體,禅定就是作用,所以禅跟智可以互爲體用。相是什麼?前面四度就是相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那是相,這是佛教菩薩基本的修學方法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你要是把這些方法應用在生活當中,你就是過菩薩的生活;你應用在工作當中,你是菩薩在辦事;你應用在日常應酬當中,你是菩薩接引衆生。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能沒有智慧。智慧,簡單來講就是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淺而言之,我們容易理解的。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,真智慧;如果有分別執著,你就有煩惱了。煩惱從哪裏來?分別執著來的。沒有分別執著,哪來的煩惱?這個道理細細想想不難懂,所有一切煩惱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。
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跟我們沒有兩樣,每天也吃飯、也穿衣、也工作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工作是教學,爲大家上課,講經說法是上課。每天八個小時,一年到頭不休息,四十九年如一日,敬業!對他本分的事業真正是盡心盡力,做到圓圓滿滿,給我們做示範,給我們做榜樣。你今天從事哪個行業,你對你的事業要像釋迦牟尼佛這樣認真,這就對了。知道一切法「相有性無」、「事有理無」,所以相上非常認真,一點也不馬虎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一切爲衆生服務,沒有自己的得失。以我們凡見解來說,做成功、做得很好,衆生有福;這個事情做得不好、做得不成功,衆生沒福。爲什麼?我已經盡心盡力,套佛的說法你功德圓滿了,做不成功功德也圓滿了。爲什麼?你已經盡心盡力了,還有一些障緣、有一些障礙讓你善行不能夠成就,那是衆生沒有福,不是我們服務不周到。由此可知,圓滿功德是怎麼說的?真的盡心盡力這就圓滿,真的是依真實智慧,決定沒有感情用事,這是圓滿的。
清涼大師總結,「慧導萬行,故雲修諸行海」,跟我們前面講的意思相同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與智慧相應,不要與情識相應,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迷,也就是說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知道怎樣來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要有善巧方便。下面這四首偈就是講的善巧方便。
古德說「萬行不得般若」,沒有般若的智照,你就不曉得空有的事實真相,「不成彼岸」,這個彼岸就是般若波羅蜜。《大智度論》上有比喻說得很好,「五度如盲人」,前面五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這五個瞎子,有能力工作沒有眼睛,「般若如有眼」,般若好比他有眼睛,出門道路上是平坦還是有波折,他看得很清楚,他領路,讓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,成就一切圓滿功德。如果沒有般若智慧,往往把好事做錯,善意變成惡行,常有的事情!什麼原因?沒有般若智照。
我們看果報的兩句,『是故舒光普照明』,「舒」是舒展,「光」就是智慧,你展開你的般若智慧;「普」,不但普遍而且是平等,這裏面含清淨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,我們能看出來《般若》是主,爲什麼?四十九年當中他講《般若》講了二十二年。《阿含》十二年,《方等》八年,《般若》二十二年,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八年,總共四十九年。四十九年當中《般若》幾乎占一半,這不是主要課程嗎?顯示出「是故舒光普照明」。『克』是克服,『殄』是殄滅、消滅,『一切愚癡暗』,叁毒煩惱裏面,般若智慧是對治愚癡的。
六波羅蜜,佛所用的方法,布施對治悭貪,忍辱對治瞋恚,般若對治愚癡,佛教菩薩這些方法有目的的。通常講六度,後面這四種: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都在般若波羅蜜裏面包含著;《華嚴》講十波羅蜜,從般若波羅蜜裏面把它分出來,般若波羅蜜是體,後面這四種是般若波羅蜜的作用,有體有用;六波羅蜜裏頭,體用合在一起。所以六波羅蜜並沒有減少,十波羅蜜沒有增加,不增不減,佛法講開合的方便。我們現在講歸納,十個歸納成爲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展開變成十波羅蜜,這是開合不同。請看經文:
【種種方便化衆生,令所修治悉成就,一切十方皆遍往,無邊際劫不休息。】
般若智慧起作用。什麼叫『方便』?「方」是方法,「便」是便宜,便宜就是非常適合,這個方法恰到好處。也就是佛法裏面常講的善巧,善巧就是方便,方便就是善巧,也常常把這四個字連起來用,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。清涼大師注解「下四但各二種」,後面四首偈都是屬于善巧方便。第一種「謂回向方便,拔濟方便」,下面第八第九第十,願、力、智都有這兩種,都有回向方便、拔濟方便。什麼叫回向?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,不自己享受,把它拿來布施供養一切衆生,這叫回向衆生。我用這些做爲求得無上菩提的條件,那就是回向菩提;如果用這個與性體完全相應,那就是回向法界。所以通常講到回向,回向有叁處,回向菩提、回向法界、回向衆生,與性體性德完全相應。大師開示說,「種種化生,則拔濟善巧。所修成就,兼于回向菩提。」《華嚴》教義是大圓滿法門,任何一法必定含攝一切法,主伴圓融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華嚴境界!不同于一般大乘,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。
