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守佛陀教誨,這個人家不去托缽,跳過就是了。學佛、學菩薩修平等心,沒有分別心,真的平等,可以,不受誘惑。所以阿難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難,佛去幫助他去救他,楞嚴法會的發起因緣如是。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佛陀教大衆不是一種方法,各個學生根性不相同,教學的方法不一樣,但是目標是一樣,方向是一樣,都是教你破迷開悟、轉惡爲善、轉凡爲聖,這是決定不會改變的。一切衆生遇到佛陀沒有不得利益,得利益大小因各人根性不一樣。這是講有定有慧,辦事就沒有障礙,你有能力辨別這個事情應不應該辦?需不需要去辦?能觀機,能觀察時節因緣。這個時候辦適不適當?如果因緣不成熟,不能夠勉強,要等待時節因緣成熟;否則的話,事情的障難就多了。
所以要記住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一句話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以純淨純善處事待人接物。沒錯,你真的用的是純淨純善,可是有一些根性差的人懷疑你,不能接受你的善意,他對你疑惑,「你爲什麼對我這麼好?你有什麼企圖?你有什麼目的?」他四處去打聽。這種事情古今中外都有,我們親身也經曆過不少次。從這裏面,我們就學到了緣有沒有成熟,緣不成熟絲毫不能勉強,那個緣自自然然就成熟了。如果說勉強一點,有的時候反而搞糟了,把這個緣推遲了,或者把這一次的機緣破壞了,這種事情常有。原因在哪裏?自己操之過急,不懂得事實真相,不認識時節因緣,事情做得就不圓滿。
清涼大師注解末後幾句話說得很好,「既引起神通,辦利生事」,那當然方便了。你這個六根能力恢複,你能夠見到因因果果,能見到過去、能見到未來,辦事方便多了,所以你接觸衆生,大家都能生歡喜心。「現法樂住」,這是講安住,你安住在甚深大法之中,法喜充滿,煩惱不生。煩惱不生就是我們常講的,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時候法喜充滿。因定開慧,智慧開了之後破無明煩惱,你有能力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第六首偈:
【如來往修諸行海,具足般若波羅蜜,是故舒光普照明,克殄一切愚癡暗。】
這首偈是講般若,般若是梵語音譯的,意思是智慧。爲什麼當時翻經不翻成智慧?可以翻爲什麼不翻?當時譯經的這些大德們,他們有一個體例,這個體例當中有五種不翻,般若是屬于其中「尊重不翻」。因爲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標是求智慧,中國人對于智慧沒有古印度那些人看得重,同時也怕誤會把平常這個小聰明以爲是智慧,這是我們中國人常常說「某人很有智慧」,其實是聰明,佛家講的世智辯聰,所以還是用音譯,然後再加以注解。偈頌前兩句是修因,後面兩句是果德。
『如來往修諸行海』,十種波羅蜜要用密宗的講法就是大圓滿法,究竟圓滿才稱波羅蜜,我們從每一首偈的第一句,你就看到諸佛如來在往昔修菩薩道的時候生生世世,他學什麼?就是學的這些方法。在哪裏學?在日常生活當中學,在日常工作裏面學,在平常應酬裏面學,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學智慧。智慧從哪裏來的?從禅定來的。十波羅蜜是有先後次第的,後面一定可以包括前面,前面不一定包括後面。一般大乘法都是這麼說法,《華嚴》的說法不一樣。《華嚴經》的說法,它是每一個法門一定具足一切法門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如果有一個法門不具足,你這個法門就不圓滿、就不究竟,這是《華嚴》的教義,跟一般大乘不一樣,這稱之爲圓頓大法。
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無論修哪一個行門,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任何一門裏面都『具足般若波羅蜜』。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,這一定要知道。清涼大師注解,「推求谛理,名之慧也」。佛經裏面講的「谛」,我們現在人常講「真理」,跟這個意思很接近;也就是說,推求真理,這是般若智慧。這一首以及後面的四首,都是以擇法爲體,它的性體是能夠抉擇諸法,對于諸法的真相通達明了,這是般若智慧。
中國佛教是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入中國,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曆史。傳來的時候正好是釋迦牟尼佛像法時期,正法一千年過去了,第二個一千年來到中國。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正法時期戒律成就」,嚴持戒律之人就能修行證果,「像法時期禅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」。這是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給我們大衆授記。我們選擇法門,自己沒有智慧,又找不到真正善知識,這個時候怎麼辦?法門這麼多,哪一個適合我修?難!世尊知道我們的困難,所以把大的方向、大的目標給我們指出來,我們今天生在末法,選擇淨土這是聽釋迦牟尼佛的話,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。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,像法是禅定成就,我們要曉得,禅定不是參禅入定,禅宗目的不是修禅定,爲什麼叫禅宗?用參禅的方法求般若智慧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,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禅,是「般若波羅蜜」。我想很多同修都讀過《六祖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第一句話就說,「大家總念般若波羅蜜」,開宗明義就把禅宗修學的目標方向說出來了,般若波羅蜜!是用禅的方法。
