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三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四三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说偈赞佛,法界菩萨偈颂第五首:

  

  【佛久修行无量劫,禅定大海普清净,故令见者心欢喜,烦恼障垢悉除灭。】

  

  第五首颂是禅那,梵语「禅那」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静虑,也翻作止观。实际上静就是止的意思,静止,观也就是虑,所以虽然是静止,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,它当中有观。为什么不叫念?为什么用观不用念?这里头有差别,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。念是有意思在里头,我们讲的心意识,有念头在里头;观没有念头,观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。譬如我们张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,这是眼的境界,色相确确实实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但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,这叫观。止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,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叫观,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,他们的见跟我们凡夫不一样。在佛法术语里面讲,他们用见性见,我们凡夫用的是眼识见,眼识就是你见色的时候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。妄想是阿赖耶识,分别是第六意识,执着是末那识,那就不叫做观,那就叫念,念头起来了。禅那,禅里面它有观,它没有念,叫禅观。我们必须把这些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,然后才知道怎么叫修禅。

  

  如果在修禅的时候,形象上是在盘腿面壁,坐得很稳重,可是依旧在打妄想,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,这个不是禅,只能说是你在坐,坐里头没有禅,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果是禅,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。而且禅不一定要坐,但是禅跟坐常常连在一起,连在一起「坐」是比喻,不是真的叫你坐下,坐是比喻不动。我们人在四威仪当中,你站在那个地方,总没有坐在那个地方稳重,坐的相非常稳重,所以坐代表不动,尤其是盘腿跏趺坐非常稳重。由此可知,禅的意思就是不动,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。所以禅,行住坐卧都是禅。我走路的时候,我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你走路的时候是在禅定。住,住就是站着,我站在这个地方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站在那个地方也是在禅定。坐就不必说了,坐下来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躺下去睡觉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都在禅定当中。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,都叫做坐禅,都叫做禅定,用中国话来说,都叫做止观。止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都把妄想分别执着止住了;观,六根的境界清清楚楚,眼见色见得很清楚,耳闻声听得很清楚,鼻嗅香、舌尝味样样都清楚都明了,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叫禅。

  

  我们看到《五十三参》鬻香长者他是代表修禅定的,他在哪个地方修?经典上告诉我们他在市廛散步,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,外国人所讲的mall,大的商场,他在那里面散步,那叫修禅。这是示现给我们看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外不着相,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,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;内不动心。内不动心叫做定;外不着相就是外面不受诱惑、不受影响,这叫禅。由此可知,禅定怎么修法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离开生活,你要说这个环境好、那个环境不好,你已经起心动念了。但是对于初学的人来说,那个环境诱惑力量太大了,避开诱惑是比较方便一点,对初学。功夫深了,不能选择环境,选择环境你的功夫不到家;换句话说,你还是禁不起诱惑,你还是没有办法在一切顺境逆境、善缘逆缘里面,你还是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这个时候你需要选择安静的环境。

  

  所以古时候道场为什么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,就是把这个世缘断掉,让你在这个环境里面修学容易得清净心。可是功夫提升之后,必须要接触,为什么?不接触你不知道你自己禅定功夫到什么程度。这里头必须要注意,一接触稍稍动心了,赶紧回山上去。所以都市里逛一圈是来参加考试的,这个境界受不了,受不了赶紧入山。如果在都市里头,这花花世界里,你确确实实保持着你的清净心。所以禅定,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「以等持为性」,禅定的体性,等是平等,持是保持。就是说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你能够保持着平等,这是禅定的功夫;如果你在这里面还有分别、执着,你的心就不平等。能保持着平等,就证明你的禅定功夫就已经到了不受外境影响,你到这个程度了,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了,当然你更不会为外境诱惑,这个禅定功夫可以办事了,换句话说,你可以出来度众生了。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,那你一定要跟众生接近,你不跟众生接近,你怎么为众生服务?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服务,服务是办事。

  

  禅定有三种,第一种叫「安住」,第二种叫「引发」,第三种叫「办事」,清凉大师注得很好。什么叫安住?安住在平等境界当中,这是安住。所以禅心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佛心,永远安住在平等的境界里面。到了华藏世界、到了极乐世界不会有欢喜心,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丝毫恐惧心、厌恶心,没有!这个心就跟虚空一样,虚空没有动摇,虚空周遍法界,你这个平等心周遍法界。所以大乘法常讲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,这叫安住。

  

