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之後交給別人。這都是菩薩爲我們現身說法。逆境、惡緣,如果要起瞋恚心、怨恨心、報複心,麻煩大了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而且愈報愈烈。諸位看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,文昌帝君在前面一大段敘述他的往事,是從結小怨而變成大的怨害,以後遇到佛這才皈依得度。我們看到、聽說了,要明了,有這些過失一定要把它改掉。

  

  佛法裏面講忍辱,大分的講也說叁種:第一種「耐怨害忍」,冤家對頭,對我們自己毀謗,這常常看到的,侮辱、陷害要能忍。這個害裏面,除了人爲的傷害,還有自然的災害:夏天的炎暑,冬天的酷寒,荒年可能斷糧要忍受饑渴,這是自然的災害。人爲跟自然都要能忍,若無其事,心情永遠是平靜的。能忍的人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順境善緣很好,逆境惡緣也好,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、處事待人接物裏去修平等心,去學習和睦相處,跟任何人、善人惡人一樣的和睦,跟所有一切動物和睦相處,跟所有一切植物也和睦相處,進一步,你能跟天地鬼神平等尊敬,也能和睦相處,這是修忍辱波羅蜜。

  

  第二種是「安受苦忍」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佛的弟子,無論在家出家,真正覺悟了,生活清苦一點好。佛教後世的學生,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,留給後人的遺教,除四依法之外,教我們「以戒爲師、以苦爲師」,這兩句話實際上的意思,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爲老師,「戒」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的表現,「苦」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爲我們做的生活示範。他老人家一生叁衣一缽,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。所以「以戒爲師、以苦爲師」,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爲師,戒律是他生活規範,自自然然,沒有絲毫勉強加在裏頭。我們後世的弟子,供奉釋迦牟尼佛的遺像,天天看到佛像、聽到名號,就要想到他老人家怎樣度日、怎樣生活,我們有沒有想到?每天吃飯沒有挑剔,沿門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不歡喜的。托缽一般托七家,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觀察到,當時一般人民的生活並不是普遍都富有,社會上有福報的人少,沒有福報的人多。佛托缽平等的托缽,不分貴賤,貧民窟裏他常常去托缽,爲什麼?讓這些人種福,幫助他改善生活環境。他在佛菩薩那裏種了福田,這一生不能改變他,來生一定得福報。貧民區裏面供養當然不好,每一家給你一點點,七家合起來,大概這個一餐可以能吃飽了。每一個人家吃的口味都不一樣,七家給的菜飯合在一缽叫袈裟。現在大家穿的,看到我們披這個衣,知道這個叫袈裟,不曉得那一缽飯也叫袈裟。袈裟是什麼意思?是許許多多不同種類混在一起叫袈裟。衣爲什麼叫袈裟?衣是紅黃藍白黑五種顔色混合在一起,染成這個顔色,這叫袈裟。托缽這一缽飯,酸甜苦辣鹹也混合在一起,這一缽飯也叫袈裟,不是一個味道。佛教給我們「以苦爲師」,如果一個人能以戒爲師、以苦爲師,「安受苦忍」他就做到,這是對于日常生活。

  

  第叁「谛察法忍」,這是講我們修學,修學很辛苦,你要能忍,你要不能忍,道業怎麼能成就?在修學過程當中,忍什麼?把自己那些煩惱習氣,你要沒有耐心,你不能忍,你的煩惱習氣永遠斷不掉,你不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。佛教你不殺生,你能不能忍?蚊子叮在你身上要吸你的血,你能不能忍?蚊子叮你,這個時候修忍辱波羅蜜、修持戒波羅蜜、修布施波羅蜜,這一樁事情六度都俱全了,精進、禅定、般若都在這裏面。如果蚊子叮你,一巴掌打死,全都沒有了,所有一切戒律破了,過失統統現前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統統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所以蚊子來咬我是好事情,哪裏是壞事情?我們天天要托缽,肚子餓了要吃飯,它也是餓了,它也要吃飯,它找到我們,我們正好供養它,跟它結個好緣。我們能供養它,別人就會供養我們,善因善果是這樣修成的。不懂得的人,不了解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只知道享福不知道修福,所以福享盡了業報現前,前途是黑暗的,果報在叁途,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。

