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主宰,我們才能超凡入聖。諸佛菩薩自己是這麼做的,又能幫助一切衆生。用現在的話說,「戰勝你的命運」,我們的結果超凡入聖,我們的功夫是破迷開悟,我們的果報是離苦得樂。我們也像諸佛菩薩一樣,永遠沒有疲厭出現世間,幫助一切苦難衆生永遠沒有休息。第九首:
【佛無量劫廣修治,一切法力波羅蜜,由是能成自然力,普現十方諸國土。】
「力」是力量,清涼大師注解「不可屈伏故」,這是一個強大的力量,「隨思隨修,任運成就」;也說了兩種,一種是「思擇」,思惟選擇,另外一種是「修習」。這個地方講的是法力,『一切法力波羅蜜』,「法力」就是擇法的能力。世出世間的法太多了,你怎麼選擇?選擇要智慧,選擇之後永遠不會更改,那就是力,所謂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這個力就看到了。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不會改變,這叫「力波羅蜜」。菩薩成佛,是無量劫的修行,『無量劫廣修治』;我們從這一句就很明顯的能夠體會到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要是沒有能力選擇方法,你怎麼能斷煩惱?你怎麼能夠學法門?你怎麼能成就「力波羅蜜」?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。
佛在經上講,菩薩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進,教導我們一般修行真的是「無量劫廣修治」。總的綱領不出叁十七道品,不多,叁十七條。第一個教我們觀慧,也就是智慧的觀察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佛教導我們四念住;四念住是智慧,是看破,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于身心世界是不是這樣的看法?如果是這種看法,那你就沒看錯,你的觀察是正確的,對我們的修學幫助就大了。首先要曉得「觀身不淨」,世間人迷惑的根源就是這個身體,把這個身體當作我,認爲真的有這麼個東西存在,他不曉得這是錯誤,沒有這回事情。過分的愛惜這個身體、貪愛這個身體,爲這個身體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不值得!哪裏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。不是我是什麼?佛在經上講是「我所」,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;就好象這個衣服一樣,我們穿在身上的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,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如果我要爲這件衣服造許許多多的罪業,你說值不值得?那不就大錯特錯嗎?我們總不能爲這件衣服造很多罪業,甯願這件衣服舍掉,我也不肯因爲這件衣服而造業,這就對了。
「觀心無常」,心是念頭,前念滅後念就生,時間非常快速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念念生滅,無常的,這是講妄心。「觀受是苦」,受是所有一切享受,叁苦、八苦,你要不知道什麼叫做苦,你好好去查一查,你好好去讀一讀。生老病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是苦苦;除這個之外還有壞苦、還有行苦,叁界統苦,哪來的樂!樂是什麼?苦暫時停一下,暫停,時間非常短暫。暫停的時候你有沒有樂?其實沒有樂。「觀法無我」,我是主宰的意思,是自在的意思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主宰。你果然看清楚,看破了,你就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你不會受這個虛幻蒙蔽,你才有能力改造你的命運,成就你修學的功德。這個力能幫助前面六種波羅蜜,幫助它成就。
清涼大師引經說「成自然力,即無師而成,不習而無不利,何能壞哉。」這個話是佛經上講的,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。根本智難,是真難!但是佛在經上所說的對象,都是我們地球上的衆生,換句話說,我們地球上這些人要真正做不到的,佛決定不說。爲什麼?說了那是開玩笑,說了我們做不到,佛說它有什麼意思?由此可知,佛沒有戲論,沒有開玩笑的話,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的,他所講的是這個世間人能做得到的。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?你能不能堅持?真正要做,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懶散。所以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,你不能夠精進,精進是度懈怠的,你還是那麼樣的懈怠,那就沒有法子。佛幫助你是教導你,他幫助這一方面做得很圓滿,現在的問題不在佛那邊,在我們自己這邊。我們自己是不是認真努力去做?是不是真的有心、有這個意思,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改掉,痛改前非!這個力量就是真正的偉大了。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轉變自己的障難,成就真實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諸位同學,請看法界菩薩偈頌最後一首:
【佛昔修治普門智,一切智性如虛空,是故得成無礙力,舒光普照十方剎。】
最後一首是智波羅蜜,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決斷名智,謂如實覺了。」也有兩種,一種是「受用法樂智」,一種是「成熟有情智」。他舉《無性論》上講的,由施等六,前面講的六波羅蜜成就智波羅蜜,又由智波羅蜜成立前面六種波羅蜜;由此可知,智波羅蜜跟前面六波羅蜜可以互爲因果,所以叫受法樂。又由智波羅蜜才能正確的了知諸法實相,于是前面六波羅蜜才能真正達到饒益有情。由此可知,菩薩的六波羅蜜我們凡夫要學習還真不容易,凡夫學習大多數只能學他的外表,學他的形象,而實質的內容是非常非常難懂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智慧沒有開。
