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四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四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法界菩薩偈頌第八首:

  

  【佛昔修行大劫海,淨治諸願波羅蜜,是故出現遍世間,盡未來際救衆生。】

  

  第八首偈是「願」,願是誓願,我們佛法裏面常說的四弘誓願,就是屬于這一類的。凡是說到願,當然是一種希望,是一種要求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說,願是「以欲、勝解、信」這叁個爲性質;換句話說,這個希求就是欲望,而對這個欲望他有相當的認知,有相當的了解,有堅定的信心,這個願望一定可以圓滿。在大乘佛法裏面,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,誓願弘深,弘是講大;發的願各個人發的都不相同,但是總不外乎兩大類,那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,這是大乘菩薩的願望。

  

  清涼大師在此地也是這個意思,他說第一個是求菩提願,就是上求佛道;第二個是利樂他願,利樂有情,就是下化衆生。因爲有第一個願,所以出現在世間,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佛菩薩立刻就有應,感應道交,從來不失時節因緣,這是爲了圓滿成就無上菩提。爲什麼這麼作法?世出世間的教學,我們都明了,教學相長,你要是不發心教化衆生,你就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智慧。由于利樂有情的大願,所以對于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,永遠不疲不厭,永遠不休息。成佛之後還要倒駕慈航,並不是說成佛之後沒事情了,可以休息了,不是的,幫助一切苦難衆生永遠沒有中止的時候。也許我們初學的人會想,這不是太辛苦了嗎?對,對我們凡夫來講實在是太辛苦,而佛菩薩則不如是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菩薩的心、身、行跟法性融合成一體,法性沒有生滅,法性沒有來去,法性不垢不淨、不常不斷。因此,只要與法性相應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,佛學裏面一個術語叫「法爾如是」。

  

  我們凡夫爲什麼覺得辛苦?凡夫是違背了自然,怎麼違背的?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違背了自然的法則,你會感覺到很辛苦,感覺到很勞累,感覺到很厭倦;與性德相應,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,這是修學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修行時間之長,經上是用『大劫海』來形容,過不過分?給諸位說,一點都不過分。爲什麼?時間實際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。你迷的時候就「無量大劫海」,悟的時候就一剎那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講「念劫圓融」,覺悟了,無量劫實際上是一剎那;迷的時候,一剎那就變成無量劫。我們就懂得佛經上這樣的字句,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?迷關難破,大徹大悟不容易,實際上是形容這樁事情。

  

  爲什麼這麼難?到底難在什麼地方?老實說難在我們所學非所用,難在這裏。我們學了是不少,不起作用。說起來你不懂,甚至于你也會說,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迷失了,所以用「大劫海」來形容。這個形容裏面實在講,對我們也是高度的警策,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、幫助我們回頭的。所學的必須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它才起作用;不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得無量劫。你學得再多,你講得再多,那就從前李老師常講的,該怎麼生死你還是怎麼生死,脫離不了業力的主宰;業力就是魔掌,你離不開魔掌。

  

  『淨治諸願波羅蜜』,「治」是對治,「淨」是沒有染汙。什麼是染汙?凡是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或是有願求在裏面,就是染汙。我們要問,佛菩薩,就以四弘誓願來說,斷煩惱、學法門、成佛道,算不算是私心?算不算是一種欲望?這個話問得好,是欲望但是沒有私心,這叫弘誓願,弘是弘大;爲自己,那是小願。諸佛菩薩爲什麼要斷煩惱?爲什麼要學法門?爲什麼要成佛道?是爲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他不是爲自己,所以它是希望,它不是欲望,沒有自己私欲的希求,他只是爲一切苦難衆生著想。「度」這個字我們說得太多了,還要說,爲什麼?你還沒有做到。佛菩薩教化衆生,說老實話不厭其煩,不像中國古大德,他們的確是有講究的,言語文字都刻意的要求簡要詳明,這跟佛菩薩教化衆生的心態完全不相同。佛菩薩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像家裏面的父母、祖父母對于兒孫反複的叮咛,我們稱爲苦口婆心,不厭其煩,真的是千叮咛萬囑咐,希望你回頭,希望你真的覺悟了。

  

  我們現在是不是覺悟了?沒有,怎麼知道沒有?看你日常生活,看你穿衣吃飯,看你處事待人接物,你沒有覺悟。怎麼知道?禮敬沒有,你沒有這個心。爲什麼?你沒有這個樣子。如果裏面真的有心,所謂「誠于中而形于外」,你在外面自然表現出來。你沒有表現出來,你心裏頭沒有,對一切人事物沒有敬意,所顯示的是懶散、懈怠。這一生學佛,你的好處僅限于阿賴耶識裏種一些善根而已,這一生不會起作用;要等到善根成熟,真的還需要無量劫。一個人一聽到之後他就覺悟了,他就很勤奮自動把過失改過來,完全表現在外面,這個人已經修行多生多劫了,不是這一生才學的。我們叁昧沒有得到,智慧沒有開,如果得到叁昧智慧,就曉得過去現在未來,就能夠看到這一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幹什麼的、他是學什麼的,于是恍然大悟,真正有善根的人少,不容易遇到。在我們現在這種亂世,大亂之世,一般衆生來幹什麼的?來受苦受難的,所謂是應劫而生的。過去生中修積的大福報他來享福的,那是應運而生的,他生在太平盛世;應劫而來的他是生在天災人禍,災難重重,他要受苦受難。我們細心冷靜觀察,不難明了。所以第二句的清淨心,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,圓滿成就自己爲衆生服務的願望,「諸願波羅蜜」。