  

  『往昔修行忍清淨,信解真實無分別』,這兩句是講的修因,「無分別」是真實的智慧。我們對于佛陀的教誨能信、能解,這非常重要,能信、能解你才能行、你才能落實。「忍」,本來經典原意是忍耐,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中國古人也說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,世出世間法成就愈大,他忍耐的功夫愈深,他才有大成就。小小事情都不能忍耐,你就可以斷定這個人沒有前途、沒有成就,庸庸碌碌的凡夫!凡是成就大事業的人,他那種忍耐是別人所不及的,「忍人所不能忍」,他就能成別人不能成就的功業。這樁事情,諸位仔細去看看曆史,觀察眼前周邊這些成敗的人物,你就知道了。失敗,怎麼失敗的?不能忍!所以佛教導我們,首先我們要相信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;我們懂,佛給我們講的我們能夠理解,信解;我們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爲,這就是行;在行裏面證實我的信解是正確沒有錯誤,那叫證。

  

  『是故色相皆圓滿』,這是講果德。你修忍辱波羅蜜,你得到什麼好處?圓滿的色相。圓滿的色相是指什麼?一般講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總的來說,是從忍辱波羅蜜修成的。細說,每一個相有每一個相好的因緣,總的來講,離不開忍辱波羅蜜。「忍辱」這個名詞,是當年翻經的法師,特別爲了中國人,「忍」後面加個「辱」。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,分別執著也很嚴重,常常講「士可殺,不可辱」,士是讀書明理的人,讀書明理的人,殺頭沒有關系,不可以侮辱,侮辱是決定不能忍受的,殺頭都可以忍受。翻經的大師看中國人把辱看得這麼重,所以六波羅蜜裏頭,忍下面加辱;換句話說,辱也能忍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?特別對中國人根性而說的。

  

  所以不但講經著重在契機,翻譯經典也不例外,這個經翻成哪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字,要契這一個國家地區的根機,名詞術語都要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佛經是活的不是死的。正如《金剛般若》上所講的「佛無有定法可說」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

  佛字字句句,義理精深廣博,我們要有能力去求正解,不能把它解錯了,解錯了,我們的修行就會産生偏差,走上歧途,那個虧就吃大了!正解還是要依經,丁福保居士在早年學佛,提出他修學的方法是可以參考的,他是以經注經,你看他作了十幾種佛經的注解、淺注,都是用經文來注解經文,不無道理,很值得我們作參考。

  

  所以修法是很辛苦,是要很長的時間,這就叫法忍。修學要守規矩,實在講規矩就是包括在戒律裏面,持戒就是守規矩,初學尤其要遵守老師的教誡。所以我們學佛,說實在的話,古今中外,都沒有例外,你這一生有沒有成就,第一個關鍵是老師,你有沒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師,因爲什麼?他指路。如果這個老師把路指錯,你就偏差;他的路指得很正確,你這一生成佛、走向佛道。指路的人是真善知識,真善知識的教誨決定與經教相應,不但與經教相應,與經教相應就契入,一定與現代衆生根機相應,我們才得到真正利益。現在真正善知識教我們什麼?你要曉得。

  

  我們現在得的是什麼病?就好象看大夫一樣,你看那個大夫好不好?能不能把我的病治好?他要知道我得的是什麼病,如果他對我這個病源、病因一無所知,他的藥再好、處方再好,治不了我的病。然後我們再想想,印光大師教導我們,對治末法九千年衆生的重病;他出現在這個世間,普遍教導大衆的是什麼?因果教育。你看他教人,他不教人佛經,他教人去受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他教人這個,這叫對症下藥,目的是教你覺悟。一定要斷惡修善,《感應篇》跟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是善惡的標准,你照這個去做。《了凡四訓》告訴你因果的理論與事實,善因決定得善果、惡因一定得惡報,教你這個。然後勸你「持戒念佛,求生淨土」,你這一生沒有白來,果然遵照他的教誨,沒有一個不成就,真的是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也不會落空。

  

  『普放光明照十方』,這是講你的影響,你圓滿的色相,讓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看到、聽到,自然感動他們。他們對你尊敬、仰慕,向你學習,所以自行即是化他,化他自行不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