十度,後面這四度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我們曉得都是屬于後得智,所謂權智。權智從哪裏來的?從實智來的。沒有真實智慧,哪裏來的權智?像一棵樹一樣,沒有根本哪裏會有枝葉花果?枝葉花果是權智、是方便願力智;根本是般若波羅蜜,是禅定般若智慧。由此可知,凡夫何以不得,原因我們就了解。可是不能不學,如果不學,真的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哪裏能度人?要學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的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也不是短時間的事情。但是關鍵在什麼地方?關鍵在真正發心,發心難,太難太難了。人果然能發起真心來學習,這個事情就不難了,一生未嘗不能成就。難在真心發不起來,所發的心非常勉強,說實在話敷衍塞責,不是出于真心,勉強敷衍一下,做一點樣子給人看,不得實用。自己得不到真實利益,別人就更不必說了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都是沒有人教導。
好心的人、有善根的人不能說沒有,雖有善根、雖有好心,沒有殊勝的緣幫助,往往這一生空過了。殊勝的緣不容易得到,確實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。不要以爲我們遇到佛法了,我們也皈依叁寶了,甚至于我們也出家了,受具足戒了,實質上來講佛法還是難聞。我現在有機會也能讀到《華嚴經》、聽《華嚴經》演講,這是不是還是難聞?沒錯!還是難聞。你天天在讀,天天在聽,裏頭真正意思你並沒有了解。爲什麼說你沒有了解?因爲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改變,你那個改變是真的改變還是敷衍塞責的改變,明眼人一看就看穿了。所以這個事情真難不是假難,真正不容易。
『佛昔修治普門智』,「普門」在前面曾經詳細說過,這個地方不必再講了。這一句是後得智裏面「成熟有情智」。前面我們學普門,是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十普。普是普遍,是平等,這一個字在佛經裏面用得非常之多。爲什麼?心裏面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不普,它有界限。一定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跟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一樣。虛空法界是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;剎土衆生,剎土是諸佛的教化區,我們講佛國土。經上一般講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國土、一個剎土。虛空法界過去未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以及其中無量無邊的衆生,是我們的自身相,這才真正普。心是性體,身是性所現的相分,性相一如,身心不二,入這樣的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,就是入華藏世界;就是所謂的法身菩薩,證得法身,真正入了普門。
如其不然,我們還是生死凡夫。但是生死凡夫能夠在《華嚴經》上熏習一遍,這個種子好,無比殊勝!阿賴耶識裏頭種了這個種子。什麼時候種子起作用成就果德,這個事情完全看自己,看自己的緣分,看自己的方便願力智。什麼時候你真正發願起行,起行我們今天講落實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就入了法界。不但超越六道輪回,超越十法界了。這一句話提醒我們,佛往昔修行學習普門智。
『一切智性如虛空』這一句講的是自受用,上面一句是他受用,你們想想這兩句,把他受用擺在第一,把自受用擺在他受用的後面,這是什麼意思?這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,你要成就自己,一定要先成就別人,成就一切衆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。爲什麼?煩惱的根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有了自私自利的念頭夾在當中,就不能成就。佛教導我們這個方法好,起心動念只有成就一切衆生,把自己忘掉了,這個方法妙極了!我執不必去斷它,自自然然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這是般若正知,大而化之,把我執化掉了,融化掉了,把自私自利的念頭化掉了。念念利益衆生,決定不想自己,活在這個世間一切爲衆生活的,不是爲自己活的。
這個話聽起來不難懂,好象是明白了,是不是真的明白?未必然也。爲什麼?真明白他落實了,換句話說,他做到了,他是真明白了;他沒有做到,他所理解的似是而非,好象是懂,實在他真的沒有懂得。爲什麼?因爲起心動念還是自己擺在第一,沒有把別人擺在第一,我們就曉得他沒有真懂。真正懂得,真正明了,從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你能夠看得出來,很容易的看得出來,他是爲社會爲衆生,他沒有爲自己。所以凡跟聖不難認知,只是我們自己粗心大意,自己的疏忽!如果自己細心一點,凡聖不難辨別。但是我們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去辨別,爲什麼?那跟我們不相幹。他是聖人,我還是凡夫,我自己不認真努力修學,他的果德我一絲毫也沾不上光,落實要緊!
往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,懂得一句你就把這一句做到,你就得受用,懂得兩句你就把這兩句做到,這是實學,真是實實實在在的學問。學了不能落實,那個學了又有什麼用處?所學非所用,豈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,浪費自己寶貴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