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二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法界菩薩偈頌第叁首:
【往昔修行忍清淨,信解真實無分別,是故色相皆圓滿,普放光明照十方。】
這首偈在前面跟諸位說過,到此地來昨天有同學問我:「什麼叫做苦?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茫然。」他不懂得什麼叫做苦。我就告訴他,把你狠狠的打一頓,看你知不知道苦;餓你七天,七天不給飯給你吃,不給水給你喝,你苦不苦?你就曉得了。熱天把你關在一個火爐裏頭,冬天把你放在寒冰裏面,然後你就曉得什麼叫苦,苦的事情太多了。所以忍辱波羅蜜,我想我們再用一節課的時間,把這首偈重新再說一說,希望大家好好的聽。
佛法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真正修行的綱領只有兩條,一個是舍,一個是忍。舍就是放下。《金剛經》雖然給我們講六波羅蜜,重點在布施、在忍辱,布施能得究竟圓滿的福慧。在叁皈依裏面,皈依佛二足尊,這個二就是福德圓滿、智慧圓滿,這兩種究竟圓滿,佛門裏面就稱他爲佛陀。菩薩正在修這兩種,但是還沒有到究竟圓滿。所以學佛學什麼?沒有別的,求智慧求福德。佛說施是能得福慧,忍能保持福慧,如果不能忍,你這個福慧得到,很短時間就失掉,那很可惜,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這兩樁事情比什麼都重要。
『往昔修行忍清淨,信解真實無分別』,這兩句是講修因,下面兩句是講果報。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。我們要想得果報,一定要知道修因,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?看到果報就要知道修因。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毗盧遮那佛的果報,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,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是看到果,一定要知道修因。佛在最初跟我們今天的地位是相同的,也是凡夫,他在無量劫中知道修因、知道修行。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懂得,要很清楚的明了,行是行爲,行爲再多,總不外身語意這叁大類,這包括盡了。佛教導我們,祖師也教導我們,會修行的人是從根本修。什麼是根本?意是根本,意就是心、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再把它歸納總不外乎叁大類,這叁大類就是善、惡、無記。所謂無記,就是說不上善惡。無記有沒有果報?有。什麼果報?無明,所以很麻煩。善惡業是煩惱習氣,無記業是無明、是愚癡,所以必須加以修正。
正的標准一定要知道,佛法裏面說邪正的標准是自性,凡是與性體、性相相應的這是正,與性體性德相違背的這是惡。中國古人教童蒙,小朋友啓蒙的教育教《叁字經》,《叁字經》頭一句就是性德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,雖然說了一個人,人是代表,代表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十法界有情衆生,正報,無情的衆生我們講物質環境,依報,他的性本來都是善的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,我們講到性德、性體,今天人講自然。凡是能順乎自然的這就是善,違背自然是惡。自然是什麼現象?自然決定沒有意思。日月運行,四時春夏秋冬運轉,有沒有意思?沒有意思。花開花謝,行雲流水,有沒有意思?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是善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意思是真平等;有了意思就是惡,就不善。
佛有沒有意思?佛沒有意思,所以佛能夠跟十法界依正莊嚴和睦相處,非常圓滿的至善,儒家講的「止于至善」。才有一點意思就壞了,那一點意思就不善,那一點意思就叫無明,那一點意思就是把性德轉變成情識,轉性德變成八識,八識不善。或者說,唯識家講的,八識是善與不善和合,這個說法也行。爲什麼?自性性德是本善,現在你夾雜著自己意思在裏頭。這個意思就是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告訴富樓那尊者的;富樓那尊者問,「這一切衆生爲什麼會有無明?無明什麼原因起來的?什麼時候起來的?」佛只說了八個字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這個話是什麼意思?你違背了自然,你在大自然裏加了一點點意思在裏頭,那就是無明的根本,你錯了。
佛無論示現在哪個法界,九法界衆生有感,佛都有應,佛起用的時候沒有意思。釋迦牟尼佛是性德變現出來的應身,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裏頭業力變現出來的這個身體,都是虛妄的。佛這個身體應化在這個世間,教化衆生四十九年,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裏頭,完全順乎大自然,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。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現出的相分;有體,體自然就會現相,體相作用。本經的經題「大方廣」,大是說體,方是講相,廣是講作用,體、相、作用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,這叁個字全都包括了,完全明了,完全通達,完全融合,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。佛的心是自性的性體,佛的相、佛的作用是自性的性德,宗門裏面講明心見性、稱性起用,就是這個意思,這就是善,善的標准在此地。違背了性德,自己起了自私自利,佛法裏面講我執、法執,以爲這些現象是真的,是真有的,你錯了;如果以爲這些相是幻相,是假有的,你也錯了。什麼是不錯?不起心不動念就不錯。起心動念你說它有也錯,說它沒有也錯,說它亦有亦無也錯,說它非有非無還是錯。錯在哪裏?錯在你起心動念。真心離念,如果不起心不動念,你的作用完全稱性。我們無量劫來就墮落在起心動念裏面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?這叫凡夫。如果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,那你就成佛,我們就稱你爲佛陀。
現在我們再把話說回來,我們迷了這麼久,已經養成習慣,養成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。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放下,難!過去這些諸佛是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,才修成功,才真正放下。這樣說起來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辦得到?跟諸位說,這個事情一生辦不到。我們是不是沒有指望?不能這個說法。爲什麼?你有過去生,過去還有過去,你怎麼知道你過去生中沒有修行?說實在話,過去生中你要是沒有修行,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聽我講經聽一個小時,你不可能!你能夠在此地安下心來聽我講經講一個鍾點,你過去善根無比的深厚。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給阿阇王子講的那一段話,我想我們同修都很熟悉,阿阇王子與五百大長者,聽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他們聽了歡喜,心裏面都發願希望將來自己成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。他們起心動念佛就知道,佛告訴他也告訴大衆,他們這五百個人,這是個小團體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。我們中國人講億是萬萬爲億,印度的億有上中下叁等,下等的十萬就叫億,中等的百萬,上等的千萬。我們就不算上中,就算下等,十萬是一個億,十萬乘四百,你就曉得他們過去生中善根深厚!
