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四叁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法界菩薩偈頌第五首:
【佛久修行無量劫,禅定大海普清淨,故令見者心歡喜,煩惱障垢悉除滅。】
第五首頌是禅那,梵語「禅那」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靜慮,也翻作止觀。實際上靜就是止的意思,靜止,觀也就是慮,所以雖然是靜止,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,它當中有觀。爲什麼不叫念?爲什麼用觀不用念?這裏頭有差別,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。念是有意思在裏頭,我們講的心意識,有念頭在裏頭;觀沒有念頭,觀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觀。譬如我們張開眼睛看外面的色相,這是眼的境界,色相確確實實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是決定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觀。止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止住,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觀,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他們的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。在佛法術語裏面講,他們用見性見,我們凡夫用的是眼識見,眼識就是你見色的時候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。妄想是阿賴耶識,分別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末那識,那就不叫做觀,那就叫念,念頭起來了。禅那,禅裏面它有觀,它沒有念,叫禅觀。我們必須把這些名詞術語的意義搞清楚,然後才知道怎麼叫修禅。
如果在修禅的時候,形象上是在盤腿面壁,坐得很穩重,可是依舊在打妄想,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不是禅,只能說是你在坐,坐裏頭沒有禅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果是禅,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而且禅不一定要坐,但是禅跟坐常常連在一起,連在一起「坐」是比喻,不是真的叫你坐下,坐是比喻不動。我們人在四威儀當中,你站在那個地方,總沒有坐在那個地方穩重,坐的相非常穩重,所以坐代表不動,尤其是盤腿跏趺坐非常穩重。由此可知,禅的意思就是不動,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禅。所以禅,行住坐臥都是禅。我走路的時候,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走路的時候是在禅定。住,住就是站著,我站在這個地方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站在那個地方也是在禅定。坐就不必說了,坐下來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躺下去睡覺還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都在禅定當中。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,都叫做坐禅,都叫做禅定,用中國話來說,都叫做止觀。止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;觀,六根的境界清清楚楚,眼見色見得很清楚,耳聞聲聽得很清楚,鼻嗅香、舌嘗味樣樣都清楚都明了,這裏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禅。
我們看到《五十叁參》鬻香長者他是代表修禅定的,他在哪個地方修?經典上告訴我們他在市廛散步,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,外國人所講的mall,大的商場,他在那裏面散步,那叫修禅。這是示現給我們看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外不著相,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相所影響,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;內不動心。內不動心叫做定;外不著相就是外面不受誘惑、不受影響,這叫禅。由此可知,禅定怎麼修法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離開生活,你要說這個環境好、那個環境不好,你已經起心動念了。但是對于初學的人來說,那個環境誘惑力量太大了,避開誘惑是比較方便一點,對初學。功夫深了,不能選擇環境,選擇環境你的功夫不到家;換句話說,你還是禁不起誘惑,你還是沒有辦法在一切順境逆境、善緣逆緣裏面,你還是沒有辦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時候你需要選擇安靜的環境。