「種種化生」,這個意思深廣。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裏來的?現在人常常在探索,宇宙從哪裏來的?生命從哪裏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兩句話就給你解答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心識是一不是二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所以是自性變現的。這個事情真的很難懂,很難叫人承認。所以佛在講經常常用比喻來說明,比喻裏頭用得最多的是夢,「夢幻泡影」。因爲我們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,我們試想想看,當我們作夢夢醒了之後,夢中的境界還很清楚,都能記得住,這個時候能夠多想想會幫助你覺悟。你想想夢中的一些境界,你夢到有山河大地,夢到有天空,夢到有日月星星,夢到有許許多多的人物,好象跟我們現前環境的這個境界沒有兩樣。你問問夢中境界從哪裏來的?夢中那些生命從哪裏來的?你要是能明白,這個問題就解答了。夢中境界,說老實話是第六意識變現出來的,我們現在講潛意識。阿賴耶識裏的含藏種子,在夢中第六意識、第七識它那種分別執著的能力比較薄弱,阿賴耶識裏頭含藏種子習氣起現行,潛意識、意識心變現出來的。
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境界是怎麼回事情?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,跟作夢實在講沒有什麼兩樣,你要搞清楚,它不是真的,確確實實「夢幻泡影」。所以佛勸導我們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那你這個看法、想法正確,跟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沒有兩樣;你要以爲這些事情是真的、是實在的,那你看錯了。事搞清楚搞明白了,『種種方便化衆生』,我們自己覺悟、自己明白了,幫助許許多多還沒有覺悟、還沒有搞清楚的衆生。用什麼方法?太多了,「種種方便」,你要有智慧,你的方法就會用得很巧妙、用得很恰當。『令所修治悉成就』,幫助一切衆生他們所學的、他們所對治的,都能夠圓滿成就。我們今天因爲沒有般若智慧,沒有根本智,所以後得智也沒有,「方便」、「願」、「力」、「智」都沒有。你要是真正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曉得求後得智是多麼重要。什麼叫後得智?《般若經》上常講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是根本智;「無所不知」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。無所不知從哪來的?從無知來的。
古大德教學,教童蒙、教初學,教什麼?培養他的根本智,每天教你讀誦,不給你講解,不給你討論,那是根本智,根本智跟諸位說就是清淨心。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,先培養這個,先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學不分別不執著,這就是練根本智。練熟了,眼見色耳聞聲,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了,這個時候智慧現前了。智慧是明了,對于事實真相通達明了,然後善巧方便自然就生出來。「令所修治悉成就」,你能幫得上忙。那就看緣分了,對方接不接受你幫忙?願不願意、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?這是緣分。他要相信,他不懷疑,他真的能接受,他就成就了。果德是『一切十方皆遍往』,這個心量多大!真的是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。
『無邊際劫不休息』,上一句講的空間,下一句講的時間,在這個時空之內無量無邊的苦難衆生,他需要幫忙沒有不去的,不辭辛勞。關鍵就在有沒有緣?緣不在佛菩薩這邊,在衆生,就是衆生能不能相信,能不能接受?如果衆生能相信能接受,佛菩薩沒有不來的,真的是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、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佛菩薩十方叁世他都能去,而且不休息,我們一般人問,他能受得了嗎?是的,如果是你,你受不了,佛菩薩能受得了。爲什麼?佛菩薩無我,他沒有受得了受不了,他沒有。凡夫受不了,爲什麼?有我,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,你有分別執著在;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事情就沒有了。他跟法性相應,他跟性德相應,所以能夠顯現出無有邊際、無量無邊的能力,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圓滿的顯現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