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主宰,我们才能超凡入圣。诸佛菩萨自己是这么做的,又能帮助一切众生。用现在的话说,「战胜你的命运」,我们的结果超凡入圣,我们的功夫是破迷开悟,我们的果报是离苦得乐。我们也像诸佛菩萨一样,永远没有疲厌出现世间,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休息。第九首:
【佛无量劫广修治,一切法力波罗蜜,由是能成自然力,普现十方诸国土。】
「力」是力量,清凉大师注解「不可屈伏故」,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,「随思随修,任运成就」;也说了两种,一种是「思择」,思惟选择,另外一种是「修习」。这个地方讲的是法力,『一切法力波罗蜜』,「法力」就是择法的能力。世出世间的法太多了,你怎么选择?选择要智慧,选择之后永远不会更改,那就是力,所谓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这个力就看到了。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,不会改变,这叫「力波罗蜜」。菩萨成佛,是无量劫的修行,『无量劫广修治』;我们从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能够体会到「法门无量誓愿学,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要是没有能力选择方法,你怎么能断烦恼?你怎么能够学法门?你怎么能成就「力波罗蜜」?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。
佛在经上讲,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进,教导我们一般修行真的是「无量劫广修治」。总的纲领不出三十七道品,不多,三十七条。第一个教我们观慧,也就是智慧的观察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教导我们四念住;四念住是智慧,是看破,「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」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对于身心世界是不是这样的看法?如果是这种看法,那你就没看错,你的观察是正确的,对我们的修学帮助就大了。首先要晓得「观身不净」,世间人迷惑的根源就是这个身体,把这个身体当作我,认为真的有这么个东西存在,他不晓得这是错误,没有这回事情。过分的爱惜这个身体、贪爱这个身体,为这个身体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不值得!哪里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。不是我是什么?佛在经上讲是「我所」,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;就好象这个衣服一样,我们穿在身上的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,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如果我要为这件衣服造许许多多的罪业,你说值不值得?那不就大错特错吗?我们总不能为这件衣服造很多罪业,宁愿这件衣服舍掉,我也不肯因为这件衣服而造业,这就对了。
「观心无常」,心是念头,前念灭后念就生,时间非常快速,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,念念生灭,无常的,这是讲妄心。「观受是苦」,受是所有一切享受,三苦、八苦,你要不知道什么叫做苦,你好好去查一查,你好好去读一读。生老病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,是苦苦;除这个之外还有坏苦、还有行苦,三界统苦,哪来的乐!乐是什么?苦暂时停一下,暂停,时间非常短暂。暂停的时候你有没有乐?其实没有乐。「观法无我」,我是主宰的意思,是自在的意思,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主宰。你果然看清楚,看破了,你就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你不会受这个虚幻蒙蔽,你才有能力改造你的命运,成就你修学的功德。这个力能帮助前面六种波罗蜜,帮助它成就。
清凉大师引经说「成自然力,即无师而成,不习而无不利,何能坏哉。」这个话是佛经上讲的,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。根本智难,是真难!但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对象,都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,换句话说,我们地球上这些人要真正做不到的,佛决定不说。为什么?说了那是开玩笑,说了我们做不到,佛说它有什么意思?由此可知,佛没有戏论,没有开玩笑的话,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的,他所讲的是这个世间人能做得到的。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?你能不能坚持?真正要做,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懒散。所以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,你不能够精进,精进是度懈怠的,你还是那么样的懈怠,那就没有法子。佛帮助你是教导你,他帮助这一方面做得很圆满,现在的问题不在佛那边,在我们自己这边。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去做?是不是真的有心、有这个意思,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改掉,痛改前非!这个力量就是真正的伟大了。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转变自己的障难,成就真实无量无边的功德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诸位同学,请看法界菩萨偈颂最后一首:
【佛昔修治普门智,一切智性如虚空,是故得成无碍力,舒光普照十方剎。】