  

  『是故出現遍世間』,盡虛空、遍法界,哪個地方有緣,就在哪裏出現。諸位要記住,有緣,不一定是緣成熟,有緣緣未必成熟。去不去?去。什麼叫有緣?他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這就叁個階段。能信不能解也不能行,緣薄,佛菩薩來不來?來,來的目的是希望他這個信心向上提升,能解義,解義由淺而深慢慢來。到真正能解,深解義趣了,幫助他行;幫助他教導他,要把你所理解的落實變成你自己的生活行爲。到能行、能落實了,幫助他證果。盡虛空、遍法界,衆生無量無邊。他不能信、不能接受,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,佛菩薩不來了;稍稍能信,佛菩薩決定不舍棄衆生。你看看這種悲願,我們世間人稱之偉大,真正是了不起!佛菩薩的恩德、佛菩薩的慈愛超過父母,父母都做不到。

  

  『盡未來際救衆生』,換句話說,在時間上講永遠沒有止盡,幹什麼?就是爲了救度衆生。諸位要知道,衆生在這個世間做了帝王,在天上做了天王;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六道,欲界天頂,自在天王,大梵天王,摩醯首羅天王,這都是世間福報大到頂點,沒有比他更大的了。他要不要佛菩薩去救度他?要,爲什麼?他福報享盡依舊墮落,依舊搞生死輪回。修福享福不能解決問題,要怎樣才能解決問題?要開智慧。你要想開智慧,那你就一定要修禅定;你要想成就禅定,一定要嚴持戒律,所以戒定慧叫做叁無漏學,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到解救。如果你不能勤修戒定慧,就是做到摩醯首羅天王,叁千大千世界的王,還是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諸佛菩薩的身分是天人師,不但是人間的好老師,也是天上的好老師。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稱我們的老師爲世尊,世是一切世間,尊是尊敬的;換句話說,天上人間、九法界衆生看到諸佛菩薩,都恭恭敬敬稱贊:尊敬的佛菩薩!這個尊敬發自于內心,發自于真誠,他不但能夠淨治自己對教化衆生無量無邊的願望,也能夠成就一切衆生無論是在物質、無論是在精神上的需求,他做得到。「盡未來際救衆生」,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、要學習的。

  

 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就有相當的難度。這個難度真的原因是什麼?是不覺悟,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。如果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,這事情就不難,像諸佛菩薩一樣輕而易舉。來這世間幹什麼的?我要問一問我們同學,你們當中有幾個人常常會自己想到,「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我爲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?我來的目的何在?我來的意義何在?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你曾經想過幾次?能夠常常這樣想,這個人不久他就覺悟了。沒有這個念頭,覺悟就難了,爲什麼?醉生夢死。生的時候像喝醉一樣,迷迷糊糊,死的時候像作夢一樣,這樣的心態那輪回的時間就長了,不是短時間,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。

  

  我自己學佛這麼多年也沒有什麼神通,也談不上什麼感應,不過我很老實,我很小就有這個想法。我記得很清楚,小時候家裏環境不好,貧窮,有的時候真的是斷炊,沒有飯吃;失學,歡喜念書,想念書,父母沒有能力供給,生活困苦到這樣的程度。所以十叁、四歲就有這個念頭,「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爲什麼要到世間來?」常常想,從十幾歲到七十多歲常常想,這一點逐漸逐漸接觸佛法,得到佛法的幫助,覺悟了。縱然我是乘業力而來的,我也不甘心不情願受業力的支配。假如甘心情願受業力支配,那就真正是生死凡夫,雲谷禅師所說的;不想被業力所支配,那就是想改造命運,雲谷禅師講這個人是英雄豪傑。英雄豪傑什麼意思?平常人辦不到的事情他能夠辦得到,這種人我們稱他作英雄豪傑。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,世間的英雄豪傑不難,出世間的英雄豪傑難!

  

  怎樣能夠把自己的命運改變過來?這是出世間的英雄豪傑。我們在佛法裏面得到這個訊息,明白這個道理,懂得方法,這才真正找到答案。我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的?來改造自己的命運,而不是受命運主宰的;是來克服自己煩惱習氣的,不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的。幾十年當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煉,佛法叫磨煉不叫鬥爭,要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去做鬥爭,不是跟別人鬥爭。跟別人永遠是謙虛卑下,永遠是忍讓;跟自己煩惱習氣那真正是要做一番大的格鬥,要戰勝煩惱習氣,要戰勝命運的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