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经历?人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现在虽然说是科学技术医药发达,你仔细去调查,古人这句话还是有效,确确实实,三十、四十、五十、六十走的人有多少?太多太多了,医药发达能够延长人寿命吗?不能。诸位细细读《了凡四训》你就明白,命运的改变不是在医药,是在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可以延年益寿。不是在医药,医药能治病,不能够延长寿命,不能治命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医药再发达,科学再发达,决定不能改变因果,种善因一定得善果,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。这在前面我们讲十种智力的时候,第一种是「处非处智力」,佛清楚明了,我们学了之后要记住,改变我们以往错误的观念,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。
第二句自受用,「一切智性如虚空」,《金刚经》上佛告诉我们,世出世间一切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话是真的;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都是讲实话。说到更亲切之处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讲了三个不可得。心是能现能变,佛又常讲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心想不可得,能现能变不可得,所现所变怎么可得?一切法不可得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要果然清楚明白了,你从内心里放下了,知道一切法都不可得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就得大自在,这是受用法乐,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。法乐怎么来的?由前面六波罗蜜成立妙智,这个妙智就是智波罗蜜;你有这个智慧,你才受用法乐,我们一般讲你才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充满,你才真正有智慧、有能力去帮助众生。不能够具足福慧你想帮助人,你也没有办法帮助;我们要帮助别人,要成就自己,一定要有福慧。
福是前面五条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是福德,般若是智慧。般若应用在前面五条里面,布施有方便愿力智,持戒也有方便愿力智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亦复如是,这里头都有方便愿力智;所以前面五条叫波罗蜜,这个时候你知道「一切智性如虚空」,你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知道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你做得非常积极,做得非常圆满,心地干干净净,一尘都不染,这是自受用。所作所为利乐有情,这里头生大欢喜;青年守则十二条里有「助人为快乐之本」,你的快乐是从哪里来的?修前面五度饶益有情,快乐是从这里来的。你不能修前面五度利益一切众生,你快乐从何而生?生不起来。这个我们得多想想,想通了再想怎么落实,怎样去做?真正想通了不难,它就是实际生活,而且落实从家庭里面开始,逐渐向外扩大。
华严圆教十度齐修,你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用六度做出来为你一家人服务,你的父母一定会感觉得很快乐,「我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」。为什么?因为你落实了十波罗蜜,你都做到了;你的子女一定会明了、会赞叹,「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」。你为一家人服务,你给这一家人带来了幸福美满,你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家庭,六度六和敬的家庭,这是菩萨事业。在家学佛哪里不能成佛?你能这样作法,你在家就成佛了,真正究竟圆满佛,不是假佛。自自然然,你会把你家里面的这些成就,『舒光普照』就是影响,你的智慧光明德行的影响,会波及到你的邻里乡党、亲戚朋友,大家都向你看齐,大家都赞叹你。自利不就利他了吗?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样子?我做这个样子原本目的就是要影响一切众生的,我这样做是为一切众生而做的,我不可以做得不好,我不可以不认真。我要是做得不好,我要是做得不认真,换句话说,产生不了影响,我错了。我能产生最好的影响,最究竟最圆满的影响,我成功了,所以化他原来是自利。
自受用里头真实智慧是观空,空有无碍。《心经》说得很好,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空有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。所以观空不是消极,观空是非常积极。如果观空消极了,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,那叫恶取空,那是把空的意思解错了。空的真义果然是他的那种看法,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,世界早就不存在了,哪有诸佛菩萨?哪里会有十法界?由此可知,空有是一不是二,心地愈清净的人,比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愈积极、愈认真、愈努力。所以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你就能体会,释迦牟尼佛从事的职业是教学,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介绍「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」,他从事这个行业;你看他对他的事业多么认真,一点都不马虎,这是教我们的,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。每天给大众上课八个小时,一年到头没有假期,四十九年没有休息,这种敬业的精神,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?我们今天想起来惭愧,我们现在一天才四个小时,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已经打了对折,自己还觉得很累、很辛苦,怎么说都说不过去。无论是在教在学,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。求学的时候你看看他能舍弃荣华富贵,能够放下名闻利养去求学;求学很辛苦,寻师访道,学成之后全心全力教化众生。所以这两个阶段我们都要看清楚,他是怎么学的?学了以后他是怎样为大众服务的?我们要学佛,释迦牟尼佛活的样子,活生生的典型,做出来给我们看。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,是放不下、看不破。
我第一天拜访章嘉大师,向他老人家请教,头一天他就教我六个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以后我读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,《大藏经》上有这两样等于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古人写的,我才晓得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是有根据的,不是他随便说的,释迦牟尼佛做到了。开始学佛的时候,我们不说学佛,我们说求学,开始求学的时候,他学习的动机我们要知道,他的动机从哪里来的?从出去游玩,看到生老病死苦,众生不能避免;纵然自己做了国王,生老病死这四个问题还是不能解决,这不是做国王能解决得了的,国王也有生老病死,也有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。不但国王有,欲界天王也有。他动机在这里,如何能够离苦得乐,能够断绝八苦、三苦;三苦是讲三界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。这样才去求学,求学的目的解决苦难,这个苦难他知道,众生有自己也有。
如果为自己,不必舍弃王位,聘请好的老师来教;要为一切众生那就不一样了,他发的心是要解决一切众生这些苦难,那就不是做国王能办到的。想想什么身分能办到?老师教学。所以他不搞政治了,他去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是他老人家开端的,真的是全世界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祖师。他怎么学?他如何来建立教学?如何来推展教学?我们如果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,你到哪里去学?你没有地方学了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学处。所以世尊在一切经上所说的他全部都做到了,他是真正做到之后,深刻的体验才告诉我们。所以他的话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,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。疑惑是我们,我们有疑惑。我们的疑惑从哪来的?业障起来的。
我们的业障很难消除,原因总是图自己的方便,图自己方便不能不损害别人。我怎么会损害别人?我不能给别人做一个最好的形象,我没有办法提醒别人,这样对别人就损坏。所以佛菩萨念念把众生摆在第一,把自己摆在后面。做一个好的形象要做到底,决不是半途而废,决不是有头无尾,始终如一。他老人家示现,从出生到圆寂八十年如一日,求学教学一生也是如一日,没有松懈过。所以我们看人,这个人有始有终,这个人根机成熟了;敷衍塞责有始无终,他哪里会有成就?他不能够相续,断断续续,兴致来了,装模作样一下;兴致没有了,立刻就松懈了。所以今天,人学好学善不如鬼神。
『是故得成无碍力』,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入不二法门,你才真正无碍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「理无碍,事无碍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。这四种无碍从哪里来的?我们晓得「受用法乐,成熟有情」,这两种无碍,理事无碍;『舒光普照十方剎』,事事无碍。这末后一句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尽虚空遍法界、一切剎土九法界的众生,都受到你的智慧光明福德的帮助,这是普照,这是大圆满的成就。诸佛如来的大圆满,一定要落实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之中,这是我们真的学佛,我们真正是佛的弟子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