最后一首是智波罗蜜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决断名智,谓如实觉了。」也有两种,一种是「受用法乐智」,一种是「成熟有情智」。他举《无性论》上讲的,由施等六,前面讲的六波罗蜜成就智波罗蜜,又由智波罗蜜成立前面六种波罗蜜;由此可知,智波罗蜜跟前面六波罗蜜可以互为因果,所以叫受法乐。又由智波罗蜜才能正确的了知诸法实相,于是前面六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饶益有情。由此可知,菩萨的六波罗蜜我们凡夫要学习还真不容易,凡夫学习大多数只能学他的外表,学他的形象,而实质的内容是非常非常难懂。原因在什么地方?智慧没有开。
十度,后面这四度,方便、愿、力、智,我们晓得都是属于后得智,所谓权智。权智从哪里来的?从实智来的。没有真实智慧,哪里来的权智?像一棵树一样,没有根本哪里会有枝叶花果?枝叶花果是权智、是方便愿力智;根本是般若波罗蜜,是禅定般若智慧。由此可知,凡夫何以不得,原因我们就了解。可是不能不学,如果不学,真的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哪里能度人?要学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,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。但是关键在什么地方?关键在真正发心,发心难,太难太难了。人果然能发起真心来学习,这个事情就不难了,一生未尝不能成就。难在真心发不起来,所发的心非常勉强,说实在话敷衍塞责,不是出于真心,勉强敷衍一下,做一点样子给人看,不得实用。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,别人就更不必说了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都是没有人教导。
好心的人、有善根的人不能说没有,虽有善根、虽有好心,没有殊胜的缘帮助,往往这一生空过了。殊胜的缘不容易得到,确实人身难得、佛法难闻。不要以为我们遇到佛法了,我们也皈依三宝了,甚至于我们也出家了,受具足戒了,实质上来讲佛法还是难闻。我现在有机会也能读到《华严经》、听《华严经》演讲,这是不是还是难闻?没错!还是难闻。你天天在读,天天在听,里头真正意思你并没有了解。为什么说你没有了解?因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改变,你那个改变是真的改变还是敷衍塞责的改变,明眼人一看就看穿了。所以这个事情真难不是假难,真正不容易。
『佛昔修治普门智』,「普门」在前面曾经详细说过,这个地方不必再讲了。这一句是后得智里面「成熟有情智」。前面我们学普门,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十普。普是普遍,是平等,这一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非常之多。为什么?心里面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着,就不普,它有界限。一定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,那就跟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一样。虚空法界是心量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;剎土众生,剎土是诸佛的教化区,我们讲佛国土。经上一般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、一个剎土。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诸佛剎土,以及其中无量无边的众生,是我们的自身相,这才真正普。心是性体,身是性所现的相分,性相一如,身心不二,入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,就是入华藏世界;就是所谓的法身菩萨,证得法身,真正入了普门。
如其不然,我们还是生死凡夫。但是生死凡夫能够在《华严经》上熏习一遍,这个种子好,无比殊胜!阿赖耶识里头种了这个种子。什么时候种子起作用成就果德,这个事情完全看自己,看自己的缘分,看自己的方便愿力智。什么时候你真正发愿起行,起行我们今天讲落实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就入了法界。不但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十法界了。这一句话提醒我们,佛往昔修行学习普门智。
『一切智性如虚空』这一句讲的是自受用,上面一句是他受用,你们想想这两句,把他受用摆在第一,把自受用摆在他受用的后面,这是什么意思?这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,你要成就自己,一定要先成就别人,成就一切众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。为什么?烦恼的根是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有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夹在当中,就不能成就。佛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好,起心动念只有成就一切众生,把自己忘掉了,这个方法妙极了!我执不必去断它,自自然然没有了。这是什么?这是般若正知,大而化之,把我执化掉了,融化掉了,把自私自利的念头化掉了。念念利益众生,决定不想自己,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活的,不是为自己活的。
这个话听起来不难懂,好象是明白了,是不是真的明白?未必然也。为什么?真明白他落实了,换句话说,他做到了,他是真明白了;他没有做到,他所理解的似是而非,好象是懂,实在他真的没有懂得。为什么?因为起心动念还是自己摆在第一,没有把别人摆在第一,我们就晓得他没有真懂。真正懂得,真正明了,从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你能够看得出来,很容易的看得出来,他是为社会为众生,他没有为自己。所以凡跟圣不难认知,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,自己的疏忽!如果自己细心一点,凡圣不难辨别。但是我们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去辨别,为什么?那跟我们不相干。他是圣人,我还是凡夫,我自己不认真努力修学,他的果德我一丝毫也沾不上光,落实要紧!
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,懂得一句你就把这一句做到,你就得受用,懂得两句你就把这两句做到,这是实学,真是实实实在在的学问。学了不能落实,那个学了又有什么用处?所学非所用,岂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,浪费自己宝贵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