所以古時候道場爲什麼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處,就是把這個世緣斷掉,讓你在這個環境裏面修學容易得清淨心。可是功夫提升之後,必須要接觸,爲什麼?不接觸你不知道你自己禅定功夫到什麼程度。這裏頭必須要注意,一接觸稍稍動心了,趕緊回山上去。所以都市裏逛一圈是來參加考試的,這個境界受不了,受不了趕緊入山。如果在都市裏頭,這花花世界裏,你確確實實保持著你的清淨心。所以禅定,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講「以等持爲性」,禅定的體性,等是平等,持是保持。就是說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你能夠保持著平等,這是禅定的功夫;如果你在這裏面還有分別、執著,你的心就不平等。能保持著平等,就證明你的禅定功夫就已經到了不受外境影響,你到這個程度了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了,當然你更不會爲外境誘惑,這個禅定功夫可以辦事了,換句話說,你可以出來度衆生了。度衆生就是爲衆生服務,那你一定要跟衆生接近,你不跟衆生接近,你怎麼爲衆生服務?你就可以爲一切衆生服務,服務是辦事。
禅定有叁種,第一種叫「安住」,第二種叫「引發」,第叁種叫「辦事」,清涼大師注得很好。什麼叫安住?安住在平等境界當中,這是安住。所以禅心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佛心,永遠安住在平等的境界裏面。到了華藏世界、到了極樂世界不會有歡喜心,到阿鼻地獄也不會有絲毫恐懼心、厭惡心,沒有!這個心就跟虛空一樣,虛空沒有動搖,虛空周遍法界,你這個平等心周遍法界。所以大乘法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叫安住。
第二種叫引發,能引發智慧,定能生慧,能引發神通。神通是什麼東西?是自性本來具有的能力,像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,佛經上常講六種。天眼,用現代的話說,光波,很複雜,說老實話沒有邊際。光的波動長短不相同,這是現在科學用儀器探測出來了。我們把自性本能失掉了,並不是完全失掉,還留著有少分;換句話說,我們有一百分的能力,我們喪失了九十九分,還有一分。譬如說,有一百種不同長短的光波,現在變成九十九種我們肉眼看不見,肉眼只能看見其中的一種,現在變成這個樣子!如果我們的本能要是恢複的話,應當是這一百種不同的光波,我們統統都可以看見,一點障礙都沒有!恢複我們本性本有的能力,這個能力叫正常的能力。
諸位一定要曉得,這不是修來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你自己本有的恢複了。我們怎麼失掉的?佛說了,妄想分別執著,是因爲這個失掉的。妄想分別執著愈嚴重,你喪失的能力就愈多;妄想分別執著愈輕,你恢複的能力就愈多,能力就恢複了。禅定是恢複我們能力唯一的一個方法,只要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再起心動念,心安住在平等境界裏頭,平等境界是真心。我們這些年來總結佛陀在經教裏面的教誨,我們簡簡單單寫成二十個字,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,我們把心安住在這十個字裏頭,永遠的安住。環境好也是這樣的,惡也是這樣的,對待一切善人是這樣的,對待一切惡人、冤家對頭也是這樣的,決定平等沒有絲毫差別,決定清淨沒有絲毫染汙,這是禅定,這是安住。恢複我們自性裏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這是引發。恢複我們六根本具的能量,眼,什麼樣的光波統統看見,這世界不一樣了;耳,任何不同長短的聲波統統能聽見,想聽就聽,不想聽一點聲音都沒有,隨心所欲;鼻嗅香、舌嘗味,六根本能都恢複了,這叫做神通。
曾經有同修問過我,科學家發現的飛碟,外太空人到地球上來訪問,他說這是不是天道的人?我說:不是,他是人,人道。爲什麼?如果是天道的人,不需要交通工具,他有神足通,他的念頭想到什麼地方,他身體就到達,這是神通。還要搞一個飛行工具,這是人道,人道才有這些玩藝兒,天道就不需要。天人有五通,鬼也有五通,但是雖然都有五通,能力大小不一樣;他們的能力是報得,不是修得。人道、畜生道這兩道要靠修行,也有報得,報得的很少,絕大多數是要靠修行。爲什麼?煩惱習氣太重了。鬼道雖有報得的五通,但是能力很小,跟阿羅漢相比微不足道,小通!這些我們要曉得,引發智慧大小、能力恢複多少,看你功夫的淺深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阿羅漢的定功引發的能力,他能夠看五百世,他的天眼可以看到過去,可以看到未來,能看五百世;菩薩,能力比他大多了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了解定功淺深確實不一樣。阿羅漢智慧還沒有開,要更深的禅定才能夠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智慧開了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,這都是屬于引發。
第叁「辦事」,辦事是說什麼?對于九法界有情衆生的服務,也就是四弘誓願所講的普度衆生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你要發願度衆生,度衆生要有能力,禅定最重要。如果你接觸廣大的這些衆生,你受他們的影響,你沒有辦法避免他們的誘惑,你不要說是度他了,你被他度跑掉了,你怎麼能幫助他破迷開悟?由此可知,雖然初發心的人發了四弘誓願,真正要爲一切衆生服務是有條件的,你自己沒有禅定的功夫、沒有智慧的能力,你辦事情非常困難。事實怎樣?事實確確實實如佛所說。
自古以來,沒有禅定智慧的這些出家人,跟社會一般大衆接觸,退墮的人太多太多了,退轉了,墮落了;現代這個社會,那就更不必說了。出家修行人見了財貪不貪?還會不會起心動念?見了色貪不貪?會不會起心動念?自己要是把持不住,真正動了貪心、動了瞋恚心,就墮落了。你已經不是在修戒定慧,你是在修貪瞋癡,修貪瞋癡果報在叁途、在地獄,你往下頭墜落了。自己沒有得到禅定,定功不夠,我們對社會大衆的服務是要選擇項目的。不能像諸佛如來,不能像諸大菩薩,他們沒有選擇,我們要選擇。連釋迦牟尼佛在世,你看看對出家不久的這些學生們,連出去托缽都要選擇,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缽,大富貴的人家不可以去托缽,殺生屠戶的人家不能去托缽,風化區不可以去托缽,有很多限製,爲什麼?怕你把持不住。可是大阿羅漢,他們就可以平等了,哪一家都可以去,沒有分別,行!爲什麼?他有定力,他有智慧,他決定不會動搖。
《楞嚴經》的發起,阿難尊者示現出家不久,他要學釋迦牟尼佛、要學大菩薩平等去托缽,不分別哪一家,碰到摩登伽女。平常他要是遵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