  第二种叫引发,能引发智慧,定能生慧,能引发神通。神通是什么东西?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能力,像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,佛经上常讲六种。天眼,用现代的话说,光波,很复杂,说老实话没有边际。光的波动长短不相同,这是现在科学用仪器探测出来了。我们把自性本能失掉了,并不是完全失掉,还留着有少分;换句话说,我们有一百分的能力,我们丧失了九十九分,还有一分。譬如说,有一百种不同长短的光波,现在变成九十九种我们肉眼看不见,肉眼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,现在变成这个样子!如果我们的本能要是恢复的话,应当是这一百种不同的光波,我们统统都可以看见,一点障碍都没有!恢复我们本性本有的能力,这个能力叫正常的能力。

  

  诸位一定要晓得,这不是修来的,不是从外头来的,是你自己本有的恢复了。我们怎么失掉的?佛说了,妄想分别执着,是因为这个失掉的。妄想分别执着愈严重,你丧失的能力就愈多;妄想分别执着愈轻,你恢复的能力就愈多,能力就恢复了。禅定是恢复我们能力唯一的一个方法,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再起心动念,心安住在平等境界里头,平等境界是真心。我们这些年来总结佛陀在经教里面的教诲,我们简简单单写成二十个字,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」,我们把心安住在这十个字里头,永远的安住。环境好也是这样的,恶也是这样的,对待一切善人是这样的,对待一切恶人、冤家对头也是这样的,决定平等没有丝毫差别,决定清净没有丝毫染污,这是禅定,这是安住。恢复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,这是引发。恢复我们六根本具的能量,眼,什么样的光波统统看见,这世界不一样了;耳,任何不同长短的声波统统能听见,想听就听,不想听一点声音都没有,随心所欲;鼻嗅香、舌尝味,六根本能都恢复了,这叫做神通。

  

  曾经有同修问过我,科学家发现的飞碟,外太空人到地球上来访问,他说这是不是天道的人?我说:不是,他是人,人道。为什么?如果是天道的人,不需要交通工具,他有神足通,他的念头想到什么地方,他身体就到达,这是神通。还要搞一个飞行工具,这是人道,人道才有这些玩艺儿,天道就不需要。天人有五通,鬼也有五通,但是虽然都有五通,能力大小不一样;他们的能力是报得,不是修得。人道、畜生道这两道要靠修行,也有报得,报得的很少,绝大多数是要靠修行。为什么?烦恼习气太重了。鬼道虽有报得的五通,但是能力很小,跟阿罗汉相比微不足道,小通!这些我们要晓得,引发智慧大小、能力恢复多少,看你功夫的浅深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阿罗汉的定功引发的能力,他能够看五百世,他的天眼可以看到过去,可以看到未来,能看五百世;菩萨,能力比他大多了。从这个地方,我们就了解定功浅深确实不一样。阿罗汉智慧还没有开,要更深的禅定才能够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个时候智慧开了,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,这都是属于引发。

  

  第三「办事」,办事是说什么?对于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服务,也就是四弘誓愿所讲的普度众生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你要发愿度众生,度众生要有能力,禅定最重要。如果你接触广大的这些众生,你受他们的影响,你没有办法避免他们的诱惑,你不要说是度他了,你被他度跑掉了,你怎么能帮助他破迷开悟?由此可知,虽然初发心的人发了四弘誓愿,真正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有条件的,你自己没有禅定的功夫、没有智慧的能力,你办事情非常困难。事实怎样?事实确确实实如佛所说。

  

  自古以来,没有禅定智慧的这些出家人,跟社会一般大众接触,退堕的人太多太多了,退转了,堕落了;现代这个社会,那就更不必说了。出家修行人见了财贪不贪?还会不会起心动念?见了色贪不贪?会不会起心动念?自己要是把持不住,真正动了贪心、动了瞋恚心,就堕落了。你已经不是在修戒定慧,你是在修贪瞋痴,修贪瞋痴果报在三途、在地狱,你往下头坠落了。自己没有得到禅定,定功不够,我们对社会大众的服务是要选择项目的。不能像诸佛如来,不能像诸大菩萨,他们没有选择,我们要选择。连释迦牟尼佛在世,你看看对出家不久的这些学生们,连出去托钵都要选择,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,大富贵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,杀生屠户的人家不能去托钵,风化区不可以去托钵,有很多限制,为什么?怕你把持不住。可是大阿罗汉,他们就可以平等了,哪一家都可以去,没有分别,行!为什么?他有定力,他有智慧,他决定不会动摇。

  

  《楞严经》的发起,阿难尊者示现出家不久,他要学释迦牟尼佛、要学大菩萨平等去托钵,不分别哪一家,碰到摩登伽女。平常他要是遵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