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四四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说偈赞佛,法界菩萨偈颂第八首:
【佛昔修行大劫海,净治诸愿波罗蜜,是故出现遍世间,尽未来际救众生。】
第八首偈是「愿」,愿是誓愿,我们佛法里面常说的四弘誓愿,就是属于这一类的。凡是说到愿,当然是一种希望,是一种要求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,愿是「以欲、胜解、信」这三个为性质;换句话说,这个希求就是欲望,而对这个欲望他有相当的认知,有相当的了解,有坚定的信心,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圆满。在大乘佛法里面,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,誓愿弘深,弘是讲大;发的愿各个人发的都不相同,但是总不外乎两大类,那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,这是大乘菩萨的愿望。
清凉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,他说第一个是求菩提愿,就是上求佛道;第二个是利乐他愿,利乐有情,就是下化众生。因为有第一个愿,所以出现在世间,哪个地方众生有感,佛菩萨立刻就有应,感应道交,从来不失时节因缘,这是为了圆满成就无上菩提。为什么这么作法?世出世间的教学,我们都明了,教学相长,你要是不发心教化众生,你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智慧。由于利乐有情的大愿,所以对于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,永远不疲不厌,永远不休息。成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,并不是说成佛之后没事情了,可以休息了,不是的,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。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想,这不是太辛苦了吗?对,对我们凡夫来讲实在是太辛苦,而佛菩萨则不如是。这是什么原因?佛菩萨的心、身、行跟法性融合成一体,法性没有生灭,法性没有来去,法性不垢不净、不常不断。因此,只要与法性相应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,佛学里面一个术语叫「法尔如是」。
我们凡夫为什么觉得辛苦?凡夫是违背了自然,怎么违背的?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违背了自然的法则,你会感觉到很辛苦,感觉到很劳累,感觉到很厌倦;与性德相应,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,这是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修行时间之长,经上是用『大劫海』来形容,过不过分?给诸位说,一点都不过分。为什么?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实。你迷的时候就「无量大劫海」,悟的时候就一剎那。所以《华严经》上讲「念劫圆融」,觉悟了,无量劫实际上是一剎那;迷的时候,一剎那就变成无量劫。我们就懂得佛经上这样的字句,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?迷关难破,大彻大悟不容易,实际上是形容这桩事情。
为什么这么难?到底难在什么地方?老实说难在我们所学非所用,难在这里。我们学了是不少,不起作用。说起来你不懂,甚至于你也会说,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迷失了,所以用「大劫海」来形容。这个形容里面实在讲,对我们也是高度的警策,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、帮助我们回头的。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它才起作用;不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那就得无量劫。你学得再多,你讲得再多,那就从前李老师常讲的,该怎么生死你还是怎么生死,脱离不了业力的主宰;业力就是魔掌,你离不开魔掌。
『净治诸愿波罗蜜』,「治」是对治,「净」是没有染污。什么是染污?凡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或是有愿求在里面,就是染污。我们要问,佛菩萨,就以四弘誓愿来说,断烦恼、学法门、成佛道,算不算是私心?算不算是一种欲望?这个话问得好,是欲望但是没有私心,这叫弘誓愿,弘是弘大;为自己,那是小愿。诸佛菩萨为什么要断烦恼?为什么要学法门?为什么要成佛道?是为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他不是为自己,所以它是希望,它不是欲望,没有自己私欲的希求,他只是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。「度」这个字我们说得太多了,还要说,为什么?你还没有做到。佛菩萨教化众生,说老实话不厌其烦,不像中国古大德,他们的确是有讲究的,言语文字都刻意的要求简要详明,这跟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态完全不相同。佛菩萨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就像家里面的父母、祖父母对于儿孙反复的叮咛,我们称为苦口婆心,不厌其烦,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,希望你回头,希望你真的觉悟了。
我们现在是不是觉悟了?没有,怎么知道没有?看你日常生活,看你穿衣吃饭,看你处事待人接物,你没有觉悟。怎么知道?礼敬没有,你没有这个心。为什么?你没有这个样子。如果里面真的有心,所谓「诚于中而形于外」,你在外面自然表现出来。你没有表现出来,你心里头没有,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敬意,所显示的是懒散、懈怠。这一生学佛,你的好处仅限于阿赖耶识里种一些善根而已,这一生不会起作用;要等到善根成熟,真的还需要无量劫。一个人一听到之后他就觉悟了,他就很勤奋自动把过失改过来,完全表现在外面,这个人已经修行多生多劫了,不是这一生才学的。我们三昧没有得到,智慧没有开,如果得到三昧智慧,就晓得过去现在未来,就能够看到这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干什么的、他是学什么的,于是恍然大悟,真正有善根的人少,不容易遇到。在我们现在这种乱世,大乱之世,一般众生来干什么的?来受苦受难的,所谓是应劫而生的。过去生中修积的大福报他来享福的,那是应运而生的,他生在太平盛世;应劫而来的他是生在天灾人祸,灾难重重,他要受苦受难。我们细心冷静观察,不难明了。所以第二句的清净心,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,圆满成就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愿望,「诸愿波罗蜜」。