我們今天跟他比一比?超過他,不輸給他。怎麼知道超過他?我們今天聽到講經說法,都起個念頭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生了這個念頭,阿阇王子當時沒有起這個念頭。你就曉得,我們起這個念頭,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不只四百億,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這一生中能不能成就?善導大師講的話是真的,值得人敬佩,他說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句話說得太好了。你能不能成就?你有多麼大的成就?都在你遇緣不同。如果你遇到的緣非常殊勝,你這一生不但有成就,而且有很大的成就。如果這一生遇不到善緣,對于教理不能通達明了,自己雖然修得不錯、修得很好,你的成就不大;縱然能往生,說老實話,凡聖同居土這是有可能的,方便土、實報土非常非常難,你遇緣不殊勝。
我們這個緣勝與不勝,我們也能夠很親切體會得到。什麼叫緣殊勝?聽經聞法。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,每天講經八個小時,四十九年沒有休息,常隨弟子天天跟在身邊,這個緣殊勝,無比殊勝!聽久了戒定慧叁學自自然然完成。但是今天我們的緣比不上過去,不要說佛的時代我們比不上,古大德的時代我們都比不上。什麼原因?古人從小就教,懂規矩;現在沒有人教,就是在我面前,他都得不到利益。爲什麼不得利益?他的心不一樣,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清淨,他不懂得忍辱波羅蜜,他不懂規矩。晚近印光法師教導學人,很多人向他請教:佛法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契入佛的境界?大師說得很好,誠敬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可是什麼叫誠、什麼叫敬?不知道,沒人講也沒有學過。自己以爲很誠很敬,那是屬于增上慢,你不是欺騙人,你確實沒有意思欺騙人,是你自己無知,沒有入這個境界,自己以爲入這個境界,過失在這裏。
我早年遇到一位同修,這個同修現在不在了。有一天,因爲沒有出家之前都是老朋友,出家之後到臺北去的時候,偶爾到他家裏面去看看,談談佛法,他也是非常虔誠的在家佛教徒。他告訴我,他證到阿羅漢果。我就很難給他解釋,他絕對不是騙我的,就是佛家講的增上慢。他不知道阿羅漢是什麼樣的境界,肯定的。在我想大概他是得一點輕安,誤認爲證阿羅漢果。怎麼跟他講,他說「真的,我是真的證得」。到最後我就沒有法子。阿羅漢一定有六種神通,這就是他修得的;天眼通、天耳通,天眼跟天耳是最先得的,證得什麼果位得的?須陀洹果。小乘初果就證得天眼通、天耳通,二果就有宿命通、他心通,叁果就有神足通,四果就有漏盡通。我說:「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,你們客廳外面是馬路,牆壁外面人走來走去,你有沒有看見?」他說:「我沒有看見。」我說:「那證明你連小乘須陀洹果都沒有證得。」這樣他才服了,他才覺悟了。我說這個你不是妄語,如果你沒有證得說證得的時候,你有欺騙人的行爲,那你是大妄語,那個罪過很重;你這個不是妄語,你這個叫增上慢,自己以爲證得,沒有欺騙人的念頭在裏頭,這種人太多太多了。
我以爲我非常虔誠恭敬了,他不知道、他不曉得虔誠恭敬是什麼意思,虔誠恭敬是什麼樣子,虔誠恭敬是什麼心態,不知道,沒有學過他怎麼曉得?古時候這些是從小教的。什麼叫做「誠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