般若重要,我們再想想禅宗之外,哪一個法門不是修般若波羅蜜多?念佛法門也不例外。方法不一樣,都是修定,都是修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「如來往修諸行海」,我們今天講修禅也好,修淨土也好,持戒也好,學密也好,學教也好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你都是「具足般若波羅蜜」,那你就對了,你才是真正學到了大乘佛法,沒有離開般若波羅蜜。因爲禅宗的傳入,大家對于參禅、對于般若智慧非常重視,特別是惠能大師,他是從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裏面開悟的,所以這部經典在中國變成家喻戶曉,經典裏面知名度第一。什麼是般若?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那就是般若,一切法不離。諸佛菩薩爲我們示現的,他沒有離開生活,他沒有離開工作,他沒有離開一切人事,他離的是分別、執著,離這個!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般若,我們凡夫跟這些佛菩薩聖人差別就在此地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首偈還有很多意思,我們下堂接著再說。
偈頌第六首:
【如來往修諸行海,具足般若波羅蜜,是故舒光普照明,克殄一切愚癡暗。】
般若前面說過,意思沒有說完,我們再補充幾句。般若有叁種:人空般若、法空般若、俱空般若。清涼大師注解,「生空無分別,法空無分別,俱空無分別」,這個說法說得很好,比一般的意思更清楚、更圓滿。說「人空」,我們往往執著十法界裏頭的人法界;說「生空」,範圍就大了,生空可以包括十法界裏面的有情衆生;「法空」,範圍就更大了,把無情的衆生,乃至于所有一切的自然現象,全都包括在其中;第叁種說「俱空無分別」,這是真實智慧。生空,我們說話方便起見,還是以人來做個比喻,所以古人講人空也不是沒有道理。人怎麼是空的?正是大乘經上常說的「相有體無」,相是樣子,形相是有,體沒有。爲什麼體沒有?佛爲了說法方便起見,把我們這個人分成五個條件來講,這五個條件合起來有這麼一個人的相,五個條件不具足這個相就沒有了。這五個條件是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叫五蘊,蘊就是蘊積;也叫做五陰,陰是蓋覆了本性。
《心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《心經》是《般若經》的中心,是《般若經》的精華。第一句話就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皆空不但人空,法也空了。五蘊是法,五蘊皆空,法都空了,哪來的人?一定要覺悟,相有體無,相有性無,你這才認識了事實真相。五蘊和合的時候這個相有,五蘊分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沒有了。就好比我們這本書,書的相怎麼有的?書是用很多紙張訂在一起有的。書的性是什麼?性是紙張。紙張合起來訂在一起,「這一本書」相有了;如果把紙張統統拆開,書沒有了,變成一堆紙。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事相,合起來是這個假相、假的書的相你看到了,分開來書的相滅了,紙張的相沒有滅。所以這本書的相不過是紙張的合訂,分散開來就沒有了,這個生滅相你就了解。我們要問書有沒有生?沒有生;有沒有滅?也沒有滅。從這個地方體會不生不滅,相雖然現,不生;相不現了,也不滅。
我們人是這五種東西結合的,色是物質,物質裏面常講的四大,這就是色的性質。色的性質四大,四大佛用四個字來做代表,地水火風。地是什麼意思?地是物質。火是講溫度,這個物質是很小,但是它有溫度。水大,水是代表濕度。風大,風是代表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,它永遠在動。這是說明物質的四個現象、四種特性。現在科學家證明了,人身體這個物質是怎麼組成的?細胞。細胞再分析就變成分子、原子、電子,現在分到所謂基本粒子。再小的物質它一定有四個現象,你能看到它是個物質,這稱爲地大。現在講帶電,帶陽電就是火大,帶陰電就是水大。它確實是動的,動的就是風大,沒有風就不動。所以四大是講基本的物質,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這個物質組成的。《金剛經》講,世界是一合相;合是組合,基本的物質是一,相同的,沒有兩樣。山河大地是它組成的,空氣也是它組成的,水也是它組成的,動物是它組成的,植物也是它組成的,礦物還是它組成的。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了,一切法哪有不平等的?平等法!是因爲一切衆生不知道事實真相,把這個看得貴,把那個看得賤,産生了不平等,這是錯覺。
金剛鑽、黃金都很值錢,這是寶貝;泥土沙石認爲這個東西很賤,其實科學家一分析,都是一樣的,只是這些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,組合的架構不一樣,除此之外沒有差別。你要真正明白了,金剛鑽跟小石頭價值平等,黃金跟泥巴價值也平等,你就入平等真法界,那個真法界叫一真法界。物質從哪裏來的?現在科學家曉得,物質從能量變現出來的。能量不是物質,能量能變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