『是故出现遍世间』,尽虚空、遍法界,哪个地方有缘,就在哪里出现。诸位要记住,有缘,不一定是缘成熟,有缘缘未必成熟。去不去?去。什么叫有缘?他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这就三个阶段。能信不能解也不能行,缘薄,佛菩萨来不来?来,来的目的是希望他这个信心向上提升,能解义,解义由浅而深慢慢来。到真正能解,深解义趣了,帮助他行;帮助他教导他,要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行为。到能行、能落实了,帮助他证果。尽虚空、遍法界,众生无量无边。他不能信、不能接受,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,佛菩萨不来了;稍稍能信,佛菩萨决定不舍弃众生。你看看这种悲愿,我们世间人称之伟大,真正是了不起!佛菩萨的恩德、佛菩萨的慈爱超过父母,父母都做不到。
『尽未来际救众生』,换句话说,在时间上讲永远没有止尽,干什么?就是为了救度众生。诸位要知道,众生在这个世间做了帝王,在天上做了天王;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六道,欲界天顶,自在天王,大梵天王,摩醯首罗天王,这都是世间福报大到顶点,没有比他更大的了。他要不要佛菩萨去救度他?要,为什么?他福报享尽依旧堕落,依旧搞生死轮回。修福享福不能解决问题,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?要开智慧。你要想开智慧,那你就一定要修禅定;你要想成就禅定,一定要严持戒律,所以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,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救。如果你不能勤修戒定慧,就是做到摩醯首罗天王,三千大千世界的王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所以诸佛菩萨的身分是天人师,不但是人间的好老师,也是天上的好老师。经典上我们常常看到称我们的老师为世尊,世是一切世间,尊是尊敬的;换句话说,天上人间、九法界众生看到诸佛菩萨,都恭恭敬敬称赞:尊敬的佛菩萨!这个尊敬发自于内心,发自于真诚,他不但能够净治自己对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愿望,也能够成就一切众生无论是在物质、无论是在精神上的需求,他做得到。「尽未来际救众生」,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、要学习的。
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。这个难度真的原因是什么?是不觉悟,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。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,这事情就不难,像诸佛菩萨一样轻而易举。来这世间干什么的?我要问一问我们同学,你们当中有几个人常常会自己想到,「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我为什么要到这个世间来?我来的目的何在?我来的意义何在?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你曾经想过几次?能够常常这样想,这个人不久他就觉悟了。没有这个念头,觉悟就难了,为什么?醉生梦死。生的时候像喝醉一样,迷迷糊糊,死的时候像作梦一样,这样的心态那轮回的时间就长了,不是短时间,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。
我自己学佛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神通,也谈不上什么感应,不过我很老实,我很小就有这个想法。我记得很清楚,小时候家里环境不好,贫穷,有的时候真的是断炊,没有饭吃;失学,欢喜念书,想念书,父母没有能力供给,生活困苦到这样的程度。所以十三、四岁就有这个念头,「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?为什么要到世间来?」常常想,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常常想,这一点逐渐逐渐接触佛法,得到佛法的帮助,觉悟了。纵然我是乘业力而来的,我也不甘心不情愿受业力的支配。假如甘心情愿受业力支配,那就真正是生死凡夫,云谷禅师所说的;不想被业力所支配,那就是想改造命运,云谷禅师讲这个人是英雄豪杰。英雄豪杰什么意思?平常人办不到的事情他能够办得到,这种人我们称他作英雄豪杰。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,世间的英雄豪杰不难,出世间的英雄豪杰难!
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改变过来?这是出世间的英雄豪杰。我们在佛法里面得到这个讯息,明白这个道理,懂得方法,这才真正找到答案。我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的?来改造自己的命运,而不是受命运主宰的;是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的,不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。几十年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炼,佛法叫磨炼不叫斗争,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做斗争,不是跟别人斗争。跟别人永远是谦虚卑下,永远是忍让;跟自己烦恼习气那真正是要做一番大的格斗,要战胜烦恼习气,要战胜命运的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